为民之乐,理民之政
![]()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与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按理说,民众普遍对官员应是心持一种感激之情,民和官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氛围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却显得比较生硬,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发现部分民众对官员,特别是对地方官员心生诺多不满意,定位不甚积极,甚或消极。 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中腐败就一直是困扰我国官员形象的重大因素。但细细分析又发现,中国的反腐工作力度越来越大,成效也越来越好,为什么单单腐败就成为了部分民众对官员反感的重大关切因素呢。其实民众对官员腐败所带来的反感之所以这么大,是有一些其它因素夹杂其中。是因为我们官员在其它方面做的不够好,民众将此转嫁到了对官员腐败问题的反感上。我们在具体了解一些信息时又发现好多事情本可换一种方式方法,可能取得的效果就不一样。这种存在的官民矛盾是很多事情的一种积聚反映,而这些积聚事情中有很多是存在误会的,有些事是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方法的问题,当然我们也不容否定,一少部分党员干部在工作当中没能很好把握自己,滑向了贪图个人之利,不为民众谋福造祉的罪恶深渊。 对于同一件事,我们的官员自己觉得这样做对国家、对社会、对民众更好,但我们的民众又觉得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各级官员应该那样做才是为民众服务。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注重办事方式方法就很可能被民众误解,让民众进一步与已出现的腐败问题做横向或纵向联想而导致一种干群关系的不和谐。 我们的领导干部在理政时要多考虑民众的逻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多让民众的思维方式去理政,去处理事情。对于那些政策不允许或以民众方式处理问题存在很大不足时,要做好相应的解释说明工作,要发挥中华智慧应有水准去处理相关问题。为了让我们的工作益于民众接受,更好实现官与民关系的和谐,我觉得如下几点值得考量: 一、倡导执政之策的宣传平民化 宣传虽然能够起到一个告知民众相关信息和推动相关为民举措发展的作用,但不符合民众内心需求的宣传可能会达不到使执政润滑流畅的目的,特别是所宣传事情之结果与之前追求的完美宣传之承诺出现严重偏差时就会大大伤害民众的感情,降低宣传所具备的公信力。以事实为依据,充分利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从正反两方面对一件事情作一个全面分析。此举一来客观地展现了事物的双面性,另外即使结果不满意也不会让民众产生过大的心理反差。将自我好的一面展现于人,这是人之常情。可对于处一政之地,单纯的表露自我的良好愿望,而不顾一地之民众的价值认同标准,是一种缺乏理政艺术的不成熟的为人民服务表现。民众要的是真诚和受尊重。某些事情,如果在做之前,阐明其难度,就是被一地之众批评为执政能力不行,也总比开始宣传天花乱坠,最后落实到位聊聊无几而导致公信力下降要强的多。被批评为执政能力不强,还可为后来者留一些缓冲空间。可如果公信力下降那是会影响到党和政府整个公信系统的成长,如要挽回那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回弹的。而且即使对一件很好的事情,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心理认同,而一地之民由于公信问题不予以配合和践行,那就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二、学会以民众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 官员有官员的一套逻辑,民众有民众的一套逻辑,当两种逻辑不重合或没有交集时就会出现官与民的相互不理解。长此以往,民与官的矛盾就会越积越深,显然不符合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官员是主导者,在理政中要学会主动与民众的逻辑靠近。 为官之人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学会撇开自己主观的想法。以民众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才能让我们的工作做的更有实效。要想让我们的思维渗透民众的思维元素,就要多与民众交流沟通,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理清我们服务群体所在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认清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形成为官之人自己的一条掌握民众动态,明晓民众需求的处事之法,在不断的锻炼实践中让我们的处事之法更趋完善。 三、学会清空自己 为官之人,要学会清空自我。不能把自己在某良好平台所作出的成绩变成自我的过度炫耀,时时感觉自己为人民做了多大贡献而开始止步不前。如果离开了人民给予你施展才华的平台与机会,你什么事情也干不了。而且全国公务员队伍中精英人才若多,只要给他们这个平台一样可以创造出这样的佳绩,只是方式方法或路径选择可能不同而已。同时,在我国由于用人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也难免会存在人才闲置的现状,如果不幸你身处如此处境,即使你才华横溢,也缺乏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党政干部如果失去了现有的职位,一样没有施展的机会,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民众,哪还有什么值得抬高自己,觉得高民众一等呢。为此,要学会时常清空自我,把自我的为政之绩作为一种为民服务的职责要求,而不是职责要求之上的自我满足。 四、深入群众,多与群众交流 远离群众的环境氛围很难体验到群众的心中急切,不经历一种群众式的生活体验也很难把握我们为民服务的力度。各级官员要主动接地气,多下基层,多与群众交流,多了解群众疾苦,只有与群众交流多了,得到一种交流实惠,才能深刻体会群众生活的真实原貌,才能更好掌握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才能更好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大民众的认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认识到务本以人的逻辑考量,把我们的工作做向深入,把我们的工作做的具有成效,把我们的工作做的民众认同。如今公务员队伍逢进必考,特别是对于高级官员更是有高学历要求,作为都是受过不同程度教育的各级官员相较民众而言,总体来说理论水平要高,可毕竟理论的东西要联系实践,很多理论上的推断与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需要在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执政环境和民众内心需求相配合。为了实现好这种配合,就要弥补上述四点存在的不足。 民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推动力。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各级党政机关干部都要不断转变观念,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民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众的接受方式作为权衡工作的价值标准,让全体民众整体形成对官员的强烈心理认同,创造一种和谐的干群关系。在和谐中体现一种没有所谓的民与官,官即是民,民亦是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中华民族的整体合力。 ![]()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2/9/10 21:32:13
欢迎来守望。祝快乐,问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