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读居主人《楚先生》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26期)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N/show_article.asp?id=7897 卧读居主人:我写《楚先生》时的一些想法 《探索与发现》栏目让我谈谈《楚先生》的创作思路。我高兴的接受了,正好借此回顾和梳理一下该文的写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大家的点拨和指导,很多自己看不到的问题、解不开的疑惑也可以在大家的帮助下一一发现、解开。 然而,在认真仔细回顾写作《楚先生》一文的过程后,我发现,竟然没有任何思路可循,当时简直就是写到哪里算哪里。 这一点,我相信大家早就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出来了,所谓精心谋篇布局,在这篇文章里是看不到的。努力写活一个人呢,也没有,题目是《楚先生》,但要写活他,笔墨显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呢?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别人一点什么呢?我不清楚,真的,至少在写的时候我不清楚。 在《楚先生》前后,我还写了几篇稿子贴在守望文学网上,比如《九块银元》、《百日杀》,比如《唐老倌的糖》、《春雨桃花静》,坦率的说,这几篇文章,无论是在材料的剪裁上还是在情节的起伏上,以及人物的塑造、语言的锤炼上,我都费了一点心思,至于成不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 是不是我写《楚先生》就写的很随便、很无所谓呢?不是这么回事! 写《楚先生》,我是认真的、投入的。 但是《楚先生》在写的时候,我心中确实没有一个主题,我没有想通过它揭示一个生活智慧或者一个人生哲理,更没有想通过它表达不满去揭露什么控诉什么。 我写《楚先生》的目的只是想倾诉一种感慨,表达一种常常萦绕在心头的情绪。 我不知道想要表达的这种情绪是什么,是对过往的怀念吗?是生活的无奈吗?是失望的酸楚吗?是憧憬的希望吗?是人生的旷达吗?好像有一点像,但又不是,我说不出来。我不知道大家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感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文章里若隐若现,如果没有,说明我的表达不到位。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我想谈一谈所写的楚先生这群人以及我自己。 我喜欢写一点文字,虽然写的不怎么样,在守望说出来,也并不觉得什么不好意思,因为大家都有这个喜好。但在就业的地方,我不说。我只说喜欢炒一点股,虽然炒亏了,同事仍认为这个爱好挺不错,因为有亏就有赚嘛,并且还会非常热心的教我一点炒股的技巧。如果我说自己喜欢写一点文字,他们就会很夸张的赞赏:“行啊行啊,也能赚钱的吧。”让我怎么回答呢? 十多年前,八、九年前,情况并不是这样。那时候我有一批文友。这些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喜欢文字,有的是想藉此出人头地(后来事实证明,成功的概率比买彩票中大奖还低),有的是想获得女朋友的青睐,有的是觉得写东西挺有意思,不管为什么,这群人就这么兴冲冲的写起来了。一个人埋头写的孤单,没有交流,就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凑在一块品品茶,喝喝酒,意气风发,东拉西扯,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多了不起。 慢慢的,这群人前一个后一个的走散了,不写这些东西了。也有还写的,目的变得单纯得多了,不敢奢望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了,当然,如果顺带着能有那么一丁点虚名和实利,心里也是高兴的!奇怪的是,这些还写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在生活中比别人容易碰壁,他们的一些行为、一些想法不那么容易被周围的人认同。也许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文学世界的人生准则中吧,也许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理想主义还没有完全消退吧。谁说得清呢。总而言之,这些残留在他们身上的东西或多或少的让他们吃了一些苦头,怎么办呢? 畏畏缩缩的改变自己,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把身上那一点残存的文学印记抹去,自然是一个办法。 但也还有人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想法,不悲观、不埋怨,也许开始学会掩饰自己,但他们仍然相信着以前相信的东西,仍旧乐观,也没有把文字看成现实生活中自己前行的重负,而是当做自己的一种寄托,在这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他们在生活中在工作上也是上进的,积极的,肯吃苦的。因为固执,为了获得同样的成功和收获,常常要付出比某些人多得多的汗水,但他们没有怨言。怎么说呢,总要想办法过得好一点、舒服一点吧!子不是曾经曰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为稻粱谋的间隙,我还是经常和楚先生们一起喝喝茶、晒晒太阳,交流一下对某篇文章的看法以及分析市场上青菜萝卜的价格走向。无奈、辛酸、困惑、愤怒、坚持、奋进、豁达,如此种种,经历过了,反而没有人提了。混杂在一起,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不吐不快。 想说出来,没人听。那就写出来,可惜,也没写好。 前面讲写《楚先生》写的投入,现在想来,那只是情感的投入,所谓脚踩西瓜皮,写到哪里算哪里,这块西瓜皮,就是这种心绪。可在行文结构上、语言上,由于写的时候没有认真考虑,写完之后要修改也不知从何着手,干脆就随它去了。 讲的太多,词不达意,见笑了。 鹤旅梅西 致卧读居主人: 拜读卧读居主人的“楚先生”一文后,平添了许多感慨,一种朴实、平淡而又充满生活道理的人生轨迹铺展开来,一直向前…… 整篇文章,行文流畅,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就像讲故事把楚先生以及自己的做人态度,生活轨迹展现给读者,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醒悟。 “楚先生的人做的不好,具体一点说,就是楚先生没有把人际关系处理好,主要是没有把和领导的关系处理好。”平心而论,现实中许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但究竟是我们没有处理好关系,还是这个世界太世故。人的性格、秉性以及对事情的认知度,决定着一个人对事情的处理结果。“楚先生是学校职代会的代表,好几次,楚先生在职代会上和学校的领导顶了起来,据说是坚决反对分配高级教师职称指标时向行政干部倾斜。其他人很不理解这位倔强的诗人,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呼应,这是你楚先生该管的事吗,你早就评了高级教师了还这么较真干嘛呢?”如果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正直而言?明明对的,偏要说错,黑白颠倒是我们要提倡的吗?讽刺的意味溢于言表。 “半年后,因为不懂得将自己那点脾气藏起来,我终于得到点名照顾,让我到最边远乡镇的二级机构去锻炼锻炼。我绝不弯腰,广阔天地大有可为。没有和任何朋友打招呼,我一个人静悄悄的离开了县城。”作者并没有从楚先生的处境中吸取教训,在重蹈覆辙中受到了 “礼遇”。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吗? “我愤怒,却无可奈何。”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碰壁,棱角终于磨平了许多,头不再高昂,话不再犀利,而且学会了微笑。“不错不错啊,成熟了啊。” 成熟!人就这么成熟了。 终于有一天,“看着作为烧烤摊主的楚先生,他的眼睛有点红,大概是烟熏的,脸颊上有几道淡黑的印子,应该是用手擦眼睛时留下的,他的头发上还沾着不少雪花似的炭灰。但是,楚先生的神情是精神的、快乐的、甚至是得意的。”顿生感慨,生活,开心也过,郁闷也过,何必不开心呢? 从“楚先生”让我领悟到,也许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成对比的,快乐与悲伤同时在我们的身边将我们围绕。当我们快乐的时候,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悲伤。 我们不能逃避,只能微笑的去面对。也许我们会带着幸福的眼泪,也许我们会带着伤心的眼泪,无论是哪一个,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 无论是失意还是得意,我们都要好好的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生活的每一天。毕竟生命是有限的,希望我们能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出不一样的精彩来。 “楚先生”让我敬佩! 古蒲 致卧读居主人: 卧读居主人的这篇人物散记,语言平实,叙写流畅,首尾呼应,完整的主人公形象“楚先生”跃然于字里行间,通篇揭示了人情的厚重,练达了人生的态度。也许人与人之间要的就是这个东西,与那种“忘情忘义”相比,与那种“勾心斗角”相较,与那种“老子天下”相对,似乎纯洁了许多,高尚了许多,雅逸了许多,感怀了许多,正如作者所言,值得敬佩和羡慕。 我们写作的目的,一方面是咀嚼文字的味道,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一方面是释放自个心情,充实表面上浮躁的宁静生活,更重要的是讴歌真善美,营造文字的特异功能,此作达到了,很是鲜活,很有情致,我不得不竖起我的大拇指以表达我的意思。 借此,也谈点为文的认识。我们写文章,就单纯的文学作品而言,不像写事迹材料,也不像写领导讲话稿,所以只要不偏离要表达的主旨,尽可能地信马由缰好了,别拘泥于模式框框,一定得写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恰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深意。当然,主旨是关键的,没有确定一个主旨之前,千万的别下笔,否则真的就“群魔乱舞”了。相信每个以文字取暖的人,一定有自己坚持和信守的观点和态度,但愿这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不竭的动力,而不是“绊脚石”,“催眠曲”。作者的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很有章法,很有人情味。 以上言语,恐有失当,诸君见笑了,揖手致歉。 金相玉质 致卧读居主人: 《楚先生》是一篇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以平实的文字记叙了“我”与楚先生的相识相交,于娓娓道来中品味生活的本来。 本文一开始就明确——我很“敬佩”“羡慕”楚先生,那么楚先生是何许人呢,为什么会得到作者的敬佩和羡慕呢?文章由此展开: 首先写未见其人时的印象,写诗且自称“楚先生”,作者感叹“好大的口气啊”,从侧面表现人物个性。 接着记叙了“我”和楚先生的初见,外貌描写“戴眼镜,穿白衬衫,有点矮胖,三十多岁的男人”,一个普通人的模糊形象,未看出什么特色。这个部分对楚先生居住环境的描写让读者对他的生活境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表现人物个性淡泊而乐天,也为后面文字作了铺垫。 当“我”和楚先生熟悉以后,更了解了他的情况,他的清贫、他的正直以及他的烦恼。 后来“我”因心气的高碰了壁,对人生的看法有了改变,终于向世俗低下了头时,以为和楚先生有了默然的共鸣,却没想到他更彻底地做了烧烤摊主,而且是“精神的、快乐的、甚至是得意的”,当然在这个时候他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楚先生闭上眼睛,神情肃穆起来,似乎站在朗诵台上:冬天来了,在我花白的头发上,炭灰与雪花开始约会,……”。而“我”是早就放弃了。这里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与“我”的对比,表现出楚先生卓而不群的性格。一个诗人、一个人民教师,是什么程度的豁达才能做到这一步。这样的楚先生怎么不让人由衷地佩服和羡慕。 郑力萍 致卧读居主人: 诗人的内心是干净的,在这繁杂的社会,如果还是按自己心中的想法来生活,应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楚先生明事理,有骨气,靠着自己的力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文中第一段就说敬佩楚先生,羡慕楚先生。敬佩他的为人,羡慕他的洒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楚先生那样。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最初以为他跟自己一样,事隔几年,时过境迁,自己不想低头最后还是低了头,应该说是渐渐向这个现实的社会低了头。而楚先生,他仍然是挺直了腰,做最真的自己,就算出来摆摊也不觉得有什么。 诗人的内心是干净的,在这繁杂的社会,如果还是按自己心中的想法来生活,应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楚先生明事理,有骨气,靠着自己的力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文中第一段就说敬佩楚先生,羡慕楚先生。敬佩他的为人,羡慕他的洒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楚先生那样。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最初以为他跟自己一样,事隔几年,时过境迁,自己不想低头最后还是低了头,应该说是渐渐向这个现实的社会低了头。而楚先生,他仍然是挺直了腰,做最真的自己,就算出来摆摊也不觉得有什么。 小苹果 致卧读居主人: 这篇文字,一口气地读下来。我相信,每一个读者看到的都不只是一个“楚先生”,而是一个群体。在这里,记录了一些生活的不易及无奈,并从物质到灵魂带出了许多挣扎;在这里,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看到了自己的彷徨与挣扎。入世之初的棱角分明,在社会的染缸里打磨数圈后终归不再。 “楚先生”一文,一开始就直奔主题,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手法,让读者对“楚先生”不容置疑,接下来的各种记录都以此为轴心辅陈开来。从生活中相关小节里,阐述生存的不易,从不满现状的挣扎,过渡到另劈生存之道的行动,无不体现“楚先生”不屈于生活的坚强和乐观。 本文还有一点就是含蓄地说出自己并没有活出“楚先生”的洒脱和精彩,不公的生活让作者勾着头走路、笑着脸说话。——我说:“早就不写诗了!”楚先生笑了,说:“写诗这么好玩的事,说不写就不写了?”我愤愤的说:“诗写得好又能怎么样呢?能讨领导喜欢?能挣着钱?”楚先生笑着说:“怎么讨领导喜欢我不知道,挣钱的路子我倒是知道一条,我现在干的就是赚钱的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比。 只是行文略显罗嗦、不够练达,段落处理不是很分明。 问好卧读居主人。 以小楼 致卧读居主人: 在这里读到“坚守”。 楚先生让我想到大学的一群诗人朋友。他们毕业后,以各自的方式坚持着文学。而我这个他们要好的朋友,却一直没有进入其中去。他们出书,我为他们策划举办签售会和读者见面会时,曾开玩笑说,你们是明星,我就是经纪人。其实我内心很欣赏这样一个群体,生活得异常自我,在另一个角度鸟瞰世界。而我,只能不痛不痒地询问,这个世界好些了吗? 卧读居主人笔下的楚先生,栩栩如生,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尤其守望一族。他以平易的笔法书写着楚先生,也在构筑自我内在,楚先生,是一个精神世界,也是一个现实世界。这样的叙事语调是我甚爱的类型之一,时而枫桥晓月,时而浪花朵朵,质感轻灵的行文完全驾驭了内心潜藏的无奈,让人看到希望和阳光。多一些楚先生,就多一些温暖,多一些热爱,多一些幸福。我从卧读居主人行文间看到了思想的光芒。这是好文章的本质。 评文,我素来对结构和遣词少有深入,除非实在艰涩生僻或不合时宜。作文是情趣,我主张纵横捭阖,甚至不惧跳跃性。能让文字发出思想的光芒的即是好文章。此文正是。 青青河边 致卧读居主人: 白描的手法,质朴的语言 ——读卧读居主人《楚先生》之感 初读《楚先生》,文中几次提到“我”和楚先生喝酒,不知怎么脑海里一下闪现出鲁迅先生的《范爱农》文章:“……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鲁迅通过记叙自己早期的战友范爱农的悲惨遭遇,深刻的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和社会面貌。鲁迅描写范爱农用的是白描手法,将一个“傲骨”性格的知识分子形象,写得极其生动。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鲁迅的《范爱农》就是一篇白描法的杰作。何谓白描手法?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这种绘画技法,人们将它运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为一种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炼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鲁迅不愧为白描圣手,他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 罗嗦了上面这些话,看似题外话,其实,我是想从《楚先生》的写法上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卧读居主人的这篇文章,以写人为主,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生活在当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爱好文学,执著追求,个性耿直,淡定达观……楚先生的音容笑貌,描绘的历历在目,这种白描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描写更富神韵。 如初次相见楚先生时写道:“迎出来的是个戴眼镜,穿白衬衫,有点矮胖,三十多岁的男人,自然是楚先生,他热情的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寥寥几笔,就写出楚先生的衣着、外貌、年龄等特征,刻画出一个干净利落、热情的知识分子形象。再如:“我站在旁边,看着作为烧烤摊主的楚先生,他的眼睛有点红,大概是烟熏的,脸颊上有几道淡黑的印子,应该是用手擦眼睛时留下的,他的头发上还沾着不少雪花似的炭灰……”也是着墨不多,写楚先生为了生计摆烧烤摊的境况,以及后来楚先生作诗《烧烤摊的冬天》,争眼、微笑等词,用词极俭,却让人感受到楚先生作为一个文人在生活中的无奈和酸楚,但又正视现实,达观的性格。仅几句话,几个动作,就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用笔不多,却颇为传神。 作者截取了楚先生的几个片断来塑造形象的,在记叙的过程中也有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内心世界,而表现人物的个性,作者选择了有特征的细节来描绘。作者写楚先生的细节,也大多采用白描手法。文中多次下写楚先生的“微笑”,初次见面的热情的“微笑”,平静诉说自己事情的“微笑”,烧烤摊不期而遇老友时的“微笑”,同样是“微笑”,况味却不同。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抓住楚先生的“笑”这个富有特征的细节,刻画了他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作者在写楚先生这个人时,没有细致刻画,也没有其它景物来陪衬。这就是白描手法写人的典型特征。 另外,作者的语言极其质朴。读了《楚先生》后,又去细细读了作者的其他几篇文章,感觉到作者文字的质朴,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没有华丽的词藻,平实自然的叙述,意蕴丰厚的感情,看似信手拈来,却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其实这是作者生活的积淀和文字的功底。 细细揣摩作者笔下的楚先生,并非实指楚先生这样一个人,而是指那些用文字表达人生的文字追求者,他们有梦想和坚持,也有现实的无奈和辛酸。他们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而来自于生活的人物,可读性强,使读者易于接受也易于引以共鸣。这一点也可以从卧读居主人谈些这篇文章的创作思路中感受到。作者说写《楚先生》的目的只是想倾诉一种感慨,表达一种常常萦绕在心头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里面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心境在体现在文字里,包括作者所说的憧憬和豁达,以及无奈和酸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已是他长期以来所感所思的凝聚,生活中触动他,启发他的这种感情积郁心中,一吐为快。虽然作者说:“我心中确实没有一个主题,我没有想通过它揭示一个生活智慧或者一个人生哲理,更没有想通过它表达不满去揭露什么控诉什么。”但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到作者关于文字和人生的思考。我们所以写文章,是因为心中有了感受,需要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以引起共鸣。 读《楚先生》这篇文章,感觉到作者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只是限于自己的阅读水平有限,只能浅显的从写法上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吧,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朋友斧正为盼! 晚亭 致卧读居主人: 《楚先生》是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发展,将自己与楚先生相交一场的过程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文章中对楚先生的描写和叙述具体而突出,虽然没有流露出作者太多的认知与感受,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不但将楚先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也让读者了解了楚先生,并感受到文章背后蕴藏的深意,令人久久回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攫取这份来自生活的提炼与阅历的沉淀。 文章选择开门见山地交代自己的观点:“我很敬佩楚先生,或者应该这样说,我很羡慕楚先生。”应该说,这是此篇文章的明线。既简明扼要,也让人饶有兴趣的想知道:究竟是什么让人敬佩,或者令人羡慕?一个小小的伏笔,简单而随意,却因此引人好奇,引人一路跟随文字来探究、解密,直至找到让作者羡慕的答案。 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当时自身现状的描写,将楚先生这一人物引渡到读者面前。从表面看,作者意在交代初识楚先生的原由,却也为全文埋下了一条暗线,而这暗线正是通向心灵深处,急待人们解读的真相。当然,作者和楚先生的初识虽然不深,却并不影响文友间的感情,陌生到熟识没有距离,甚至不需要假设,大家便能推杯问盏,互道兄弟了。而那个“戴眼镜,穿白衬衫,有点矮胖,三十多岁的男人”的楚先生,“热情的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进来进来,不要见外,我和老弟可是神交已久啊。”,这是楚先生初次出现在作者和读者面前的样子,不论是从外形上,还是见面时的问候语上,都让人感觉到楚先生是儒雅诗人的模样。一阵忙碌后,楚先生“把书桌上的书全部搬到床头,又在书桌上铺开一张报纸,才大功告成似的和我们并排坐下笑着说:我让老婆到街上买啤酒和花生米去了,等下我们边喝边聊。”此刻,作者尤为细致的观察与细腻的笔触,不动声色地将纳入作者眼帘中楚先生所拥有的一切向读者做了交代。而从楚先生那两句简单的对白中不难发现,其实,楚先生是亲切的,是平易近人的,是热情好客的,也是及其真诚的:没有餐桌,有书桌就好;没有下酒的菜,有花生米就好,而一杯啤酒就能成为文学的沟通与追求,读到这里,不但是我,相信读者也一定被感染了,感动了。 只是,如此平易近人的楚先生却因为工作较真,几次都没资格享受学校的低价集资建房。读到这里,文章从楚先生的个人遭遇延伸出到了当下的社会现状,不但令人共鸣,也让人悲愤,更让人鸣不平,却只能忍而为之。我们只能暗自报不平,却无法阻止思绪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入:这就是知识分子曾经的命运,这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命运。总以为心里装的是信仰,总以为自己承担的是责任,总以为自己坚持的就是真理,其实,在很多人眼里,甚至在这个无序无良的社会里,这样的一种坚持很多时候就是自我毁灭的代名词。虽然楚先生的遭遇只能代表部分知识分子,但作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相信这样的记忆是深刻的。 的确如此,在工作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后,楚先生开始有了反省,只见“他微笑着问我:你说,我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宝,太蠢?”虽然作者表明了自己支持的态度“自己的嘴,想说就说,管别人怎么讲。”,但楚先生却“沉默着,没有再说什么。”应该说,此时的楚先生终于有了面对现实的想法,并已然找到了症结所在,甚至有了准备放弃曾经的坚持,此时,对于人生,楚先生的心里已经有了新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坚定的,果敢的,沉默就是最好的肯定与回答。虽然作者之后才悟出楚先生的决定,明白自己的支持有多无力,多苍白,却并不影响楚先生对于人生的再次规划与起航。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并没有选择交代楚先生后来的发展而直接搁笔,而是交代了自己因为和楚先生有着相同的特质,毫无疑问地遭遇了楚先生同样的经历,下放去了偏远乡镇。当世俗磨去了性格的棱角,并扼杀了文学的信仰与冲动后,竟然得到了同事们的称赞:“不错不错啊,成熟了啊”。此时,虽然作者是无声的,沉默的,可面对这样的赞美,让人在一阵凄凉之后感觉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可却让人笑不出来,总觉得有什么哽咽在喉,让人无法倾吐,无法畅快。而作者一定也是这样的感触,想找人一吐为快,于是,便决定和楚先生小聚。 应该说,超市门前的相聚就是楚先生选择改变,放弃坚持的最好见证。就在作者发现自己因“转变”而得到赞美与人群的认可后,那个较真的楚先生却已经做起了烧烤摊的摊主。“他的眼睛有点红,大概是烟熏的,脸颊上有几道淡黑的印子,应该是用手擦眼睛时留下的,他的头发上还沾着不少雪花似的炭灰。”这是作者对楚先生进行的第二次描写,与其第一次的形象“戴眼镜,穿白衬衫,有点矮胖,三十多岁的男人”真是相去甚远,可此时的楚先生在作者的眼中心里,却分明是“精神的、快乐的、甚至是得意的。”读到这里,非常感谢作者娴熟的文笔,几笔白描就为读者带来了如此感性的画面,虽然构图简单,却理性异常。曾经的楚先生,追求理想,谈诗论文是人生的追求与生活的全部;义愤填膺,坚持信仰,一定还信奉“不为五斗米折腰”,可在面对真实的生活时,他收获的是什么呢?无缘单位的集资建房,招待朋友时的相形见拙,窄小房间里的书便是其生活的全部拥有。虽然不能说这是追求理想的代价,可这样的追求与坚持不但不被世人接纳与理解,而且还将被世俗埋葬。再来看看改变后的楚先生,成了烧烤摊主的楚先生,虽然眼睛红了,脸也脏了,甚至头发上还有炭灰,与之前的儒雅形象判若两人,却并不影响楚先生内心流露出的由衷快乐。因为什么快乐?“生意还不错,一晚上能挣六七十块呢。”“大房子有指望了。”,我想,应该还包括能用鸡腿招待朋友。此时,楚先生的幸福与快乐是看得见的,也是能被一些冰冷的数字或者物体具体描绘与代表的。甚至面对他人的鄙视也能泰然自若了:“丢人现眼是我自己的事,谁也管不着啊。”。读到这里,不禁开始暗自想像:当初收到稿费时的楚先生会如何兴奋?会有做烧烤摊主时的那高兴样吗?应该说,这正是中国文人的悲哀,努力传承,誓死捍卫的精神殿堂只有在坍塌后,才能为自己的生存谋一席之地,才能寻到生活的真相,才能在支离破碎后的理想世界中建立起真正的生活殿堂。多么残忍的毁灭,多么残酷的现实,而这一切,也唯有在自己亲手打碎后,才能找到世人想要拥有的幸福与繁荣。当这些思绪没有任何谦让地迹象融汇在心里时,我相信这不但是中国文人的命运,也是中国文学的命运。而我能说的竟然也只有两个字:悲哀。当然,我宁愿相信这不是文字最终想要揭示的本意,却在那一刻,在楚先生的笑容里读到了撤退后的胜利。虽然做了烧烤摊主的楚先生依然还有雅兴吟诗,而此时却已非彼时,仅仅是生活的点缀罢了。突然有个念头,俗事多年的楚先生是否会回归曾经的梦想与追求呢?虽然这个思考已经有些偏离文章的探讨,但我觉得,他会有回来的那一天,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全文发展到这里,明线的交代已尘埃落定,而作者因为“并没有活出楚先生的洒脱来”,且“只有敬佩、羡慕楚先生的份了”,读到这里,有文字为证,感知于无声中体会到一丝春天温暖,不但透露出了作者的坚持,也表达出一份决心。这是作者留给自己的信念,也是留给了广大读者的希望。此时,为作者不做改变而坚持梦想感到欣慰,并由衷赞叹这样一份坚守,这样一份守望。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这条暗线,即作者在面对人生的磨难与楚先生的改变后,所做出的最后决定才是文章主题意境的表达,才是作者心灵深的处低吟浅唱,才是作者心迹的诚实表达与真相。而末尾句“看来,我只有敬佩、羡慕楚先生的份了。”将作者看似一路下滑倾斜的情感,在这一刻里,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并由此回应了文章开篇处提出的观点,在这首尾呼应中,使得文章不论从情感上还是结构上都达到了完整。 本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质朴平白,无雕饰之感,并侧重现场交代,对于作者的观点和心态均在环境与事态的发展推动下,作为思考题留给读者思索、探究,可见文字功底之深厚,构思之精妙,值得学习和鉴赏。 当然,作者从文中还有有疏漏的,譬如:七、九、十这三个段落中的第一人称使用过于频繁,为了文字凝练,有删减的必要。还有,需注意“的、地、得”使用,当然,部分标点值得斟酌。 不过,从总体来说,面对作者从容的文笔,文意的立体呈现,便使得文字背后蕴涵了诸多生活元素,有人生的,有哲学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等等,均融汇其中,使得此文非常耐读,也值得慢慢品读,静静体会,并一一感受。 以上仅仅是读罢此文的一点读后感悟,权当作交流。未尽之处,请作者海涵。 问候卧读居主人,祝文字快乐,问好。 随风赏雨 致卧读居主人: 全文两千八百余字,是以叙事的方式来撰写人物的散文。 先说句题外话: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本应早已问世的这期探索耽误至今,本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此,向本文作者、所有参与探索点评的老师及所有关爱《守望文字探索与发现》栏目的朋友致以深深地歉意。 通读全文的第一个感觉是文字的随意性。 文字的叙事方式像是在聊天,也可是说成是一种自言自语的叙述。很平淡、很自如。与文字说要讲述的主人公小人物的身份相吻合。这种创作出来的吻合,让我在读文字的时候,有一种“楚先生”就在身边的真实感和亲和感。 人物塑造的随意性,是我对该文的第二感觉。 通常写人物,惊天动地的事迹罗列是最为常见的方式。而本文却没有走进这个程式,只是以一些毫无色彩的文字来将这个人的故事: “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并就‘先生’的称呼直觉此人多少有些张狂”。 “初次相见,啤酒、花生米、陋室”表达出楚先生小人物身份,接着用“一个让我记住的笑容”,这样非常平淡的一句话,即化解了“似乎张狂”的误解,也勾勒出楚先生阳光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与楚先生多次交往的记叙,逐一介绍了主人翁的身世、才华、性格。笔者也只是用了“不会做人”四个字和已拥有高级职称但反对将职称送人情,就将楚先生“不随波逐市”、不阿谀奉承、仗义直言的性格表达得栩栩如生等等。 文章所要宣扬的人生思考,是该文第三个打动我的特点: 文字通过“我”的一些涉世出遭受的挫折,以及屈服凡俗的沉沦,来反衬了楚先生“不屈服、不哀怨、不迂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劳动改变生活是荣光,卖烧烤吟诗作赋是风雅。“只有改变自己才能顺应时代变迁求得更完美人生”的文章主题。对于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值得回味与思考。 文章的不足是文字显得有些拖拉,篇幅可以通过压缩而变得更为精炼。另外,标点的使用,作者看来是随意了许多。 最后,感谢卧读居主人对探索的支持与厚爱!期待我们的再次合作,问好! ![]()
评论人飞飞儿 发布于 2011/2/12 10:52:05
喜欢守望这种交流的氛围
评论人香烟飞虱 发布于 2011/3/3 18:39:29
《楚先生》是一篇很成功的叙事散文,语言朴实真切,人物形象饱满,透视社会人生。
评论人光光 发布于 2011/6/30 9:10:51
该作品已被守望文学网电子图书《守望者》第二期收录,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25&Id=9921请大家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