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行走笔记>挂天灯

挂天灯
  作者:一丁 发表:2017/2/6 21:16:5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504
  编辑按:那一盏天灯,点亮了儿时的年味,满满的父爱,昭示着回家的方向。
  
  在我的记忆里,儿时过年非常热闹,许许多多的习俗使生活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挂天灯的习俗,更是令我难以忘怀。
  每年冬天,为了贴补家计,父亲总要起早贪黑做豆腐。为了赶上人们的早饭,父亲每天早晨五点出发。那年代人们家境贫穷,买豆腐的人不多,早晨卖不完,就要等到中午再卖,父亲每次回到家,都已是下午两点。吃过午饭,父亲就又开始磨豆浆、过箩、煮豆浆、点豆腐、上模子、压豆腐、扒豆腐,一直忙到晚上八点多,才停工。一到年关情况就不同了。尽管人们不富裕,过年了,家家户户还是要多少买点豆腐。全家人和父亲齐上阵,从腊月二十到腊月二十九,每天做四五个豆腐,大年三十还有买豆腐的。
  年三十下午,我家才准备过年的事。先是贴对联。父亲拿出毛笔、写好对联、打好浆糊,贴好对联。
  再是挂天灯。七十年代,天灯是父亲自制的。天灯框是一个长方体,四个木质立柱,八根木质横梁,两块木板做的底面和盖面,都刷着红漆。令我好奇的是,盖面上还留了一个小小的圆洞。我疑惑地问父亲,父亲说,那是灯喘气的地方,没有圆洞灯会憋死。听了父亲的话,我感到十分新奇,灯也需要喘气。上了初三,学了化学,我才明白,物质燃烧需要氧气,那个圆洞是给灯供氧的地方。圆洞不但保证灯的长明不熄,而且看起来更美观。灯笼四个侧面都镶着玻璃,有一块玻璃是活动的,能够上下推拉,可以把油灯放进灯笼里;油灯也是自制的,用一只蓝水瓶盛柴油,在瓶盖上钻个圆洞,安上一个气门嘴(自行车胎的气门),用手搓一根棉条,伸进气门,做灯芯,瓶内倒入柴油。父亲在灯笼底面又挖了一个圆形凹槽,把灯放在里面。这样在灯笼升降过程中,灯不会倾斜。
  父亲找出灯笼,开始擦拭。先是擦灯框。立柱和底面用干布擦过,去掉尘土,再用蜡油,擦一遍。父亲说,这样既干净又不会因淋了雨雪变形。再是擦玻璃。先用湿布擦一遍,再用绵纸擦一遍。父亲说,这样既干净又明亮。最后擦灯。先擦灯瓶,直到亮的耀眼为止;又擦灯嘴,擦得没有一点灯灰;再重新换上一根灯芯;然后将瓶内灌满柴油,拧紧灯嘴。
  天灯准备好了,父亲又绑灯杆。他在柴草房里拿来一根四米长的麦铲,这也是我家最长的一根木杆。他用斧头退下铲头,又用湿布擦了一遍,去掉尘土;再拿出一个自行车轴承,绑到铲把上,在轴承里滴点润滑油,转一转,算是升降灯笼用的滑轮;父亲拿来一根棉绳穿在滑轮上,再拿一根麻绳,爬上院里那棵古老而高大的枣树;我把铲把递给他,他把铲把绑在枣树最高的树枝上;然后下了树,将棉绳两头捋齐,拴在树干上。
  晚饭过后,开始升天灯。父亲将灯点好,放进灯笼里;解开棉绳,系好灯笼;右手提着灯笼慢慢往上送,左手牵着绳子往下拽。灯笼缓慢地升向空中。灯笼高过头顶,父亲放开手,两只手交替着慢慢往下拉绳子。我两眼注视着灯笼,就像看着国旗冉冉升起一样,眼睛一眨也不眨,心里充满了敬意和喜悦。大约五分钟,灯笼升到杆顶。父亲系好绳子,挂天灯仪式宣告结束。
  天灯悬在空中,就像一轮明月,照得院内院外亮堂堂的。我环视四周,又有几盏天灯升起来了,天空的星星也藏了起来,比有月亮的夜晚还要明亮。有天灯的夜晚真好,驱除了黑夜带给人们的那份恐惧,到处充满生气,一片温馨祥和景象。
  整个正月都是年,天灯也就从年三十挂到二月二。农村正月的夜晚无论有月无月,都会灯火通明,红红火火。
  伙伴们来了,邀我到村中场院去玩。我们蜂拥着出了家门,奔向场院。我们先是仍摔炮,一阵乱扔,摔炮就噼里啪啦、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接着观天灯,数天灯有多少个,再是七嘴八舌地议论谁家的天灯高、谁家的天灯亮。仰望空中,一盏盏天灯有高有低,布满天空,就像夜晚的繁星,但比星星要亮得多。仔细地看去,我还辨出自家的那盏天灯,因为我家的那盏特别亮,也特别高。然后又开始捉迷藏,因为有天灯,所以平日不敢藏的地方也敢去。夜深了,捉迷藏的游戏结束了,伙伴们各自回家。我两眼望着自家的天灯,走上回家的路。
  改革开放后,我家的天灯换成了提灯,没过几年又换成了电灯。我从二十岁起,就在外工作。每年春节前夕,心里总会亮起那盏天灯,因为它昭示着回家的方向。
  
分享:
责任编辑:风飘何处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