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触内心的那些……
![]() 如今的假日组团旅游,早已演变成了一窝蜂的串景点模式。游客每到一地还没品出味儿来,就被导游牵上车走了,一路行色匆匆,搞得人身心疲惫,不像外出放松休闲,倒分明是“限时抢游”。2007年7月19日至22日,我和姐姐两家驾车,从泰安出发,途径淄博、青州、蓬莱最后到达长岛,一路走走停停,没有抢时赶车的慌忙,也没有摩肩接踵的拥挤,完全随心所遇,从容自在。虽说蓬莱、长岛以人间仙境著称,令人留恋忘返,而引起我内心强烈震撼的,则是那些经得起岁月磨砺的东西。 有感于那些苍凉 最早接触蒲松龄的作品是我在小学时看过的一些画册,只记得里面的狐女,个个美丽妖艳,勾人魂魄,常有书生被迷惑的神魂颠倒。更让我恐惧的是《画皮》里那个青面獠牙的狞鬼,夏日无月的夜晚,我不敢独自靠近爬满丝瓜秧的院墙,却常扒着玻璃窗看外面黑漆漆的墙头,猜想那里会不会冷不丁冒出一个美女头来,招着手冲我笑。随着后来一天天长大,心底隐隐的一棵小芽,却如藤蔓般慢慢延伸,茁长起来,而且越来越强烈——盼望着哪天去看看蒲松龄的老家,是否有一所深深的古院,是否有那道爬满瓜藤的矮墙,是否满目荒芜,杂草遍地,机警的白狐穿梭游弋……终于,在今天我来到了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 车子停靠在一座古朴的青砖门楼前,一条青石板小街在面前延伸,路两边偶尔见几家黑砖旧式大门,夹杂在商铺、白泥墙间。几株古槐旁,一所苍老的灰黑色院落,就是蒲松龄故居了。 穿门过院,满目黑色的墙壁、房顶,黑砖月门、八菱门,灰色的雕花木棂门窗,湿滑的青砖地面苔藓处处,浸透了岁月的沧桑、磨砺。故居正房内陈列着蒲松龄生前用过的端砚、在毕家教书时用过的床、手炉;室内摆放的桌、椅、几、架、橱和木影炉均是蒲松龄曾设馆30余年的西铺毕家旧物,都是一律的灰黑色,看着眼前的一切,一股悲凉在我心中渐渐曼延开来,这沉重的灰黑色正如蒲松龄苦行僧般的一生,饱经沧桑,灰暗和清贫缠绕终生。 据史料记载蒲松龄一生穷困潦倒。他年轻时兄弟析箸,仅分得几亩薄田和破得无门板的三间农场老屋。他30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父亲故去,老母在堂。由于他冀求博得一第,专心读书,岁岁游学,无暇顾及家计,以至贫困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不得不卖文为活,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钱。“久典青衫惟急税,生添白发为长贫。”催租吏的逼迫,对他贫寒的生活,无疑于雪上加霜。“我为糊口芸人田”,为贴补家计,他在毕家做塾师,整整待了30年,直到70岁才撤帐回家。 他又是执着坚韧的,在全家食粥的情况下,在一生最困苦的境况中坚持创作《聊斋志异》,周围的人对他写狐鬼故事还不理解,乃至受到友人的非议,心情甚为凄苦,所以在《自志》中感伤道:“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案冷疑冰,妄续幽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亦!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寒间乎!”。然而,蒲松龄坚信自己的虚幻怪异之作足以流传千古,把《聊斋志异》的创作视为“千秋业”,他呕心沥血,一写就是四十余年。“文穷而后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部聊斋光芒四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又是蒲氏的“孤愤之书”。 他一生困于场屋,科举不得志。为了求取“举人”功名,竟用了不少于30年的时间反复参加岁试、科考、乡试。然而“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在科举路上拼搏了几十年,折磨了几十年,71岁的古稀之年,才授例成为“岁贡生”。如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可悲的。此刻,仰望先生74岁时的肖像,胸中盘结起一股抑郁沉闷之气,我不由得悄然落脚,沉默屏息,惟恐惊扰先生那跨越世纪的苍凉幽梦。 站在先生的白石雕坐像前,见先生面庞沉静,目光专注,捻须深思,似在宁神倾听周围的风潇竹吟,石榴底语。置身于这所幽静古朴的院落,令人忘却了世俗的喧嚣烦扰。看紫藤翠叶茂密,老干虬枝深情盘绕于错落有致的月门花墙;看丁香无语,默然肃立,静心陪伴着幽深的庭院;看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几支新荷羞怯着粉脸,好奇观望着茅檐危栏。一股轻风拂身而过,令人遍体清凉舒爽。“视碧桃开未?”耳旁隐约有嗤笑不已之声,是婴宁?是啊,先生大半生在缙绅人家游学、坐馆,难得与家人团聚,“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如今休憩于繁花翠锦中,虽没有绿衣女、晚霞、黄英等陪伴,但后人凭吊先生的沙沙的脚步声,就是奏响的轻柔小夜曲,足以慰籍先生沧桑悲凉的一生。 随时光逝去的是历史的一抹印记,而活跃在历代人们心中的,永远是先生塑造的那些鲜活的生命。 依依不舍范公亭 对青州的最初印象,缘于儿时所见的青州烟,模糊记得是红色烟盒、上有“青州”二字、居中一座六角亭,想必就是范公亭。 范公亭公园大门亭式构建,红柱绿墙,飞檐四翘,气势高大,威严挺立。步入公园犹如置身于绿色的海洋。公园 ![]()
评论人风飘何处 发布于 2008/7/23 18:53:15
跟随着作者,进行了一段历史之旅。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7/24 12:12:53
随着作者的笔,一路观赏,一路聆听。感觉到文化沉淀的雅致,也体味到艰辛。对于古人,自有时间和民心给他们一个正确定论。此篇文笔沉着,尤其关于蒲松龄那段,足见思索,智慧以及用心,真的不错,学习欣赏了!问好!
评论人禾苗茁壮 发布于 2008/7/26 9:40:00
风景总是对未到过的人说的,到了就觉得不过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