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探索发现 >红子散文两篇

红子散文两篇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25期)
  作者:守望散文小组 发表:2011/1/12 20:41:3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2834
  
  《当我爱上红子的时候》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5732
  《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5361
  
  红子:这狗屁文字的来源
  我时常幻想,那么我就一直活在幻想中。
  所以在我知道我开始接替父亲位置的时候,我是很痛苦的,为何痛却也苦着,我想很多原因是我一直把自己幻想成天使了,而如今我置与生活中其实在舔屎。
  我想我死去的爷爷是否恨过我的父亲不争气,一生只是个农民。
  我时常闯祸,这样就把我的父亲母亲折磨的不随时间的退去而衰老,而随着我一次次闯祸而皱纹增加。
  我一直想做一个乐观向上的少年人,就像童年或幻想中的年代。可是我无法做到。我悲观及了。
  在现在,我是说在大西北,我经常一个人在黑夜梦见我的过往,这都不是什么光鲜的事情,这些事情也只能在黑夜出现,出现在我的梦里,我觉得我是个喜欢做噩梦的人,这都无法改变。
  在梦里:我看见看守所的门外父亲一脸的皱纹望着我,好象是昨天,而那时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年少,我也可以上青天。而如今我似乎觉得自己都老了。
  然而我想不起父亲用怎样的表亲缴上那厚厚的一踏人民币让我在次看见明媚的阳光。
  在我以为我很强大的时候,我一路南下,为自己闯荡。
  深圳的街头不为我而装扮,我为我自己装扮,在黑夜里,我和一个陌生的南方人在现代化无线传播中将一笔笔现金从别人的口袋捞取。
  穿梭在南方灯红酒绿的市井街巷,妓女这个词我就记挂在心头了。
  我在一次看着看守所门外的阳光时,我已经22岁了。
  在一群一群南下的农民工走进深圳的时候我空着口袋返回我远在大西北的家——一个穷的只有双亲的家。
  我能抱怨什么呢——时间被浪费了,白白的浪费了。我没有办法。
  时间回到2009年,我的父亲已经是大中国众多癌症患者中的其中一个。父亲他告诉我他最大的心愿是想看着我好好过日子,娶个媳妇,生个胖小子。
  我是怎样把自己活到23岁的,这只能让我自己去幻想,然而我也就只剩下这点嗜好了。
  我想就这样在也活不过来了,我怕生活,我怕我的哀愁,我怕我的爱情,死去的爱情,就这样一样一样的都死去了。
  我告诉母亲我在县城找了一份工作,我不想回家。
  在县城,我喜欢的不是女孩子,是网吧,感谢网络时代,可以让我这样一个人活着。
  我想我是要娶个女孩子做媳妇的,然后也会生个胖小子,等他长大,我也会让他看看他的父亲曾经是个什么样子。
  到那时候,我将于人海茫茫中,碎片了,微尘了,消失,陨灭。
  
  青青河边(特邀)
  致红子:
  彷徨漂泊者的灵魂呐喊
  初读红子的这两篇文章,无论从内容还是写法上来看,都感觉很另类。反复品读,一个个性鲜明的90后年轻人跃然纸上。几乎不加修饰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自嘲的语气,看似调侃,实际上是一种心灵独白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彷徨漂泊者的灵魂深处的呐喊。
  结合对这两篇文字的阅读感受,浅谈一下个人感受。
  从内容上看,这些文字个性鲜明,单纯透明。通过无情的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处在社会中的压抑,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理,以直白的语言形式,达到一种心灵的宣泄。作者在精神上是孤独的,家境贫寒,个性叛逆,漂泊异乡,打工生活艰辛,现实中有时感到很无奈。在彷徨苦闷中作者敢于说真话,有追求,向往美好自由,显露了他的真实人性。虽然读着有“愤青”的味道,但冷静怀疑的思考让人觉得坦率透明。
  从语言上看,文字简洁干练。大多用短句,口语化的心理独白率性而写,仿佛不用构思文章的写法,信手拈来即可。通篇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也几乎不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没有过多细腻生动的环境衬托来渲染气氛。但看似散乱的句子,另类的表达,却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彷徨、苦闷、不满、有梦想、有追求。
  有人说,90后一代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我所教的中学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追求个性,过分表现自我,敢于说真话,却往往冷漠自私,缺乏责任感。他们的文字和思想有时会让你大跌眼镜,让你不得不承认和他们之间确实有代沟。我身边也有很多90后,整天挂在网上,看八卦,聊天,玩游戏,精神营养极度不良,快长成了一条网虫。
  红子在文中也反复强调自己的叛逆和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父亲并没有给他创造优裕的生活环境,自己在现实中又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埋头苦干过苦日子,但他向往自由,希望过一种崭新的生活。每个人都睁着眼睛,但不等于每个人都在看世界。红子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和思考,把自己意识到的一些东西记录下来,在精神上可以说是足够强健的。人生是需要梦想的,应该有一种追求,无论文字还是人生之路,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写法,那都是思想的火花,灵魂深处的呐喊。
  周国平说:“文学是心灵生活的一种方式。一个人认真地倾听自己灵魂中的声音,为它寻找语言的表达,这就已经是文学了。”红子在文学路上的孜孜追求,只这一点,就难能可贵了。“在夜里,我开始怀着我的梦想,将一个叫红子的人写进一些文字,我希望他可以活的像个人,当然如今的他活的也是很像个人,只是我希望他能活的能和我想象的一样——不是很美好,也无须很痛苦。”读着红子的心灵文字,突然让人很感动。其实生活本来就不公平,好好生活,怀着梦想好好活下去,生活就有了方向。
  作为散文,我以为主要是养眼养心。所谓养眼,就是读起来有美感,让人觉得舒服;养心就是有感染力,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红子的《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一文中,有些字眼个人还是觉得有些低俗(原谅我用这个字眼),比如“要不你瞧瞧,你这傻逼一样的儿子”,“操,爸爸,你真不幸。”等等,让人读了感觉缺乏起码的尊重。不管多么个性的表现手法,首先让人读起来感到舒服,即使是不动声色的讽刺,或者直抒胸臆的黑色宣泄,也不一定非用低俗的字眼来表达吧。呵呵,我一向喜欢乡土文学,读这样的文字,尤其是读90后的文字,忽然感觉自己老了。
  所谈仅是个人浅见,如有不妥,还请作者和读者多多包涵,希望多交流,让我们携手在文学之路上越走越远。
  
  古蒲
  致红子:
  关于红子的作品《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
  一个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一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就在简短的文本中裸呈跃现,细节很到位,很“夸张”,读来有些俏皮的感觉,更有些心酸的滋味在里面。“年轻人,你咋的啦?”这是站在不同时代的处世立场的一句探问。但把话拉转回来说,这是年轻人的性格,年轻人的做派,也许应该给予理解,也许应该给予劝导,也许应该给予帮带,也许应该给予包容,因为你我曾经也年轻,也懵懂,也叛逆。为人子女,一般情况下也有为人父母的一天,勇敢地说自己“傻逼”,是自践倾向,是对自己的否定,是良心觉悟与忏悔,是一次警醒和决裂,应该是作者对某些现象的一种嘲讽。完全可以理解。
  关于红子的作品《当我爱上红子的时候》:
  说到“爱”这个话题。我认为,“爱”有四个点,一个是无私奉献,一个是勇敢担当,一个是乐意接受,一个是断然拒绝,谁一旦模棱两可,谁一旦“走马观花”,那这份爱就意味着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无聊的情感游戏。作者以反衬、调侃、率性的笔触叙写了一段“爱情”,主人公对红子的爱,其行为方式有些另类和怪异,甚至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物化,一种宣泄,一次灵魂的敲击与震颤,但真实,高尚,执着,乖张,这恰恰是时代的一个缩影,一个不能回避,不容争辩的事实。“恋爱中人,智商归零”,这种为爱而来的疯狂,促使其做了很多看似出于寻常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如昙花一现,昙花一现的短暂也是一种快乐幸福,毕竟真的爱了,爱了就没有对与错,你我不能拿世俗的秤砣和尺子来度量。正如作家张晓风所说“我经历,我懂得。懂得生活才是最大的收获。”,所以你我不能抱怨“爱”,应该热情的歌颂“爱”,爱在心田里,爱在行动上。为作者拥有这份爱而叫好。
  以上是我对两篇文章的解读。及此,我想说,针对写作文章,编辑文章,提读文章,我历来奉行“文由心生,文无定法,文有众解”的观点,一直认为每篇(部)作品的出炉,肯定有其一定的思想内涵或者闪光点,关键的是要编者、读者来发现,来开悟,“弦外之音”就是这个道理,而非文字的表面罗列现象。切入点或者角度的不同,审美效果也就不同。“美”就是艺术,艺术的真实,皆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感觉”铺垫,隐含,而这种铺垫,隐含带来的是一种动感,这种动感悄然的打动着心灵,你我能说作者写得不好吗?没水准吗?再一个,关键的是作者有这个心力和勇气把文字组合到一块儿,表达一个意思,释放一种心情,写作是件苦差事,我以为这就很足够了,很了不起了,至少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空穴来风。一个靠文字取暖的人,咀嚼着文字,享受着文字的快感,应该给予关注与支持。关注与支持,就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与发现”。
  至于“逻辑有些个零散,行文有些个出奇”,信马由缰,一吐为快,我认为这是表面现象,内在的实际上有一根情感的主线,有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在其中,妙不可言,有一定的社会深度,透视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因此,我很看好作者的这种文风,有知识面,有张弛度,有跳跃性,很时尚的文风。但也有一二建议:一是写文章贵在修改充实,粗糙了就没有“力道”和“嚼头”,“尽善尽美”源自精心的琢工,特别是杜绝错别字,前言不搭后语。二是写文章,固然个性很重要,但立意的方向一定要被大众所接受,要跳出小圈子,胸怀大视野,反之就很难“冒尖”,路子就窄了。闲言碎语,期望作者能懂我的有意思,拙见,涵谅。祝创作丰收!
  
  刁谗
  致红子:
  第一次参与“探索与发现”活动,与其说是点评,不如说是来学习。在品读文章的同时,让大家也批改一下我的“作业”。
  红子的两篇文章和一篇灵感来源,我一口气看完了。文中的年轻人因为做过噩梦、遇到过挫折而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他害怕青春流逝,以为青春失去了就不再有人生的资本。作者以简单的、生活化的语言直面现实,写出了挣扎在现实和理想中的“农民工”的普遍心态。通篇来看,语言有些低俗,作者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掩盖内心世界的空虚,但恰恰把这种空虚暴露无遗。文字是作者发泄和幻想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作者人生中的一扇窗户。虽然言语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慌和“认命”,也无法真正实现一个人的内心渴望,但文字上的修为,可以帮助一个人成长、成功。从文章用词上看,作者的文学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但只要有坚持追梦的决心、勤于练习的韧性,以及直面失败的勇气,就没有越不过的难关。我还有一个文字以外的感想,年轻并不是资本,“好父母”也不是资本。想要在社会上立足、拥有自己的生活、组建理想的家庭,必须有一技之长。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稳住心神,再朝着既定目标不懈努力。
  2010年,23岁。梦想即将启航!希望就在前方!祝福“红子”!
  
  金石为开
  致红子:
  红子你好!年前收到本期探索文章的题目,打开一看心就发紧,确切说是心痛。当时就想对你说点什么,可细读你的文章后又发现你是不安于现状、积极向上的孩子,所以等到今天才沉下心来和你说几句。
  对于你文中的心态流露我理解。我师范毕业那年曾写过一篇调子灰暗的文章,班主任老师看了很生气,批评我年纪轻轻竟然写这种颓废文字,后来同学擅自做主把结尾改了,老师才放过了我。如今想来,当时自己很幼稚很可笑。其实,生活最会教育人,不用二十年,再过一段时间,不很长的一段时间,再返回头看看自己的日记都觉得过去的自己可笑。
  是的,作为芸芸众生之一,我们生活在社会底层更能感触社会诸多的阴暗面,很多事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上升为文字发表,语言就需要有个限度了。无论我们要描写生活的真善美,还是揭露假恶丑,张扬人性,还是批判兽性;也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文学形式,亦或者遵循何种风格流派写文字,最终都以净化自己的灵魂为目的吧。我在你的这两篇文章里看到的是一种发泄,语言让人心痛。幸好我也读到了一个积极面对现实,不甘平庸的红子。
  另外,文中个别病句、错别字请注意。问好红子!
  
  以小楼
  致红子:
  《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
  文字很年轻,我们也曾有过的呐喊,非常歇斯底里。
  写作,无招胜有招,高人出手于无形。我不主张创作这东西有什么模板,所以你行文结构上,并无不妥。但致命的是内容乏善可陈,以“阅”衡量,可读性弱了。她更像你的一篇私密日记,年少时的心灵祭祀,离“文学”很远。
  这不是个性,是青春期写作的共性。如社会舆论,80后的群体症候是“集体性浮躁”。怎么办?
  文字要熬,老火煲靓汤。所写必是经过脑子里沉淀后出来的东西:有原型,有思考,有走向。别人看到的,是你自觉为目前最成熟的,创作,需要这样的砥砺。
  在经济活动中,产品讲究“势”与“市”,“势”出则“市”显。写作亦然。
  拿感性的话去表达对理性的认识。试试。在我们年少而局限于阅历和深度的时候,多些精力去观察,反思,尝试沉稳。
  《当我爱上红子的时候》
  基本同样的文字,除了给予同《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篇相似的谈话之外,这里做几点补充:
  1、你的文字张力不错,尝试写些小说。
  2、别颓,一个人用太多的激情来写太多颓废的文字,文学就废了;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在哪,都是在路上。
  4、春来到,虎娃笑,向你推荐:王小波、许知远、佛洛伊德、康拉德、米兰昆德拉及村上春树。
  
  小苹果
  致红子:
  看着你的文字,心里多多少少有一份疼,夹杂着怜惜与可恨。好像你的天空布满阴霾,不见些许阳光,阴沉沉地寒意从脚底升起。
  生活里的阴晴圆缺是不可更改的常识,自己可以避阴趋阳,寻找温度、取得温暖。我是个近视眼,我知道呆在阳光下是件多么好的事情,至少可以将一切看得更加清楚一点。
  对于你的文字,我不想批判太多,我知道你的所说代表着一个群体,也是现实中难以遮掩的事实。不过,我却真真实实地想绕过这种场景以及这种表述方式。我认为人的文明必须从语言到行为,从表象到内在,很不认同你文字中的许多字眼,不仅仅是因为“少儿不宜”!
  只是个见,不用在意。
  生活中,并不是有很多人含着金钥匙出生,绝大多数人出自平民,也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也许会大富大贵,所以我很不认同你抱怨的“我没有一个有钱的爸爸”,父辈给了自己一个生命,仅此一点就是了不起,怎能还有差强人意的非份索求?!
  应该说很多人都有欲哭无泪的时候和经历,挺过了,就是胜利,就是生存积累。如果你的文字仅仅只是文字,请别记在心上,若不是,请记之:生活,从来都是公平的。
  另外,红子的文字还是很好的,有耐人寻味之处,也有令人伤感之情。
  这段话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写好了,所以只对当时的情况予以评论。而此后红子的文字,因个人原因并未一一拜读,不当之处,请谅解!
  问好!
  
  郑力萍
  致红子:
  《当我爱上红子的时候》
  “在我活着几些年里,我似乎觉的我是真的没有梦想,别人问我的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我会脸红。我怕别人看见我死了。于是我为了让别人知道我活着,我就告诉他们我有梦想。­”
  世界上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说到梦想,可能有一些人,其中就包括我,竟然迷失的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我和作者一样,我会脸红,我头脑是空白的,但是我不敢大大方方的说自己没有梦想。“梦想”二字,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写作文的时候就开始写起,那个时候的梦想理想满天飞,好多都没有当成是真正的梦想和理想,只是把那当成是作业来完成。
  我想如果小时候写作文,某人很前卫的在作文本上写着“老师,我没理想”,说不定老师会叫他重写,或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教育,最后不得不编一个理想出来,于是从小就是活在一个很无奈的环境里。所以不得不承认作者写的文字直接抨击了现实中的一大问题,但这是不可避免的。
  《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
  22岁是人生中很美的一个年龄,22岁,很多人刚才学校走进社会,正迈出了一大步。其实不仅仅是22岁的你只喜欢钱,但不希望挣钱。世界是自己的,世界也是别人的,世界是所有人的,谁都可以拥有,那一片绿色,那些树,那些花,那些房子那些,所有。当然这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拥有。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但是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凡是总得靠自己。看到这篇文章,想起最近的网络流行语,你的标题,真的非常适合李刚的儿子。
  
  金相
  致红子:
  红子的文章以游刃有余的文字和戏谑嘲弄的方式调侃着自己和生活,这种敢于将自己切片剖析的精神是不多见的。
  《爸爸》一文看上去是对自己人生不得意的极度唾弃,其实也是作者并不满足目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很多人过的是和红子一样的生活却不见得有一样觉悟,这样的觉悟是可贵的财富,也是写作灵感迸发的源泉之一,能保有这样的心态和自省精神的文字会走得更远。当读着《当我爱上红子的时候》一文时感动了一把,我看到了一个就算在生活如何艰难坎坷中也执着于自己追求的灵魂!现实与梦想常会纠缠在我们人生的每一步,很多时候梦想会为了面包低头,“坚持”只有两个音节,但却要为之付出血和泪的代价。不过学会坚持的人都知道,终点的风景是美丽的。所以,就算生活更多时候展示给我们的是贫穷、艰难、痛苦和彷徨,但也希望彷徨着的人们不要被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不幸吞噬了我们无限上升的可能!
  现在来说说红子文章中常出现的一些“不文明”字眼,这似乎成了作者的特色之一。虽然那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如果能在酣畅于文字的倾吐的同时考虑一下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也许文章会得到更多的认同。口头语言在运用到书面时会有一些限制,表达的限制、阅读的限制、道德的限制。有时候,某些口头语用在文章里会让人感觉在表达上有更强烈的感情色彩,更能宣泄内心的满意与不满意,不过再好的料放多了也会让人腻,甚至因为它们的存在转移掉文字本有的味道和感染力。
  
  晚亭
  致红子:
  关于《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
  红子的这篇文字是从一个夜晚开始的,于是,我也选择了这样一个夜晚,来安静读红子的文字。
  打开《爸爸,你的儿子是个傻逼》后不难看出,文字开篇段落里的一个词语便轻易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伤感,而且是伤感极了。无须继续下面的进程,此时,蹲在县文化城草坪上的几个20岁出头的小青年便跃入脑海。虽然穷困到只能记得自己的性别,却依然聚到一起做着想畅谈人生,畅谈理想的准备。夜色是否明亮已无关心情,却无法掩饰他们的无力与无奈,教人读出文字背后的抗争。生活是穷困的,却还有信念闪耀,精神还在憧憬,这虽然说是难能可贵的,却正是这份精神的蓬勃与追求,使得穷困越发教人神伤而刺目。
  对于之后的描写,不论是宣泄还是另类,在我看来,均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只是,当一幅副原生态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有多少人能承认并接受这样的事实?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这现实下的无奈与荒凉?
  写到这里,想起很多年前在家时,父亲曾指着玻璃窗上拼命挣扎的苍蝇对我说:前方一片光明,却没有一条通向光明的路。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前方有希望,知道不远处有光明,却苦于找不到那条通向希望与光明的路。当我们还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在还未找到自己真正的理想时,时间的流逝是异常缓慢的,甚至是用来浪费的,虽然奢侈,却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里无法逾越的坎,必须经历。这样的时候,寂静也是一种窒息,却抑制不住思维的疯长。毫无疑问,那样的时刻,视线所能接触的世界是灰色的,死一般地沉寂,甚至让人觉得整个世界四处冰凉,毫无生机可言。在没有路,没有目标,甚至没有方向的日子里,思维依然是清晰的,明白自己拥有和别人一样的躯体,一样的脑袋,一样的睡眠,一样的思考。只是,想努力没有方向,想振作,苦苦思索之后却依然一无所获。这无异于是生活给予人生的一个无声打击,不但教人无处躲藏,甚至不能回避。可既然是人生现状,不能接受时,便自然会抱怨,会迁怒,而父亲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怨恨倾泻的突破口,以此减缓来自生命感知到的自卑、无奈与压力。在我看来,这便是作者写此文时的心情所在,也是此文的环境背景所在。
  虽然作者有诸多无奈,却也是诚实的:承认自己是虚伪的,承认自己喜欢钱却不喜欢挣钱,承认自己抱怨父亲不能是一个有钱的父亲,甚至为父亲有自己这样一个儿子而抱屈,这不但是作者真实的一面,亦是作者善良的一面,更是作者意识清醒的体现。在自责中反省,在反省中怜悯,并在怜悯中无奈,而这一切究竟是谁造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是有过思考的,“你是不是不会教育子女,要不你瞧瞧,你这傻逼一样的儿子”,首先想到的是父亲,“爸,你若不是我的爸爸,你就骂我一声无知吧,叫我一声白痴吧。”,另一个便是自己。这样的思考对吗?面对这样一份现状,无力改变,无力申诉,却又无力反抗,唯有祈求上帝来原谅,原谅制造者,原谅承受者,原谅洞悉现状者。因为,“我不是有意的。真的”。文章由伤感到无奈,由无奈到联想,最后由联想重归伤感,读来令人心痛。
  此时,不想用大家熟悉的立志语来安慰你,却相信心灵的解读与沟通应该比安慰更重要。从你对文字的坚持不懈中已然透出你坚持的信念与信息,虽然这个行动存在于文字之外,却是前进中的一抹光亮。我想说,努力,不要停下来,我们在为你加油!祝福!
  关于《当我爱上红子的时候》:
  读着这篇《当我爱上红子的时候》时,心便被这异乎寻常的冷寂笼罩了。此篇文字,作者采用了以仰角的方式作为开端,从“在地球,赤道北面,北回归线北面,”到“有个叫中国的国家”;从“中国很大,很乱,有男人,”到“也有女人,不男不女有几个。­”这些看似与作者没有关系,与红子没有关系,可在“听说,据说,这些人经常聚集,又散落。然后去死,死去。”­与人类的生命休戚相关。作者简洁,跳跃,个性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但扩充着思维的容量,给人以空灵感,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想像的空间。此刻,我没有读到悲伤,亦没有读到喜悦,只有安静的思绪在文字构筑的画面里流淌。此时,脑海里竟然随着文字出现了无法看清脸孔的人群,他们站起,倒下,倒下了又站起,不得不让人思量:这样的画面究竟在诉说什么?
  接着,作者将思绪回落到“红子”身上,“众所周知,世间有个叫红子的人在这个年代还活着。”­此时,如果可以用音乐来表达,那么,它一定是属于弦乐的,小提琴轻声诉说:“红子在这个世界,依然固执的吸着氧气。呼着二氧化碳。­对人世间脉脉有情,对你于她,他是怀有念想(的)。”不带任何凡尘俗事的温情表达,却依然有着震动心灵的力量。
  黑暗中,不论“我”如何想像,“最终我是怀念着一个人,他就是红子。”“我怕别人看见我死了。”于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活着,我就告诉他们我有梦想。­”,就这样,“在夜里,我开始怀着我的梦想,将一个叫红子的人写进一些文字,”并且,“我希望他可以活的像个人”,当然,“如今的他活的也是很像个人,只是我希望他能活得(能)和我想象的一样。­”简单的文字,冷静地讲述着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希望的种种,仅仅也只是盼望“可以活的像个人”“和我想象的一样”“不是很美好,也无须很痛苦”。三千若水,只取一瓢,多吗?可这却是作者想要握住的生活,握住的希望。
  而对于“红子”,“我不会写美好的文字,还经常被你或他说我很垃圾”,可“我怎么就这样的喜欢。”“我在一个小房子里,开着灯,在夜晚,将红子写进了一个很长的小说里”。虽然“白纸上的黑字很多,就像在抄课文,但没人批阅”,就这样“红子这个人就静悄悄的走进了我心”,甚至,为了红子“我将固执延续。我将人丢尽。­”,只因为“我爱着他,他离不开我。”此时,黑色的夜晚,白色的纸,黑色的文字写着“红子”,作者无意中将这样一幅哥特式的画面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也许是天意,也许是巧合,可“红子”就这样住进了作者心里,这却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
  读红子的这篇文字,有如听一首久远的古典音乐。初听时,能记住的仅仅是旋律的某个转折或回旋,抑或是一个轻巧悦耳的装饰。然而,当心安静下来,一遍接一遍地聆听时,才会发现音乐中蕴藏着无法估量的故事与心情,一如舒伯特的讲述,门德尔松的三重奏。在不断深入的思绪中,沉浸的已经不仅仅是心情,那些过去的岁月,相同的画面连同情节均在音乐的潜移默化中显现了。此时,读到的虽然仅仅是文字,可在思绪一味地沉浸下最终会呈现出什么,惟有自己的心知道。
  总体来说,非常欣赏作者此篇文字的构思,尤其是“红子”的出现,虽然“红子”就是作者,作者就是“红子”,可此红子却非彼红子,在作者心里,“红子”代表的是一个精神的向往与信念之所在。也喜欢这篇文字的感情基调。文风清新,文字轻巧,却有着让人反复咀嚼并回味的力量。
  世间的爱有很多种,可“我”对“红子”的爱却是那么不同。这份爱是不但提炼生活的记录,是希望的指引,是理想的光亮,更是精神的家园,值得坚持,值得去爱。最后想说,不论生活有多困苦,希望你都能一直爱着“红子”,如果可以,请永远爱着“红子”。
  再次祝福你!
  
分享:
责任编辑:晚亭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莫名 发布于 2011/4/27 0:01:23  
浅浅的宿命论,草根的悲哀 这短短的文字有着莫大的悲哀,或者用“一个时代的”来形容,也没有夸大它。这悲哀就是这个时代许许多多年轻草根的宿命,“所以在我知道我开始接替父亲位置的时候”红字用了“接替”这一个词,大有父亲的命运落在了我的头上的意思。“我想我死去的爷爷是否恨过我的父亲不争气,一生只是个农民。”三代人的悲哀,“我想我是要娶个女孩子做媳妇的,然后也会生个胖小子,等他长大,我也会让他看看他的父亲曾经是个什么样子。”而文末这一句似乎又在为下一代如何打破宿命而忧心,谁知道呢?或许红子就是因为他害怕宿命落在了下一代身上,所以懒得结婚。  “在我以为我很强大的时候,我一路南下,为自己闯荡。”在深圳的日子让作者意识到在宿命面前,自己是多么渺小,他没有说自己做的是什么买卖,“我和一个陌生的南方人在现代化无线传播中将一笔笔现金从别人的口袋捞取。”大概是梁上君子。最终还是一无所获地回家。 “时间回到2009年,我的父亲已经是大中国众多癌症患者中的其中一个。”这一句更是对这个时代的关心,中国的医疗福利,穷人不能病,一病就完蛋了。这大概是宿命的一部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