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浏览的读者
|
眼底过尽浮生梦
——读《浮生六记》感
![]() 人生宛如一场梦,在梦与醒、得与失中慢慢褪去浮华。每个人都有对梦抒写的权利,这个梦可以被抒写得恢宏浩大,也可以唯美凄婉。所有的梦最终都将幻灭得了无痕迹,只是因为抒写,因为有心的记录,那些生活的琐碎,那些琐碎里的倩影方才摇曳于后世。 明清文学流露的最大心愿莫过于“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因为爱情在现实的阻隔下成了遥想的期盼,寒士的幽思与铮铮萧娘的守望与忠贞终究都被无情的现实冲淡地残碎不堪。而《浮生六记》那个缱绻的三白却道是“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这样的句子读来多少有点无奈有点疼痛,为沈复也为芸娘。 《浮生六记》共六卷,细腻温婉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闺房记乐),悠闲散漫的浮生之趣(闲情记趣),颠沛流离的坎坷之愁(坎坷记愁),飘逸超脱的浪侠之快(浪侠记快),鱼解扶危的琉球之历(中山之历),静念解脱的养身之道(养身记道)。关于后两卷颇有争议,现多认为出自曾国藩之手,有迎合凑数嫌疑。我最喜欢其中两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它唯美得馨香幽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可触可摸。一个凡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不见造作,精微的文字里娓娓道来。 薄薄的《浮生六记》玩味了多遍,每每都被感动。“削肩长颈,瘦不露肩,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似非佳相。”“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感动于一个男子温婉细腻,感动于他举手投足间的痴迷。读《浮生六记》,品出三味。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 林语堂把陈芸称作“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人”。是的,可爱而非美丽。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娇娜》段道出了每一个男子掩埋在心里的樱花梦,要“观其容,可以充饥,听其声,可以解頣”。我想沈复给出了另一个标准---自然,芸娘可爱的自然,不带修饰如清水的芙蓉。 她也许是我们偶然遇见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倾慕之念; 她也许是一个单纯透明的女子,憧憬着你耕田来我织衣的恬静与安乐; 她也许是那个高烛灯下,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的女子。在你比肩调笑的时候,没有丝毫的忧愤,而晃若密友重逢; 她也许是那个我行我素的女子,兴致来了着男装和你混迹在友人圈里,完全忘乎所谓的道德规范; 她甚至还是那个可以能容忍你追逐爱的本性的女子,不会因为你偶然贪看了下美色就大吵吵闹闹。见你看一女子看得发痴,她会迫不及待帮你撮合。想想沈复这辈子虽然生前落魄,但拥有这么一位可爱真性情的妻子,想来也不枉此生。 二、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幸福 都说愿有情人终成了眷属,但有情且能恩爱走下去的并不多见。在我看来,最为美丽的爱情莫过于与真正爱你的那个人相濡以沫牵手一辈子。 十三岁那年,一次不经意的重逢。那灵动的双眸,婉约烟花三月的江南;那甜美的微笑,似那温柔江南三月柳风。三白看得发痴看得心不能释,对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叔姊不娶。”爱情在“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孩提时代漾了开来。 婚前两人恩爱不浅。芸为沈复藏粥,被众人哗笑。婚后两人更是耳鬓厮磨,亲同形影。沈复远去受业,短暂的分离如十年之隔。“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仁,梦魂颠倒。”一个男子缱绻到如此,不免要羡慕一番。 好景不长,大大咧咧的芸娘到底还是触犯了当时的封建礼教,失爱于姑,遂被斥逐。这时的沈复绝不是曾经的陆游,他承担了一个好男人、好丈夫的一切,与芸娘从此天涯沦落,同甘共苦。你买字画,我织衣。再大的痛苦两个人承担,也就轻了。一个女子遇到你爱的人不容易,遇到同样爱你的并且爱不悔不倦不离不弃的更不容易。在这点上比起明清其他才子佳人,显然芸娘是幸运,更是幸福的。 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凄清 三白和酝酿的后期婚姻完全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了。“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细”,甚至到了“隆冬无裘,挺身而过”的地步。闲适自然的生活理想已经被迫崩溃。更为糟糕的是在这时卧病八年的芸娘也花谢花非,空留三白一段回忆。 爱恋的幸福宛如春暖时分飘过庭院的第一缕花香,芬芳后刹那成梦。最后秋风乍起不绝,繁华零落成泥,世间之美总蕴了短暂的宿命。即使女子一副玻璃心肝,即使男子无关风月自是情痴,却也盖不过强悍的命运。卷三《坎坷记愁》,那奄奄一息的女子呜咽的“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相离,忽焉长别,不能终奉箕,目睹逢森娶妇;此心实觉耿耿。”读着免不了要泪眼婆娑。而芸娘殁后,三白的警示“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去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更是催人泪水涟涟。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倘若真要验证人间情之深,情之切,上帝何必要用死亡来拆散零落 ![]()
评论人呢喃 发布于 2010/5/18 9:22:45
知道现代文人为什么对芸娘评价那么高么?那是因为她给后代女人树立了一个榜样,维护封建礼教。后来他们就有寻花纳妾的最好借口。你看人家芸娘多好,还帮自己丈夫纳妾。是不是?
评论人浅草川叶子 发布于 2010/5/18 10:56:28
那只能说现代文人对这份爱曲解了。她帮丈夫纳妾源于她自己爱美,在她心里丈夫是美的,所以理应和美人相配。她太爱美以至于忘了有时候过分了就是一种过错。喜欢这本书因为沈复得痴情,人间情痴莫过于此。现代文人在曲解芸娘之前也得想想自己和沈复相差多少。况且所谓的寻花问柳,沈复也只是一时之念,并未像所谓文人那么滥情。
评论人浅草川叶子 发布于 2010/5/18 10:56:28
那只能说现代文人对这份爱曲解了。她帮丈夫纳妾源于她自己爱美,在她心里丈夫是美的,所以理应和美人相配。她太爱美以至于忘了有时候过分了就是一种过错。喜欢这本书因为沈复得痴情,人间情痴莫过于此。现代文人在曲解芸娘之前也得想想自己和沈复相差多少。况且所谓的寻花问柳,沈复也只是一时之念,并未像所谓文人那么滥情。
评论人时光尽头 发布于 2010/5/18 18:12:15
站在女性角度看,怎样都是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