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我不像一个能被生活打败的人

我不像一个能被生活打败的人
  作者:久野 发表:2013/7/23 10:30:08 等级:5 状态: 阅读:2684
  编辑按:生活,就是生出来的活法。不管你怎样面对,它还是那样不慌不忙的走来了。相信自己,面包会有的。发发郁闷,对爱文字的人不乏是一种好事情。赏读,问好。
  
  那天早上,女友电话告知,面试又失败了。我正在一家书店里,看着鲁迅的《野草》,心中顿时有些空落。书店里很安静,放着优美的轻音乐,几个人在凳子上看书,其中一个在给孩子读童话。我翻着《野草》,并没有看内容,浏览里面的插图。学界有人把《野草》看作散文,我却是当成诗歌来看的。一直被视为“投枪”的鲁迅,唯有在这些短小而又诡异的篇章中,赤裸出了他那颗血色的灵魂。这灵魂挣扎于茫茫长夜,破不开黑暗,也等不来黎明。
  第一次读《野草》,是在高中时候,不怎么懂,只觉得怪,内容尤其诡异,感觉不像鲁迅写的。我想,鲁迅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恐怕都是十分高大,不惧于黑暗,永远和强权作对的先锋。而《野草》中的鲁迅,完全是另一种样子。时隔多年,再次翻开《野草》,我根本不用看,那些整齐排列的铅字,早已跑动起来,沉默与爆发之间的巨大声响震撼着我的心灵。没多久,女友也过来了。她面试的公司,在这家书店的正对面。我们商量着该去哪儿。偌大的城市,该去哪儿呢?这个头疼的问题,我们谁都没有答案。为了找工作,每天四处奔波,脚痛倒无所谓,恼火的是,走着走着就饿了,饿了不知道去哪儿吃东西。这个城市太过发达,物价那么高,餐馆酒店随处都是,饿着肚子的我们,却不知道上哪儿去吃饭。好不容易找到廉价的饭馆,早就饿昏了头。一天下来,累得浑身疲软,多想找个地方歇歇脚。该去哪儿呢?眼看天快黑了,望着连绵的高楼,疲惫地走在匆匆的人群中,怎么找也找不到一处低等的旅馆。中心区是不可能有低等旅馆的。越是发达的地方,穷人越是没法活。好在中国的贫富差距还很严重,只需坐一趟公交或是几站地铁,就能从国际大都市回到村镇小街巷。我们在南浦一家无需出示证件的黑店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并且饱餐了一顿八块的鸡腿饭。我们在大石桥南穿过三个街道,终于在摩托车司机的指引下,找到了一处低等旅馆,狭窄的房间,躺下来休息一点都不拥挤。我们坐了几十分钟的公交,来到岑村,在岑村破旧的街上买了两本破旧的书,提着两本破旧的书我们四处闲逛,发现住宿根本不成问题,五十块钱的单间宽敞又明亮。
  每天,我们赶着时间去面试,忍着辘辘饥肠找饭店,然后再拖着疲惫的身子四处找旅馆。这样的日子,倒也有一份自由和新鲜。只是眼看着钱一天天花没了,心里有点慌。该去哪儿呢?商量的结果是,再去人才市场吧。放回《野草》,薄薄的一本,挤在装帧华丽的群书中,显得毫不起眼。走出书店,人群,永远一样的人群,从街道向街道走着的人群,在我四周来往穿梭。于这匆匆的人群中,我似乎看见一个踽踽的独行者,那落寞的背影,迟缓的步伐,就是鲁迅么?阳光白刺刺的,车声嘈杂,尘埃四处飞扬。我们等来公交,一群人挤得空气窒息。我们走下公交,步履匆匆,在路边小摊买一份牛杂粉,勉强填了肚子,跟随步履匆匆的人群,把自己塞进地铁。地铁载着我们,在城市下面一路狂奔。乘电梯回到地面,我感觉自己刚从远方归来,像是死了一次。人才市场门口还是有那么多的求职者,好像从来不会减少,疲惫而迷茫的表情,盯着悬挂的广告布。
  前几天新闻报道,广东省今年应届生的签约率只有30%。而还有多少像我这等外来的应届生不在计数之列?迫于就业压力,国家已经出台政策,凡是就业率达不到60%的专业,将被关闭。大学还是连年扩招,按去年的官方数据,招生率已攀升75%。这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意味着太多的东西。对我而言,就是找了大半个月,也找不到一份勉强合意的工作。女友说,越面试她越有信心。对于工作,虽然没找到,我倒也是越找心里越踏实。挤进人才市场,转了几圈,这些公司企业几乎全是面向理工科的,针对文科生的很少。文案策划之类统统要经验,一般不考虑应届生。销售的门槛最低,又不愿进去。明知转来转去也没什么结果,还是忍不住把自己转得脚酸腿痛。想着3月12号有针对文科生的专场招聘,我们心中又多了几份希望。招聘会三点结束,两点多我们就出来了。该去哪儿呢?购书中心就在对面,去看书吧。穿过地下通道,走上维多利广场,见一老头画着脸谱一口假髯身穿戏服,唱着豫剧行乞,不觉听了几句。据老头摊在地上的布告所示,他原是河南某剧院的生角,后被辞退,现无养老福利,只能靠卖艺为生,不知真假。看他一身行头,听他一口唱腔,非同常人,恐怕假不出来。我不知出于何种心理,竟连一块钱也终没有掏出。
  我们直奔购书中心三楼。早就打定主意不买,我还是忍不住跑去看了看西川刚刚出版的诗集《够一梦》。可惜书用塑料纸封住,无从翻阅。不过,经网上查询目录,里面收集的诗歌自己大都看过,不然价格再昂贵也买下了。这里不愧为购书中心,藏书量相当可观,尤其是诗歌的种类也颇为丰富。只不过,当我翻开国人的诗歌,竟是那么强烈的感到,这些装帧精致不乏溢美之词的东西,是多么浪费纸张。在大多数诗人笔下,诗歌完全沦为了分行的大白话,我既没读到文学性,更没读到反文学性,连表达本身,都毫无新奇之处。有人主张——让诗歌回到渺小中来。诗歌终于渺小成了鸡毛蒜皮。倒也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比如郑晓琼的《女工记》。这也是一本刚刚上市的诗集,不过里面的诗歌我大都看过,记得还是在校期间,坐在阅览室的地板上看的。《女工记》写出了身处这个时代底层的女工命运,却流于太多的感伤情绪。像《见字如面》这种不尊重诗歌的东西,实在应该打成纸浆。去年在诗生活网站上大打广告的“七0后诗系”,也得以相见,略看几首就看不下去了。
  我不觉又想起了鲁迅的《野草》。他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那么,我还是不开口了吧。而我们的沉默,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失语。我能做些什么?作为一个连找份工作都很困难的大学生,我到底能做些什么?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以火车的速度,早就换成了火箭的速度,向着无知的未来飞奔。不管这个未来是怎样的,人都将越来越被人的创造物所奴役,成为一个彻底交出自由的物种。而在今天的中国,当时代乘着火箭前进时,广大乡村的农耕经济还没有结束,城市喧嚣的背后是老黄牛疲惫的呻吟。执政党日益代表了富人的利益,所谓国家,随着市场经济的入侵,早就成了“党国大公司”。人民成了这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野草”,“委弃在地面上”。这些“野草”,他们要生存下去,同样“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而再看如今某些创作者的作品,总感觉他们是生活在另一个中国。
  从中国文学走到外国文学,放下《彼何人斯》,拿起《曼德尔施塔姆诗全集》,那份轻与重,我掂量得很分明。我们今天的诗人,或许并不缺乏曼氏的才气,但绝对缺乏他的勇气。“彼得堡,我还不愿意死:/你有我的电话号码。//彼得堡,我还有那些地址/我可以召回死者的声音。”在购书中心,我小声朗诵着他的《列宁格勒》,通读他的《沃罗涅日诗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曼德尔施塔姆一生与强权作对,写诗讽刺斯大林,结果是什么呢?现状毫无改变,反而两度入狱,最后惨死狱中,直到80年代才得以平反。曼氏所反抗的,并不仅仅是具体到某个政党或者政治人物,而是那种非人性的生活。现实的逻辑是,如果不这样生活,就意味着被生活排挤出去。生活是一个太过强大的东西,从不给任何人留下多少反抗的余地。政府最高明的极权方式,就是用非人性的生活绑住每一个人。
  看看天色已晚,还得寻找住处,便离开了购书中心。走到天河又一城的入口,见七八个城管围在一起谈笑不绝。定睛细看,原来是围住了先前卖唱的老头。老头坐在地上,冒着汗水的脸谱,显出道道痕迹。入口处,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趴在地上乞讨,城管却没有对其“执法”。我一向对街头卖艺者是心存敬佩的,这是一种职业,而且不失为一种高尚的职业。老头沮丧地坐在路边,不能威风凛凛地亮出嗓子,只能就那么沮丧地坐着,于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瑟缩着一个老艺术家最后的尊严。我得抓紧时间赶路,寻找下等旅馆,无暇多顾。挤在人群中,我不禁再一次强烈地感到,生活是一个多么强大的东西,它逼着我交出自由,它逼着那位老头交出尊严。我惴惴不安地前行,为了一份活命的口粮,在这个城市里东奔西走,终究没个着落。而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又的确活得有些自在,根本不想找到工作。每天四处走走,闲下来就看书,更多时间则是按计划写书,这样的日子就是我最想过的日子。
  走进地铁站,我还在想着,如果鲁迅活在今天,他会写出怎样的作品,会活成什么样子?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4/1/29 14:39:29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3年7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169
评论人乔紫页 发布于 2013/10/29 16:08:29  
生活不能将我们打败,因为我们还有追求自由的勇气。
评论人夜半歌声 发布于 2013/7/25 9:15:59  
在这个国度生养一个孩子,需要多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