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为谁悲哀

为谁悲哀
  作者:金石为开 发表:2009/12/17 9:09:19 等级:4 状态: 阅读:2081
  编辑按:教育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这是社会的悲叹! "望子成龙是家长的心愿,但不应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把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强压在孩子身上。"这是当今的社会上最为令人关注的话题,作者有心了!
  
  清晨,天空阴沉压抑似欲落泪。读着韩少功的《孩子,你为什么不哭》一文,浓浓的悲凉和伤感一齐涌上心头。
  多多,这个小杂种,让人恨得咬牙切齿。他在香港的花花世界里长大,从不好好读书,却只知道享受享乐,即便得知了妈妈身患绝症的真相,他也没有大祸临头的恐惧和自发图强的斗志,依旧轻浮懒散。“他甚至目无定珠,挠了挠鼻子,揉了揉衣角,不一会儿就去看他的卡通书,在那边咯咯地笑得拍床打椅。当妈妈满怀对多多的牵挂与不舍,终于撒手人寰时,“小少爷对躺在花丛里的这样一位母亲仍然没有什么悲痛,呆若木鸡,偷偷地瞅瞅这个或者那个长辈,似乎擦了一下眼睛,也没擦出什么泪光。倒是在走出太平间后,他有了下课似的如释重负,回到家里更有欢天喜地的自我补偿,开冰箱吃美国草莓,开电视机找卡通片,深深陷入沙发里再把双脚伸向空中。”他热情万丈地招待第一次到香港来他家的鲁爷,“请他四处参观,大咧咧地指导他如何使用浴缸按摩器,如何使用电话子母机,如何差遣菲律宾女佣,喝威士忌的杯子如何不能用来喝葡萄酒而喝葡萄酒的杯子如何不能用来喝啤酒……在他看来,鲁爷这个内地‘干爹’太土气了,太没有见识了,连用杯子的规矩都不知道。他许诺,过几天带干爹去逛逛中环和铜锣湾,找个有档次的夜总会好好乐一乐。”
  面对失去的亲人没有眼泪,面对妈妈的遗体没有痛苦和伤悲!锦衣玉食养大的多多心里只有无尽的欢乐和享受,这是多么冷酷的现实,让人心寒!难道我们精心培育的是没有亲情的冷血动物?还是这个物理距离越近,心理距离越远的时代,人间感情淡漠麻木得令人痛心?
  非也。看看那些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那些无家可归流落街头的乞丐、那些灾难中的幸存者……所有那些临难受助的人,接到救援时的感激不尽,难道他们的泪腺脆弱,鼻子易酸眼眶易热?这是人性未泯,他们心怀感恩之心!人逢有难,一双援助之手、一句安抚的话语、一个同情的眼神都让人温暖,令人感动。更何况多多面对的是妈妈的遗体,那个曾经最疼爱他、弥留之际与死神苦苦抗争,企图以顽强的毅力和对多多依依难舍的牵挂战胜病魔的人?这总该能唤醒多多的良知,激起他深埋在奢侈物欲中的那颗爱心吧。然而,狼心狗肺的多多在鲁爷的怒斥下,“负疚感只保持了几分钟,就像他平时偷钱、逃学、交白卷以后的负疚感只能保持几分钟,很快就歪在椅子上呼呼睡着了;”挨了鲁爷的一记耳光后,多多捂住脸,看了父亲一眼,偷偷溜进自己的房间,静了一阵,哗哗翻画报,那声音里没有任何沉重。
  悲哀啊,悲哀!
  妈妈的去世竟没能唤出儿子的一滴眼泪?我不知道该为谁悲哀?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可怜天下父母心。当许许多多家长为了儿女的成长殚精竭虑,甘愿付出,甘作儿女的奴仆时,孩子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坐享其成,习惯性地接受他们认为应该享受的一切。因此,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付出,没有回报,更没有感恩,只有索取,稍不随心愿,便大动肝火,对父母横加指责。当家长对孩子的自私冷漠抱怨不停,对孩子的脆弱、承受不起挫折失败而忧心忡忡;当漂泊在外的孩子说,不想家,从没主动给家人打过电话,只有有求于爸妈才想起他们时,家长们是否该认真反思,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类“索取式冷血动物”?难道不是孩子身后那群无怨无悔甘心付出的“奉献式奴仆”: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无原则的溺爱,才养成了孩子自私、冷漠、麻木、狭隘的心胸?
  望子成龙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但不是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把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强压在孩子身上。许多怵目惊心的杀亲血案就是对家庭教育弊端的控诉。一个17岁的孩子严重背弃人伦和道德底线,竟向自己的父母举起了屠刀,面对双亲的坟墓,他说,他是人!他不是单纯给父母“长脸”的机器,他讨厌父母拿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孩子比来比去,并被贬低的一无是处。他对事业成功的父亲寄予的厚望嗤之以鼻,常常从奥数班逃学;他说,忙于挣钱的父母给他足够的钱,就能作为疏于照顾的补偿吗?他说,生活在“很少沟通,最熟悉的陌生人”家庭里,感到很压抑。母亲的多疑、唠叨和暴躁封闭了他向她张开的内心世界。是啊,孩子是人!除了索求温饱等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样,“父母”一词,对多多只是没有踪影的空洞的概念:寄居在封闭式贵族学校的多多,他的父亲是每月开出来的支票、是衣橱里陌生男人的领带和桌上的肮脏的烟灰碟;他的母亲是经常托人捎来的大堆玩具、零食、时装以及最先进的电脑,是电话里一个叫做母亲的女人时而严斥时而哀求的唠叨。正因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强求孩子面对记忆中的一片空白而流泪?有什么理由奇怪于孩子竟把情感交给了一条狗或一个女佣?
  我对“素质教育”一词越来越感到迷茫。更多家长过多地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并以分数高低作为评判、奖惩孩子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考高分自己脸上有光,则以金钱物质重奖,考不好就大丢颜面,对孩子<
分享:
责任编辑:老撷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