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笑《无知的狗》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31期)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N/show_article.asp?id=12273 伊笑:灵感来源 这篇文字是很早以前写的,大概我也忘记了什么原因,有感而述了这么一篇不伦不类的文字。模糊的记忆中,是我读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后,深有体会在结合农村的或者是与社会的实际而述写的。只是转换了一个方式而以,通过大黄狗来阐述人们的自私与见利忘义,以权压私,狂妄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冷淡关系,最后自己是谁大概也要弄不清楚了。 金石为开 致伊笑: 从作者的灵感来源和写作目的看,伊笑企图通过一只黄狗的内心活动,来揭示人的自私、见利忘义、狂妄、冷漠等丑恶行径。作者构思不错,有细致的观察、也有内心体验,结尾巧妙地抒发了怜悯之情。 但综观整篇文章的立意模糊,缺乏透析问题的笔力。作者通过老人的言行举止,想从侧面来揭露些什么,但文中没有与此相呼应的内容。例如第一段里“老太太用手拍拍大黄狗的头,说上一两句话,自言自语的宽慰自己:‘还不如一条狗呢,养了这么多年还守着我。’唉声叹气的往灶口添柴。”这句话让人疑惑,老人被遗弃了吗?前面没有伏笔提及,后文也没有深入交代。 第二自然段中,“天光大亮,一道道的门才敞开,有两家的狗被放了出来,健壮着力量,走起路来稳稳实实,双眸发着寒光,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从两条狗嚣张跋扈的动态,可以管窥某些内涵,若在此基础上再充分描画出狗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等,并让它们与大黄狗直接冲突,在事件的展开过程中挖掘大黄狗的内心活动:佯装视而不见——逞强——妥协——逃跑,再辅之以老太太的厉声呵斥、抱怨,拿着木棍打将出来,这样也许会更有震慑力吧。 另外,文中有个别句子不通、不完整。 以上是个人偏见。问好伊笑。 小苹果 致伊笑: 这篇文字,让我回想起中学时学过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都是“狗”的话题,文豪鲁迅笔下的是狗样的人;伊笑笔下的是人样的狗。针对生活、社会现状,殊途同归。对于一条狗,众所周知:1:狗,是人的朋友,狗不嫌家贫。2:狗性随其主人。什么样的人养出什么样的狗,人恶则狗凶,人善则狗温。3:狗,可以影射到个人、团体。4:狗,有家狗、野狗、丧家狗、赖皮狗甚至更多之分。因而,狗并非无知,狗亦等同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知的狗》也许是走笔匆忙,行文不是很通畅到位。对于这只出生贫窟的大黄狗,此文用三个章节分别描写了它其中的三个方面:无事生非且有“阿Q精神”、会欺软怕硬、却不敢面对自己,来影射当前的社会现状是如此的不容乐观。仅此三点,对于一只狗来说,谁能说,狗,无知。建议给无知标上符号,为《“无知”的狗》。作者所辅陈的三个方面。个人认为,第三点尤其重要,只是伊笑惜墨了,仅划了一个蜻蜓点水的弧线,若能展开,其效果一定不俗。另外,行文时用词、标点还得斟酌,以免影响读者理解。正如,伊笑所说,此文为早期作品,没作任何修改。我之个见,伊笑早已心知,故有班门弄斧之嫌,见笑了。再次问候伊笑! 刁谗 致伊笑: 当越来越多的狗进入人的社会,这个社会就变得越来越奇怪。狗的地位越来越高,与人同吃同睡不说,还能在人堆里排上辈分,有的还穿衣戴帽着靴,俨然就是个人了。反之,人的地位越来越低,老人是孩子啃老的工具,年轻人是老板赚钱的工具,孩子是家长炫耀的工具,每个人的价值都体现在利益性上,完全淹没了人性的本质,彼此间缺乏关爱,亲情淡漠。 说到底,狗毕竟是狗,再怎么通人性,也只是人的“跟班”而已,更不会有自知之明。而当人性泯灭到一定程度,人就反而不如狗了。 读后的一点感慨,欢迎大家拍砖。 金相玉质 致伊笑: 文章中的大黄狗面对关在大铁门内的狗时充满了优越感,还不断挑衅,结果惹了众怒,只好夹着尾巴躲回了家,在主人那寻求温暖。当遇到两条恶狗时,大黄狗一开始还为了面子装着没看见,结果当两只恶狗对着它狂吠时,满心害怕的大黄狗害再次选择躲回了家,让主人替它出头。最后大黄狗看到了池塘里自己的身影却而不自知,甚至可怜起自己的影子来,真是个绝妙的讽刺! 在作者的笔下,“大黄狗”这样一个欺善怕恶、无自知之明且唯主人马首是瞻的形象初显雏形,也对应了“无知的狗”这个标题。只是文章却并没有象作者希望的那样,通过大黄狗这一形象阐述人的自私与见利忘义、以权压私、狂妄的本质等内容,也就是说文章中作者选取的材料并没能展现作者创作的初衷! 晚亭 致伊笑: 初读此篇文字,就被作者的构思与深刻寓意所吸引,合卷后依然意犹未尽,一直觉得此篇文章有进入探索的必要,于是和作者联系,没想到伊笑不但立即同意了,几分钟后就将灵感来源发了过来,实在让人惊喜到意外。非常感谢这样的一份信任与支持。而我们的探索频道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历经磨难走到今天,成了大家畅所欲言的家园。 之所以会选择此篇文章进入探索,是希望大家在探索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作者的文笔,写作风格及文字基础外,更多地来关注文章的主题表达。不置可否,此篇文章虽然文笔尚显稚嫩,甚至还存在语句的硬伤,可对于我来说,在读完此篇文字后依然能感受到作者欲传达的睿智感慨与愤懑。想比较那些文笔华美,文风幽雅的纯粹抒情散文来说,这样的文章除了给读者带来警醒,更多的是带来关于人性,关于人生的思考。应该说,一直沉浸在纯粹抒情中的散文需要醒来,看看当下的社会,想想文学的明天和人类未来,在我看来,这也不失为文学的传承与文人的承担,是值得我们思考,并为之付出努力。 不得不说的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写而放弃思考,我们是很难与一个好的主题相遇的。而对于文笔和文风来说,只要多写多练,加时日就能获得提高,相比较而言,有效的主题获得则显得尤其不易。这不仅仅是需要多写与多练,生活阅历的沉淀,更需要明白文字传承的意义所在,才能完成小我走向大我的探询与实现,也才能做到一种豁达与锤炼。好比一个歌者,站在山脚下和站在山顶上唱歌的感受完全不同。站在山顶唱歌时,唤醒的不仅仅是山涧与小溪,当然,回响与共鸣也是不绝与耳的。 不过,初读此篇文章时,便觉得小说元素多于散文元素,直到现在依然是这个感觉。这也是我希望大家探讨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不肯定,便移动文章引起了三次失误的出现,而伊笑均重新上投做了补充,因此,大家才有机会读到此文。 总得来说,读着这篇文章,总让我想起契科夫的那些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却不失辛辣,淋漓尽致地讽刺和严峻无情的鞭笞不但让人唏嘘,也给人思想的丰富与收获。因此,希望作者能在完善基础提升的同时,成长为中国的契科夫,这不但是守望所期待的,也是梦想的期待,文学的期待。 祝文字快乐,问候! 随风赏雨 致伊笑: 全文近九百字,为带有一定寓意的散文,而不是寓言。为何呢? 首先来看寓言的定义: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反复看过这个基本概念,再反复阅读该篇文章。我只能说,这篇短文只是具有寓言的雏形,而不具备寓言丰满的体魄。所以,还是当做叙事散文来评说吧。 先看首个自然段:没有被主人栓养的、且胆小怕事大黄狗逛街,收到被它嘲笑的、被栓养的同类的吼吠后,跑回到主人老太太身边。老太太感言“还不如一条狗呢,养了这么多年还守着我” 这样的思路走下来,我颇感混沌。而且是越读越不知一、二。黄狗为何出去招摇?被它所嘲笑的同类和它之间有何瓜葛?老人为何感慨?感慨的对象又是谁?一切都是问号。 进入到第二自然段:晒太阳的黄狗,强撑着与强大的同类对视,但最终被同类一路追咬逃回主人身边,老太太再次感言“我一个老太太就是好欺负的?”黄狗欺软怕硬可以理解,但放在这段的用意为何却让人费解。老太太的那句“老太太是好欺负的”又是缺少合情合理的铺垫。文章到了这里还是一堆的问号。 最后一段:大黄狗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说了句真可怜,到此文章结束了。也就是说前边留下了一路的问号,到了该一一解开的时候,却结束了。让人费解。这就是文章最不成功的地方。 从文字中不难看出,作者是极力想通过一只狗的一天的活动来说明人类的一些相似的问题。但,想要揭示什么;想要批判什么;想要寓意什么,都没能运用好文字来一一表达。没关系,文字的功底不是一天就能练就的。只有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和进步。敢于将文字提供给探索栏目。就让我感到了您对于提高的渴望。因此,我也就直言不讳了。感谢您对文字探索栏目的支持,期待您能再次到探索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