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还能“小器”?
![]() 生活和学习在泉州二十几年,一直以作为元朝时期世界第二大港的主人后裔而感到自豪。于是,在没有走出泉州之前,城市于我来说,就是泉州这副模样。 后来,来到了厦门,这座美丽而整洁的海岛城市深深地吸引了我,在此我生活和工作了两年之多。然而,在厦门的日子越久,对于泉州与厦门的比较也就越深了,我开始“埋怨”自己家乡的落伍——低矮的房子类似唐朝古都时的建筑,拥挤的街道,满街乱闯的摩的、三轮车。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用“杂、乱”来形容自己的泉州。 再后来的一个国庆假期,我去了趟上海。到了那里,不知不觉地将上海和厦门做了下比较,厦门没有东方明珠电视塔那么高的标志性建筑,没有宽得足以放下两架波音747客机的马路,没有南京东路集中的顶级金融机构,没有黄浦江的汹涌……。突然之间,厦门什么都不是。去了深圳的一位同学,也有同样的感受。可惜,没有机会去纽约或者伦敦、巴黎,要不然我也会将上海说得一无是处。 当我正停留在自己因为开阔了眼界,而把以前自以为是的城市看得一文不值的时候,我被嘲笑了。我完全把自己放在了一个911恐怖分子的位置上,或者思维固定在渴望发生一场地震的疯狂举动上。以为这样,城市就可以焕然一新。我完全割舍了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完全忽略了一个城市的长远定位。 厦门的定位是经济特区,旅游城市、人居城市。 作为经济特区,我们自然而然会把她和深圳对比,比较之后,会叹息,“你看人家深圳发展得多好,而厦门呢?发展得如此缓慢”。在海西政策未出台之前,这样的话,人们只是说说而已,毕竟两岸的关系在当时还不是很明朗。如今不一样了,中央出政策了,厦门作为海西的龙头,理应扛起这时代的大旗。厦门肩负历史重任,可是习惯了慢条斯理生活的厦门,似乎很犹豫——“我是要保持小岛城市慢节奏的生活呢,还是向大城市靠拢,加快城建进程”。鹭岛,犹豫良久之后,最终还是跨出了要做老大的一步,改造老城区,开通海底隧道,BRT贯穿岛内外,俨然一副要大城市的样子。 厦门也是联合国的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是美丽而温馨的小城。一直以来厦门都是以“和谐”、“人性化”、“气候宜人”的生活环境吸引人们来这里旅游、工作和生活。很难想象,一个高楼林立的小岛会是什么样子,我想青岛和大连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作为普通民众来说,我们当然也不愿意一个美丽的小岛遍布的是都市森林,我们需要一些视野,需要目视海岸线的心胸。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是迎合海西发展战略需要,打造成海西前沿的大都市,还是继续“小家碧玉”,当一座偏安一隅的小岛,已经很明显地摆在厦门政府的议案上。在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今天,政府毅然决然地做了加大力度吸引投资,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加快岛外基础设施建设,仿佛在努力中看到了光明的未来,看到了深圳第二。 一个城市为了跟另一个城市媲美,选择了整容,一来可能整一个金喜善出来,再者就是整出杰克逊的模样。我们无权干预一个人的整容行径,却不明理地接受了一个城市的整容。现在她,有点儿不之所措了,而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也面目全非了。或许,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的保护本来就是矛盾的共同体。可泉州做到了,虽然她还以自己的宗教文化底蕴丰富而让鲤城区恍如古代。 厦门比较有味道的就属鹭江道、中山路、厦大周围一带,现在那里除了一些等待拆迁的老房子,我几乎找寻不到任何关于老厦门的记忆。我不是文化保护者,也不是城市规划者,更不是建筑师,我无视厦门的某些建筑高得不伦不类,无视城市规划要的一个现代化的厦门,却深深为一些积淀因为要“大器”而渐渐消失而有所感怀。 现在大势已成定局,厦门要发展,福建也要发展,虽然我们总喊着要可持续发展,但发展难免“两头难兼顾”。因此,只是希望,在改造城区的同时,能保留厦门的温馨、美丽与和谐。 ![]()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09/7/19 13:17:59
厦门真的很不错,虽然就在飞机上看到的,降落的时候,好像就从那些霓虹灯上掠过一样,很漂亮!
评论人向日葵的光 发布于 2009/7/19 13:16:44
足以放下两架波音747的马路是条路?太夸张了吧?呵呵
评论人金石为开 发布于 2009/10/14 15:16:00
很多城市的改造都不伦不类的,说不出惋惜还是欢喜。总希望有记忆深处的东西被保留下来,却总有尴尬的一面堵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