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野《太湖晨醒醉朦胧》
——守望原创文字的探索与发现(第30期)
原文地址:http://www.sw020.com/N/show_article.asp?id=10989 然野撰文体会: 我喜欢山水,喜欢在大自然间行走,喜欢春绿秋黄,冬雪夏阳。我写的文字大多与山水自然有关,就连笔名都叫然野。这篇文字是我的亲历,但是拙笔文字也属轻描淡写,一点感悟罢了。拿出来晒晒抛砖引玉,希望得到文友们的点评,致意! 丑石(特邀) 致然野: 我看见一颗心,一颗喜悦的灵魂,歌唱者,欢乐着,像小时候走在赶场的路上,像青春时节奔赴一个小小的盟约,像夕阳下,鬓角斑白的矍铄老者,沐在温软的霞光里,回忆酒酿般的美好往事,像……多么富有激情的语言,多么清晰的脉络。 听,有“离岸不远的地方传来扰动湖水的声音”,有柔软多情的“吴侬软语”。 看,有“那船头站的分明是个少妇,蓝花白点儿的上衣,罩在头上的花巾,宽松的裤脚,光着的脚丫,窈窕的身材,那和嘴角儿粘在一起的一缕乌发,还有那堆在船头的网具。” 感,有“一曲江南风韵的太湖美,不知牵怀梦盈了多少次”,有“清晨的风顺着湖心吹来,掠在脸上有些凉意”,有“飘渺的境界,虚幻的感觉,一切尽在太湖晨起的朦胧中”。 品,有“夜捕的归帆”,优雅的生灵,有“坐在岸边的食肆里,喝着鲜美的太湖银鱼汤”。 色,有“水面浩瀚,云遮雾罩”,有“白纱般的清雾锁着网状的水田,那不尽的桑林正与雾霭亲吻,远处的青山如海市蜃楼,近处的曲径小路上走来了挑菜的农人”。 声光色味,多重感官的重奏,勾勒成一幅动人的太湖美景。细品之余,让人不由深切回味,真的想亲临太湖之水,洗面,清心,濯足…… 香奈儿(特邀) 致然野: 没去过太湖,却跟着作者在太湖走了一遭,并与之一起沉醉。 太湖是美的。作者先从远处着墨,写尽太湖朦胧的意境“水天之间,水雾朦胧,云雾涌动,天水一色……把太湖披上一层神密的面纱”继尔再将目光收回,写揭去面纱后的景象,“一只小船撕破湖面的薄纱,向着岸边划来……”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人与自然在视觉里的合二为一,实为太湖另一种美的韵致。此时作者运笔自如,将笔端分别触入湖面、湖心、水田,雾霭、水鸟,将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揉和在一起,具像的描写,呈现出立体的水粉功效,以此完成对太湖信息的传递。简洁明快的表达烘托出作者向上向善的心,爱生活才会更好的感受生活的给予。 语言质感,文笔舒展,思维逶迤。太湖之美,美在作者善于发现的眼睛。 傻失 致然野: 仿佛看在作者挚笔之手,几个来回就勾勒出一幅那山,那水……纯粹的风景,不带半点杂质,亦如天边飘来的一片云,时而化作玫瑰或百合,没有任何的色彩,不歌不泣,寂静,欢喜。 作者选取日出前后素描来对比,前者是朦胧与困惑,后者是清晰与释然。由远极近,远说蒙蒙中的太湖水,近在眼前是浪花逐浪花,在浅处,终于与跟进的浪花在岸边碰撞了,激动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他说的是人生,不要走的太快,我们回回头或者,等一等就会发生碰撞的火花,然后携手同行。 有些事情或者爱,不用眼睛看,用心听。亦如朦胧的时候,我们看不到爱情来了,就像太湖的船,我们看不到,却听到了,听到男人与女人收获的含情对视,简单而朴实,或许幸福就是这样,或许爱情就是这样不知不觉。 所以作者写他们停船取鱼,悄然离去,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感谢我遇到你。 再看湖心,猛然间眼前发亮,一轮红日,作者不写红日的浩瀚,只写红日的惠泽,那山,那田,还有水。红日就像慈母,给我们温暖与爱,所以有了潮腥的湖风,我们才感谢红日的暖意。 是很好作品,意境收在眼底,还是那句话。不带任何的色彩,不歌不泣,寂静,欢喜。 金相玉质 致然野: 本文标题“太湖晨醒醉朦胧”七字点出了环境、时间与心境。整篇文章也围绕题旨展开,写出了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太湖。 作者在文章的开端直抒胸臆,表露出对太湖由衷的向往之情,这份迫切也牵引感染着读者带着一丝丝期待,跟随作者的文字来到美丽的太湖。清凉的湖风、嬉戏的浪花、飘渺的晨雾、晨归的渔人、姿态各异的水鸟,水田、山林、青山、农人、日出……,随着作者视角的变换,文字一端的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也看到、听到、感受到。在作者细腻生动的笔触下,情与景交汇融合,一幅清新灵动的太湖晨景展开在我们眼前,让人久久不能释卷。 只是文中过渡词句的使用有些重复累赘,对语言的整体美感有所损减。且文末所议“鱼米之乡”“水乡泽国”“黄金水道”“丝绸故里”等与前文并无多大联系,是充实之选还是因感而发,有待斟酌。 青青河边 致然野: 然野的散文《太湖晨醒醉朦胧》,诗意的题目,美妙的文字,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湖晨景图。读着一篇这样的美文,八百里太湖烟波浩渺,如梦如幻,给人以美的享受,自然唤起了读者对太湖的无限向往。针对此文,在写法上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观察细致,描摹入微。作者从湖边写起,细致描摹了清晨的风浪、湖面水雾、渔家夫妻的剪影以及太湖的水鸟等,,,随着时间推移,雾霭在消散,太湖晨醒了,迎来一个艳阳天。而那虚幻的感觉,一切尽在太湖晨起的朦胧中。这是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又如一段流动的风景视频,屏幕上出现了几个连贯的镜头,有特写,有全景,点面结合,浑然一体,使人赏心悦目,如身临其境。而带给读者这些美的感受,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摹。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注重了画面的动静结合,在画面的各部分也不是浓淡相等,而是顺着太湖晨景自然的变化,写出不同的景色,重点突出。作者在写景摹状中,还不时穿插自己的触觉和听觉等感受,多角度的把景物的动态与切身的感受融为一体,使本来如梦如幻的的太湖景色更富有动感和神秘感,令人向心驰神往.情景相生,物我两会。俗话说:山水有情,草木知意。写景文章往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情景交融。古人云“情贵真”,借景抒情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把真情实感自然的诉诸笔端才能感人,才能“情景相生,物我两会”。一个只有热爱大自然的人,胸中涌动着澎湃的情怀,才能把这种感受诉诸于文字。作者站在太湖边,身心投入到美的景色中,把自己观察到的一切和感受到的一切,尽可能生动的介绍给读者。纵观全文,无不横溢出作者对大自然强烈的爱和对大自然的美的陶醉,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的心灵,如同进入一个美妙的世界,去感受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陶冶。“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正是抓住太湖的早晨的景物的特点,具体形象的描绘,情景交融,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太湖有悠久的历史,历来文人骚客对此也有不少的描述。如果在描摹太湖景色中能穿插一些历史典故或者名人佳句,自然的对比或烘托,太湖的晨景是不是更有神秘感和吸引力呢?还有一方面,个人觉得开头写得唐突,第二段的补充条理上显得乱,这两段可以合为一段,简洁交代一下自己对太湖的向往即可。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浅显的看法,还值得商榷。本着交流的目的,以上为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还望作者和各位朋友多多指正!最后感谢然野为我们带来的太湖美轮美奂的晨景!小苹果 致然野: 读你的文字不只一次两次,你的文字取材于生活,富有生活质地。 本文应归为一篇山水游记。由远及近、朦胧到清晰,辅陈详尽、描写细致;欣赏期间,情感丰沛、颂扬得体。通篇读来,我已是身临其境。 写赏析文字,我从来都是滥竽充数。窃以为与然野老师有着某种文字情感上的相通,就更不敢胡言乱语,怕拂了老师的行文的真意而添笑话。 那就择个人认为的不尽人意之处表出一二。 一二自然段重复说着来到了太湖边,且时间跳跃,有混乱之感,不如略微地删减,合二为一。我试着改了下:一曲江南风韵的太湖美,不知魂牵梦绕了多少次,歌词里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意境,更是挑逗着向往的心灵。来一次南方不容易,来一次太湖更不易。昨天到这有些晚,虽然疲惫,但渴望的心绪,还是搅得我辗转难眠。这不,一大早,望着晨星,踏着露珠,就迫不及待的赶到太湖边。太湖,我来了,我真的来了。 在倒数第四小节里,有一个概念错误。得将“回首望”换个词,或将“湖里的船”去掉,因为,从文字来看,湖在你的眼前,回首则是看脑后方,“回首望”不能统领本节。 个别地方用词也须斟酌,如:“牵怀梦盈”宜用“魂牵梦绕”代替;曲径,意指弯曲的小路,故“曲径小路”重复、累赘;“酸控”也欠妥,应该不能形成一个词,估计是笔误。 也有别字,比如“暮然”应是“蓦然”。当然这问题很多人都不能避免,我更是如此。或许你还没注意到,就提个醒。 以上个见,望然野老师担待。再次问好! 金石为开 致然野: 《太湖晨醒醉朦胧》,仅标题中“晨醒”、“醉”、“朦胧”三个词便引人遐想。 作为北方人,我能体会到作者渴望亲近太湖的急迫心情。尽管旅途疲惫,一夜辗转难眠,还是起个大早“望着晨星,踏着露珠到湖边来了。” 晨风、细浪、水雾、渔女、归船、飞鸟,作者将一副淡墨山水画卷慢慢展开,灵动的江南水乡晨韵如历在目。 朦胧、缥缈的水面,“一只小船撕破了湖面的薄纱,向着岸边划来”,由静而动,自然贴切。人物的出场给这幅静谧的画面增添了动感。长时间单纯的山水静物画面容易给人带来视觉疲惫,一艘渔船的出场,点活了整幅画面,渐渐拉近了视野,“少妇蓝花白点儿的上衣、罩在头上的花巾、宽松的裤脚、光着的脚丫、窈窕的身材、嘴角儿的一缕乌发、船头的网具、少妇和男人的笑容、篓里蹦跳的鱼虾”,无不给人清新温馨的感觉。 全文层次井然,色彩由淡而浓,以鲜红的日出作为文章最亮的一笔,进一步拓宽视野,综观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太湖,提升了文章的格调。文风自然恬淡。 不足之处,文中某些句子还需精雕细琢。 另外,很多人建议写作者不要再写所谓的游记,认为再美妙的生花妙笔也抵不过高科技视频手段,游记散文早已沦为文人游山玩水的自我炫耀,沦为变相的流水账、导游词,读来令人生厌。我以为,视频是单纯的美景复制,其中“无我”哪懂“我之情感”?只有将眼中所见融汇于心,有所感,心有所动,触景生情,才会打动读者。 晚亭 致然野: 其实,就算不阅读文章正文,仅一个标题就已经感受到太湖晨景的美妙,让人陶醉的朦胧,只此一句,不但交代了太湖的特点,朦胧诗意了文章主题,也有了几分打动人心的力量。非常赞叹老师这份用笔的力道与精准的总结,这对于文字后期的情感沉淀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那些文章标题过于普通和烦琐的朋友来说,也是值得来学习和借鉴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在段落的衔接与情感转换上,相对于文章标题来说,少了几分凝练,也因为跳跃,撕裂了原本应该呈现的一气呵成。以开篇前两段为例。“清晨,迫不及待的赶到太湖边”,是因为什么才会让作者有了迫不及待的情绪?因为“来一次南方不容易,来一次太湖就更不易”,还是“昨天到的晚些,虽有些疲惫,但渴望的心绪还是搅得我辗转难眠”,或者是“一曲江南风韵的太湖美”的魂牵梦萦?我个人觉得,正是因为“来一次南方不容易,来一次太湖就更不易”以及“一曲江南风韵的太湖美”的诱惑,才有了辗转难眠。也就是说,让作者真正成行的动因是“昨天到的晚些,虽有些疲惫,但渴望的心绪还是搅得我辗转难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者虽然到的晚,却选择清晨早起太湖一游,不用做其他更多的交代,便从侧面流露出作者对太湖的向往和迫切之情,并让读者有了感同身受的效果,因此,尝试着将开篇两段进行了调整,合成了一段:“清晨,迫不及待的赶到太湖边。虽然昨天到的晚些,有些疲惫,但渴望的心绪还是搅得我辗转难眠。说实话,来一次南方不容易,来一次太湖就更不易。而一曲江南风韵的太湖美,不知牵怀梦盈了多少次(年),歌词里“美就美在太湖水”的意境就更是挑逗着向往的心灵。这不,今天我来了,真的来了!望着晨星,踏着露珠就到了湖边。“ 之所以这样修改,是想保持并保护作者的愉悦心情渐渐向上,而不是一路下滑,越走越淡的趋势。再来看这两句:“望着晨星,踏着露珠,就到湖边来了”“望着晨星,踏着露珠就到了湖边”,粗看一下好象没什么区别,可多读几遍之后会发现感觉不一样了,虽然只是少了一个“了”字,可在情感的旋律上,不同却是显现分明。 第三段里,“清晨的风顺着湖心吹来,掠在脸上有些凉意。”一个字“顺”,相对于湖心来说,如何顺?一个词“掠在”,掠过了怎么在?读不通。第四段里,一个“搅”字散了意境的美感。雾和云的接触应该是轻盈的,除非面临的是暴风雨。还有一个“挪”字,挪回视线,好有沉重感,相信面对美景时的心情是愉悦欢快的,视线也是灵动的。所以,个人感觉这两个字和当时气氛与氛围不协调,有突兀感。 最让人感觉美的是第五段。吴侬软语伴着水声的徐徐出现,以及后来的人物出现,作者细腻的笔触不但为读者带来了一幅浓厚的水墨画,而且还诗意盎然。应该说,此段酝酿的正是全文的情感高潮,因为这正是生活的另一种再现,没有喧嚣,没有世俗的呈现。不过有些可惜,如果文章能在这里读到作者面对少妇和男人离去的背影交代出内心关于人生和关于生活的感受,相信主题意境在得到提高和升华的同时,文章也从纯粹的写景抒情进入到人生哲学的探讨,应该说,这样的转变是巨大的,值得我们探讨,更值得我们为之靠近。 不过,此段还是有跳跃迹象,尝试着将此段调整成了两段:“听见离岸不远的地方传来扰动湖水的声音,紧接着,吴侬软语伴着水声徐徐入耳。水声更响了,话音更近了,一只小船撕破湖面的薄纱向着岸边划来。 那一起一伏的身姿一定是艄公,还有船头那堆起的浪。噢,船上好像还站着一个女人。近了,更近了,看清楚了,站在船头的分明是个少妇,蓝花白点儿的上衣,罩在头上的花巾,宽松的裤脚,光着的脚丫,窈窕的身材,和嘴角儿粘在一起的一缕乌发,还有那些堆在船头的网具。船靠了岸,抛下锚,少妇和男人含情的笑着,穿上鞋子下船,之后,抬起装着蹦跳鱼虾的篓,悄然离去了。” 写到这里,真实感觉到老师写此篇文章时的匆忙,没做什么修改就上传了。如果有做修改,相信文章中就不会出现那几处显而意见的误字,也就不会出现段落和句子之间的跳跃与撕裂。当然,以上仅仅是个人建议,供老师参考。祝文字快乐,问好! 随风赏雨 致然野: 全文一千二百余字,为抒情散文。 前不久刚刚结束了征文的审核工作,不妨在这期探索,继续沿用征文审核的标准来讨论这篇文字。 内容:文字紧紧围绕着太湖的景致展开,以湖心为中心点,写风、写浪,由始发与湖心的风、浪拓展到整个湖面,写声音、写湖中活动人、写湖面的全景。然后再返回湖心,写物写景,进一步强化出题目所圈定的太湖的美不胜收,以及如何被美景所陶醉。内容与自拟题目的紧密配合、相容一章,是该文的一个亮点。顺便多说一句,自拟素材如何与自拟题目做到和谐统一,也是这次征文活动中,大部分参赛朋友们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当然,文章开头的两个段落,笔者意在为游太湖的因果做个铺垫,但我个人认为这个铺垫的文字组织的不是太好,文字给人以唐突、反复的感觉。重新规整一下,效果会更好。 文字:文字很细致,映印出笔者不凡的观察力。文字很平淡,淡得就像静卧的湖水,只有粼粼波光,没有潮起潮涨。尽管通篇找不到感叹词、赞美词,却能让读者的眼前浮动出一幅幅太湖精美的景致画面,让读者感觉到沉浸在这画卷之中的作者内心的心潮起伏。可见作者文字的功底是何等老道。顺便在扯到征文上,有一部分朋友的对文字描写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堆砌的水平上。 意境和情技:每一个作者所创作的每一篇文章,必有其创作目的。这也就是做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想要去发现和探讨的意境和情技。就这篇文字,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绝不仅仅是然也老师在创作灵感中所说的“喜欢在大自然间行走”那样简单。美无处不在,但美的存在却在于发现。为什么?就是因为行走在色彩斑斓之间,要想让这斑斓夺目,你所需要的不是眼睛,而是内心。只有心中有阳光的人,眼中才会有色彩。各己认为,这是笔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之一。 其二:我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耳边响起了一首老歌“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太)湖鱼米乡!”笔者对太湖的赞美,各己认为和这首《洪湖水、浪打浪》中的“洪湖是人间天堂”的意境表达如出一辙。自然景致的美的基础,是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太平盛世,才能给予自然“人间天堂”的极致之美。还得说回征文,为数众多的抒情散文,并没有达到“借景抒情”的散文根本要求。景、情各成一体,老死不相往来,那不是抒情散文。最多也就是个心绪笔记。 说到情技,这也是让我纠结的地方。文章的题目上,有朦胧二字,文章的内容上也有了太火朦胧的美,在文章的意境上,也有了让我朦胧的意识,到了文章的收尾,同样有了整体立意走向上的朦胧。是否在文章的结尾再度拔高文章的立意,我不可置否。尽管我个人趋向与那种励志的结尾,但觉得如果这样,会影响这篇文字整体的效果。反之,又觉得文章最后由走低的趋势。纠结,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感谢然也老师对《文字探索与发现栏目》工作的鼎力支持。期待着与然野老师更为深远的合作。谢谢然野老师。谢谢所有支持和关爱探索的朋友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