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公德心是块遮羞布

公德心是块遮羞布
  作者:简单 发表:2009/4/16 21:22:58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396
  编辑按:有公德心的个人,才能和别人去讲素质;有公德心的社会,才能指望向现代文明再靠近一步。
  
  最近有个人在网络上被炒得沸沸扬扬,他就是业余版涂鸦大师赵根大,这个63岁的老人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宝岛台湾地质公园的岩壁上,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哗然一片。于是,众矢之的下的赵根大站出来道歉了。
  
  老人一时冲动下的行为所遭受的非议颇多,但值得全社会思考的是,这种个人涂鸦行为与社会行为规范产生冲突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还有就是一个人的公德心在整体国民素质中的所占的份量究竟有多大。
  
  先来追溯一下涂鸦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可能几千年前的岩画就奠定了涂鸦的雏形,但那时的人们是想用简单的线条来体现他们的生活,后来的文人墨客的摩崖石刻也算是涂鸦,但它表现的是艺术,算是涂鸦的最高境界了。就连神话中的孙悟空都要在如来的手指上提个字,可见这涂鸦是有历史渊源的。至于“某某人到此一游”这一千古流传的佳句,鼻祖就非孙猴子莫属了。于是长城内外,此类佳句不断,久而久之,国人们就见怪不怪了,有时一时兴起,也会继承起前辈以资留念的传统,不分场合便挥笔疾书了。
  
  只是到了赵根大这个时期的涂鸦作品为什么就犯了众怒了?原因很简单,大众认为身处文明社会的他缺乏公德心,丢了大陆人的脸,而且这脸丢的有些远了,这是典型的掩人耳目,丑事在家可以做,就像涂鸦在内地景区就不会遭遇声讨,这类事做的已是习以为常,无人会去大惊小怪,毕竟大家都有可能去做相同的事,对于形成习惯的事,不是换个环境就能改变,而且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赵根大的影子,所以说谴责赵根大不过是"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思维在作怪,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个中微妙之处只是彼此间心照不宣罢了。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说素质与文化无关,也与财富无关,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缺乏公德心与素质无关了呢?当然不是,有时在人前我们会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绅士,尽可能小心规范自己的行为,包括随地吐痰之类的种种陋习,可在人后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与人前一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能否做到公德的表里如一其实就是判定国民素质高低的标准。
  
  自古以来,私德横行,就有了那句“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私德警训,往深里想,我们会发现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能看到与社会公德相悖的东西,有一些千年以来认为是美德的教育其实是阻碍了公德的发展。到了如今,好像我们仍没有摆脱这种影响,以致于一些陋习已不只是局限于一个地域,而是全国性的问题,也是大众羞于启齿的话题。
  
  对于公德心的讨论,每个人的口径都是惊人的一致对外,很少有人能指出自己的不足,这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的表现,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心态,这要比信手涂鸦带来的影响严重的多。
  
  谈公德心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如果不是赵根大,诸多媒体也不会重启有关公德心的讨论。但这可能也算是件好事,至少能让这次涂鸦事件折射出一个个体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体国民素质产生的影响。
  
  公德心是意识与心态并进的,不要只记住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还有“仁”和“尊重”,文明旅游是“仁”的体现,至于“尊重”,从公交车让座这一小事就能表现出来,虽说是小节,却事关大雅。
  
  公德心的建设重在自律,在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也要规范自己的举止,因为我们一直在标榜自己处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既是文明当道,我们自然也是文明人了,那么我们就应做点文明人该做的事,要知道我们与茹毛饮血的古人是有差异的。
  
  增强公德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慢慢来,不用急,谁也不可能立刻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需要完善自身修养,试着把眼中的公共场合当成意识中的家,在责问别人有无公德心时,先问一下自己有没有。
  
  公德心是块遮羞布,如果扯掉,我们还拿什么去和别人讲素质。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风小小 发布于 2009/4/16 23:14:45  
文章论事说理,由表象向本质推进,观点清晰,客观。不过在某些论据让人看了有如刺在喉的感觉,有些偏颇,不吐不快。特别是“自古以来,私德横行,……”一段,由一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否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甚至认为“有一些千年以来认为是美德的教育其实是阻碍了公德的发展。”实在有失公允。      不太明白作者所言的“阻碍了公德发展的美德教育”是指的什么。近了说,仅就本人接受的,不太完善的中国教育而言,并无发现有何阻碍公德发展的迹象。自小就被告知要“五讲四美”,做“四有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往远了说,自古,中国文化演变的主流是孔孟之道,学的是四书五经,记善言,讲道德,说仁义,看不出有何阻碍了公德发展。      即便是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时代,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杨朱学说,貌似符合文章所言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是他却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中极小的一支。连原著都没有被保存下来,仅在秦汉其他典籍中略有记录,却语焉不详。孟子骂他:“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可见,中国自古以来主流社会就不尚私德私利。      再来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一直以来就有种理解“为”是“修为”的意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无修为,天理难容”。为字,可以是阳平,也可以是去声,看个人理解而已。      中国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其根本就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我不敢说中国人讲礼数,重仁义,毕竟,现在有太多违背此道之人。但至少中国自古以来的美德教育就是讲礼数,重仁义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评论人简单 发布于 2009/5/16 0:00:06  
谢谢风小小的评论,您的评论不无道理,我们真的需要交流了呵呵,加我QQ67636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