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死人也需要安静

死人也需要安静
  作者:行之书 发表:2009/2/28 19:31:36 等级:4 状态: 阅读:2172
  编辑按:亲人的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总是痛苦的,而这样的情感大多数的时候只能借着特定的仪式得以宣泄。与其说是为死人所累,不如说是让活着的人生活可以正常地继续。
  
  午饭的时候,老板上菜特别慢,但有个动作却很快,就是一听到外面有敲锣打鼓的声音,马上从厨房冲了出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店门拉下来,整个餐馆一下子黑了许多。
  
  “是不是有检查卫生的啊?”点了水煮活鱼的大婶问道。
  
  “不是,是有人死了。”老板边说边把里面的日光灯开起来,说完又继续忙他的水煮活鱼去了。直到外面的唢呐声和锣鼓声停止时,老板才开了门。一场貌似躲避瘟疫或者官兵的活动,这一刻才算结束。
  
  老板的这一举措,让我很吃惊。我从来没有见过,躲避死人像躲避瘟疫似的,或许是我的家没有靠马路那么近(在门口就可以零距离地接触死者),或许是我已经见惯了死人,而抛弃掉所谓的习俗。
  
  毛主席说过:死人的事情是经常的。因此对于生死,每个人应该是要看得很开便是,在心理上也未必需要恐惧死人。然而我们的传统习俗、影视传媒,竟渲染一种鬼神思想,一个好好的死人,愣是被异化为僵尸或鬼魂了。对于僵尸或鬼魂,活人是害怕的,也难怪老板关门的速度如此之快,他也是怕小鬼缠身的啊!
  
  人死之后,其实如落花回归大自然一样,是生命的终结。林黛玉为落花哭泣、葬花,足见其对生命之脆弱的惋惜。人死之后,亲人为此哀悼,表达亲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倘若,对生命的离去如此简单的话,死人也不会成了众活人恐惧的阴影。但不知道是谁“发明”了丧葬的“繁文缛节”,什么敲锣打鼓是为了让死人听到,什么烧纸钱烧房子死人能收到。这些出自人的想象力,不用在科技发明创造上,却竟用来研究所谓的“人鬼情未了”,未免有些求其次了。
  
  丧葬的方式也是人想出来的。土葬,大多数人死之后都采取这种方式,有入土为安之说,这种方式也是最受重视的,所以人们从安葬前就开始举行各种仪式,直到入土之后;水葬,人死之后如落花流水,追求的是一种简约,但现在这样的方式对于往来的船只和油轮是不利的;火葬,人死之后,犹如枯木,明火一烧,化作尘埃,这样的方式有些残忍,可人死之后,知觉全无,留一个空壳又有何意义了(当然毛主席纪念馆毛主席的躯体冰冻有其特殊意义,再者冰冻着躯体也不是随便的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太空葬,人死之后,或躯体或骨灰洒向太空,回归宇宙,符合人类乃微量原子汇合之说,可太空葬,虽形式简单,但其费用昂贵。其他还有如:天葬(将尸体抛弃在荒郊野外,由虎狼、秃鹰叼食);等等。
  
  丧葬方式多样,土葬和火葬采用的比较多,而伴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开发,土地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有限,因此人类不得不进入火葬的时代,回归“刀耕火种”,用火来驱赶邪恶、驱赶腐朽。人的死,其实就如其他物质的腐化一样,没必要整得让死人也知道自己在死,没必要整得街坊邻居以为世界末日,没必要让死人恐惧的阴影挥之不去。
  
  人如草芥,生死由命,死人没必要那么可怕,生人也没必要为死人所累,多花些时间处理活着的事情,少扯那“有影没只”(闽南语:没那档事的意思)的“鬼哭狼嚎”。
  
分享:
责任编辑:向日葵的光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