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怀念潘老师

怀念潘老师
  作者:刍人 发表:2008/5/7 22:28:02 等级:4 状态: 阅读:1868
  编辑按: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都有一些难忘的人与事,其中最刻骨铭心就是在人生转折关头指点过自己的老师。愿那些默默做人垫脚石的园丁们早日得到社会公正的认同。
  
  2002年的中秋节,我往潘老师家里打电话,他的儿子告诉我他不在家。我告知他说,我是他的一个学生,我晚上再给潘老师打电话。
  已经有一年多未曾打电话给潘老师了,不知他老人家近况何如?我平时忙于销售业务,远离自贡五百多公里,在川北一带忙碌。每月底,趁公司开会之前我偷偷溜回家小住两天,就匆匆离开了家乡。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有三年多没同潘老师谋面了。听说他动了一次大手术,术后状况还好。
  当夜,我打电话到潘老师家,电话里是老师娘低低的声音。她说,老潘他已经走了……
  我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向正直敬业、乐观豁达、和蔼可亲的潘老师六十刚出头就突然离开人世了?!
  那是1997年夏天的一个日子,正在茶厂上班的我接到门卫的内线电话说大门外有两个上了年纪的人要见我。我急忙出门迎接。我一眼就认出了教我高中地理的老师。哎呀呀,林老师,哪阵仙风把你老吹来了哟!林老师好些吃惊,怎么你认识我呀!他反问我。我说是呀,你教过我一年地理,你就忘了呀!林老师已形容枯槁,双眼恐怕是戴的1500度以上的近视镜,显然林老师对我已毫无印象。他勉强噢噢几声说,我的学生太多了记不清喽!我知道林老师教完我们的课程后就调到了重点中学。90年代初他写的剧本《张二娘》被中央电视台拍成电视剧,在黄金时段播出,曾在教育系统轰动一时。
  你找我有事?不是我找你,这位是自贡艺术馆的潘老师,他特来找你!
  一身灰色西装,中等个子,圆脸而胖乎乎的潘老师向我伸出热情的右手,你好!小邹,我是潘声治。哦,快请屋里坐,怎敢劳你大驾呀!
  坐定,潘老师拿出一大叠书说,这是我们近期出版的《盐都艺术》,你好好看看。你写的小小说很感人,我今天专程来跟你交流修改意见。您太客气了,我刚学写作,哪有什么经验,请老师多多指教!
  潘老师就从写小说的基本要素说起,鼓励我再写几篇寄给他发个人小专题。我原本是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却意外的得到潘老师的指点,真是喜出望外。
  潘老师走后的一周,我费尽心思、搜肠刮肚又写了三篇小小说,火速寄给潘老师。我的三篇小文章终于登在《盐都艺术》杂志上。收到样刊,我怀着无比感激之情,给潘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我整整兴奋了半个月。
  潘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五月中旬双石农民文学创作组有个创作改稿会,叫我到时参加。
  五月的一个星期天,我早早来到双石镇政府,哪知市、县的老师早就等候在大会议室了。
  我准备了三篇文章交了上去,坐在会议室的最后一排,哪知道第一篇点评的就是我的一篇散文。资深剧作家南国、万焕奎老师直言不讳的指出了文章中的败笔和毛病,给我当头一棒。我想搞点业余创作还受你们老师的气,后悔不该来参加这个会。轮到潘老师点评我的文章的时候,他赞成前两位老师的点评,帮我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鼓励我坚持写下去。
  中午,创作组的所有成员同市、县、镇的领导们共进午餐,饭后我没参加下午的讨论,灰溜溜地回到单位。
  果不出所料,我交去的三篇文章,一篇也没采用。我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我赌气不再向市里的文学杂志投稿。
  我利用业余时间采访农民文学创作组的组长吴锡昭老师,他对文学倾尽大半生的心血,五十多岁依然孑然一身,家徒四壁而痴心不改,坚持创作,发表了数以千计的文章。我很快写成报告文学《农民作家吴锡昭的文学苦旅》,不久被《四川文化报》、《盐都文化报》整版登出。吴老师受到全国不少文化人的关注和同情。
  后来我又陆续发表了《从田野里升起的艺术星星》、《山乡文化人》两篇报告文学。
  潘老师知道后,专门打电话向我祝贺并大加鼓励。
  1998年秋收刚过,潘老师叫我同他一道去新桥镇采访。我们到达新桥镇已是落日时分,狭长的街道见不着几个人影。我们要采访的镇长下乡支农去了,无法与他联系。我同潘老师准备先打店住下。哪里知道,整个街上就两家旅店,由于农忙,有一家旅店的老板已经关门回乡。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只好在没有洗澡水、没有电视、没有蚊帐、没有电扇、没有洗漱用品的旅店住下了。房间里只有两张床两条乌溜溜的毛巾被,一股浓浓的霉臭味儿刺鼻,一个最多15瓦的灯泡发出昏黄的光,窗玻璃豁着大洞。我劝潘老师等镇长他们回来再想办法住下吧!潘老师笑呵呵的说,别给他们添麻,蚊子专挑胖子咬的。
  在小饭店喝了两碗稀饭,我们就回到了房间。汗水已湿透了他的衬衣。我们干脆光了上身,坐在床沿摆谈。蚊子一会儿就全面轰炸我们的肉体了。我急忙下楼去买了两盒蚊香,蚊香刚点着一会儿,电停了,他就在烛光下摆起他的人生经历。
  潘老师原是重庆人,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自贡教了好几年书,由于他在文学方面的出色成绩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被文化系统调入市艺术馆担任《盐都艺术》副主编,他的剧本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大奖,他与人合作创作的广播剧《刘光第》曾获四川省里的“五个一”工程奖。他辅导和培养<
分享:
责任编辑:褦襶子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褦襶子 发布于 2008/5/7 22:29:17  
欢迎朋友来守望,愿我们的灵魂在守望能够得到砥砺!
作者回复:谢谢老师的鼓励,我当备加努力,向同仁们学习!
评论人南平 发布于 2008/5/9 1:43:06  
怀念放在心上不会淡忘,纵然是天各一方。祝!
评论人晓风秋叶 发布于 2008/5/10 13:09:23  
师恩难忘,值得怀念!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08/5/9 16:29:13  
欢迎来守望,今后多交流!谢谢你的支持!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