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君主制的随想
![]() 远东地区文化传统是专制与独裁,现代再实行共和制,本质也还是一种放大的君主制,并且是一种腐败而无能的糟糕君主制。 日本君主的平民化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未被美国彻底推进,日本君主仍然带有某些“半神”的色彩。 在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著的《君主制的历史》一书中,他如是写道:“溥仪不再是一个神,他于1967年以一个花匠的身份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从一个神圣的君王沦落为一个卑微的劳动者,真是令人不胜感慨。”我想“不胜感慨”的原因,除了中国是最古老最庞大的帝国之外,与中国一直自称“礼仪之邦”有关系——溥仪的结局意味着中国从此正式进入一个粗鄙化的、野蛮的历史阶段。 封建制度仍然是历史上最恰当的制度。 教庭与王权之间的争斗,永远是为了具体利益而不是心灵信仰,宗教一直是聪明人的手段,但却成了普通民众的目的,利用宗教的都是本质上不信宗教的聪明人,而信教的,永远是被利用与奴役愚蠢者——自己的灵魂仅仅是他人的手段构成。 1170年12月29日,享利二世的骑士在坎特伯雷教堂中砍下他昔日的好友、如今的背叛者贝克特大主教的脑袋,作为一个反宗教主义者,我认为这是大快人心之事。而1303年9月7日,腓力四世的士兵们“杀进阿纳尼……他们来到阿纳尼城门,发现城门洞开,就进了城并立刻对教皇的宫殿发动了进攻……科隆纳带兵破门而门……他们打破了一些窗户,并放火烧了某些地方,最后愤怒的士兵冲到教皇面前”。教皇卜尼法斯差点被带兵的科隆纳杀死,他被带回法国,宫殿被哄抢,而在法国,腓力四世下令毒死了他。这也是大快人心之事。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于1527年洗劫了罗马并扣押了教皇几个月。这也是大快人心之事。教宗们需要不断地被这样教训,才会记得宗教并不是所有心灵的统治者。 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灵或给别人的心灵带上枷锁,对于宗教人士,让残暴的国王们对付他们最好——连他们肉体的自由也一并给取消掉。 路德宗之所以起来,是因为君主们发现这是个摆脱教庭势力的好理论。但路德并非什么高尚之人,本质还是江湖骗子,加尔文也一样,这些被天主教迫害过的人一旦得势,变成更残暴的迫害者。所以要警惕被迫害者的得势。 英王享利八世抛弃罗马转投新教的目的:为了与结发妻子凯瑟琳离婚,另娶她的侍女安妮·博林。在他眼中,教庭竟然如此的不重要,甚至比不上一场婚姻或一个伺女。 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说:“宗教改革的悲剧在于,不同的宗教团体都相信自己掌握了真理,其他人都是异端。”这让人想起伊斯兰教,它发明了“宗教宽容”这个概念,自己因此变成最不宽容的宗教。 最讽刺的是,所有推翻了君主制的革命者,最后都变成更残暴的大独裁者。从克伦威尔到罗伯斯庇尔,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君主立宪制让君主处于制度的保护之下,反而让君主们更长命百岁,而此前君主是享受不到制度的好处的。 君主制是少数人的暴政,民主制是多数人的暴政,于前者可以反抗,于后者却无从反抗,所以民主制对自由与个体的消除更为彻底。 如果哪一个国家的君主制不是由贵族或资产阶级废除,而是由无产阶级或军人废除,君主们的结局会很悲惨,而这个国家也将踏上甚至不如君主制的专政之路。 在所有制度中,没有比一党专政的“政党独裁制”更为糟糕的了。很不幸,马克思主义一般会导向这种政体,而东方国家也容易导向这种政体。 1189年成为英格兰国王的“狮心王”理查一世曾计划卖掉伦敦,但他抱怨没有一个富豪能买得起这座城市。这种想法颇有小说的意味。 ![]()
评论人行之书 发布于 2008/11/2 12:05:16
西方国家在未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制之前,所实行的封建制也是专制的,所以其传统,本质上也是独裁的,尽管有个别,如古罗马的所谓民主。制度本身是不分东西方的,只是嫁接在这个国家上,它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君主制也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