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词韵律的表面研究》
——就《诗词韵律的表面研究》与泽么郎杰商榷
![]() 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蒙元政权入主中原之后,以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并作为全国标准音;这种蒙古式汉语较之古音而言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了入声。清朝雍正时期爱新觉罗·胤禛通过设立正音馆,制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全国标准音;当时的北京话是以蒙元大都北平话为基础、又掺杂满语而形成的。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序言中确定当时的国语发音以北京音为标准,并解释称所谓北平音“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西元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明确规定现代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目前中国东南部分省份地区的方言(如:吴语、越语、粤语、闽南语等)中还大量保留有唐宋古音。 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古诗”或者“古风”,平仄音韵句式等方面没有固定限制;初唐以后逐渐完成的近体诗(通常分为绝句、律诗两类)则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押韵要求一般参照《平水韵》。 杜牧《山行》中“斜”、“家”、“花”三字全部合于《平水韵》下平六麻韵;“奇句诗不押韵”云云不成立。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身”、“人”、“春”、“神”四字全部合于《平水韵》上平十一真韵;“韵律的讲求并不算严格”、“韵律不太严整”云云不成立。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近体诗的第一句是否押韵两可,押韵时还可与临韵通押,但仅限于与声近的临韵(如“一东”、“二冬”或者“六鱼”、“七虞”)通押;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杜甫《秋野》等即属于首句押临韵的例子。 词的押韵要求最初多参照《平水韵》,后来则一般都按照《词林正韵》的分部;另外具体词牌本身对于押韵也有要求,除大部分词牌一韵到底之外,还存在同部换韵、平仄换韵以及换韵后再回原韵等情况。 《菩萨蛮》在格律上要求前后两阕均由两仄韵转两平韵,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中上阕“紫”字属《词林正韵》第三部仄声、“舞”字属《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阳”、“苍”二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二部平声;下阕“急”、“壁”二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山”、“看”二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七部平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物”、“雪”、“杰”、“发”(两处)、“灭”、“月”六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入声,“壁”字合于《词林正韵》第十七部入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同合于《词林正韵》第四部仄声。如果严格按照《词林正韵》的编排方式,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两作均有一字出律;但相对于诗韵而言,词韵更接近口语,因此也出现过很多词人以方言押韵的情况(如辛弃疾《念奴娇·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即属此例),《菩萨蛮·大柏地》“紫”、“舞”相叶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壁”字叶于第十八部入声的情况即属于词人以方言押韵的结果。 《将进酒》是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唐人多有以此为题而进行创作者,都属于古风而不属于近体诗范畴,押韵上自然不必合于《平水韵》。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是陈毅《冬夜杂咏》十二题之《幽兰》,并非朱德《出太行》诗;其《小序》云:“寄兴无端,几乎零乱”、“不复诠次”,统观全篇也多有不合韵律之处,所以作者自己也说“以博读者一粲”。 朱德《出太行》诗句为:“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俸烟红似火,此行可当蔚同仇。”“头”、“收”、“仇”三字同合于《平水韵》下平十一尤韵。 ![]()
评论人泽么郎杰 发布于 2010/11/5 13:59:08
评述某件事或者说定义某种理论应该相对断章取义点,切入点少,概括却显得精髓。写《诗词韵律的表面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指导现代人在仿古诗歌的创造,当然这好像吹大了点,就说是总结前人的理论,推陈出新定义现今在仿古诗词方面因遵守的规则吧。诚然,静海莲风能在文中指出我相对文章中某诗某句中所压的韵是符合《平水韵》某条规则,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令泽么郎杰感动。开个玩笑,你的文章如果是“爷爷”的话,我的文章可能只算得了“孙子”辈的了,虽然我先于你创作。孙子学的文字是简化字,爷爷在孙子面前批示说:“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先后经过6000年历史,你如今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是不符合规则的!
”孙子如果是女的,穿了比基尼经过爷爷处,爷爷批示说:“元朝的时候,女人是连露肚脐都不能露的,你实在太大胆无知无耻了!”孙女反驳说:“迂腐啊,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你的那些思想该换新了!”。
说到诗词韵律上同样,我在下笔的时候自然也是知道如汝所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西元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明确规定现代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既然说“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古诗”或者“古风”,平仄音韵句式等方面没有固定限制;初唐以后逐渐完成的近体诗(通常分为绝句、律诗两类)则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押韵要求一般参照《平水韵》。”但前面又强调
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既然各时代的语言有差别,那不知为何在《菩萨蛮·大柏地》、《出太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汝都拿《平水韵》作考量的标准?你这样相当于反复把自己推到又爬起来继续把自己推到前的话题。说A后说在说B时就忘了A的作用,而一下一熬到了D。 逻辑好像不对。
罢了,又异议在探讨。实在不好意思,最近很少上网,以致回复的如此迟后,见谅!
评述某件事或者说定义某种理论应该相对断章取义点,切入点少,概括却显得精髓。写《诗词韵律的表面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指导现代人在仿古诗歌的创造,当然这好像吹大了点,就说是总结前人的理论,推陈出新定义现今在仿古诗词方面因遵守的规则吧。诚然,静海莲风能在文中指出我相对文章中某诗某句中所压的韵是符合《平水韵》某条规则,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令泽么郎杰感动。开个玩笑,你的文章如果是“爷爷”的话,我的文章可能只算得了“孙子”辈的了,虽然我先于你创作。孙子学的文字是简化字,爷爷在孙子面前批示说:“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先后经过6000年历史,你如今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是不符合规则的!
”孙子如果是女的,穿了比基尼经过爷爷处,爷爷批示说:“元朝的时候,女人是连露肚脐都不能露的,你实在太大胆无知无耻了!”孙女反驳说:“迂腐啊,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你的那些思想该换新了!”。
说到诗词韵律上同样,我在下笔的时候自然也是知道如汝所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西元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明确规定现代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既然说“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古诗”或者“古风”,平仄音韵句式等方面没有固定限制;初唐以后逐渐完成的近体诗(通常分为绝句、律诗两类)则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押韵要求一般参照《平水韵》。”但前面又强调
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既然各时代的语言有差别,那不知为何在《菩萨蛮·大柏地》、《出太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汝都拿《平水韵》作考量的标准?你这样相当于反复把自己推到又爬起来继续把自己推到前的话题。说A后说在说B时就忘了A的作用,而一下一熬到了D。 逻辑好像不对。
罢了,又异议在探讨。实在不好意思,最近很少上网,以致回复的如此迟后,见谅!
评论人泽么郎杰 发布于 2010/11/5 14:02:51
评述某件事或者说定义某种理论应该相对断章取义点,切入点少,概括却显得精髓。写《诗词韵律的表面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指导现代人在仿古诗歌的创造,当然这好像吹大了点,就说是总结前人的理论,推陈出新定义现今在仿古诗词方面因遵守的规则吧。诚然,静海莲风能在文中指出我相对文章中某诗某句中所压的韵是符合《平水韵》某条规则,这种认真严谨的治学精神令泽么郎杰感动。开个玩笑,你的文章如果是“爷爷”的话,我的文章可能只算得了“孙子”辈的了,虽然我先于你创作。孙子学的文字是简化字,爷爷在孙子面前批示说:“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小篆到隶书到楷书到行书先后经过6000年历史,你如今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是不符合规则的! ”孙子如果是女的,穿了比基尼经过爷爷处,爷爷批示说:“元朝的时候,女人是连露肚脐都不能露的,你实在太大胆无知无耻了!”孙女反驳说:“迂腐啊,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你的那些思想该换新了!”。 说到诗词韵律上同样,我在下笔的时候自然也是知道如汝所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西元一九五六年二月六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明确规定现代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既然说“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称“古诗”或者“古风”,平仄音韵句式等方面没有固定限制;初唐以后逐渐完成的近体诗(通常分为绝句、律诗两类)则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其押韵要求一般参照《平水韵》。”但前面又强调说“唐诗、宋词的韵律参照的标准是当时社会的官方语音(统称“古音”或“唐宋音”)而不是现代的普通话,其发音和现代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既然各时代的语言有差别,那不知为何在《菩萨蛮·大柏地》、《出太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汝都拿《平水韵》作考量的标准?你这样相当于反复把自己推到又爬起来继续把自己推到前的话题。说A后说在说B时就忘了A的作用,而一下一熬到了D。 逻辑好像不对。 罢了,又异议在探讨。实在不好意思,最近很少上网,以致回复的如此迟后,见谅!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0/11/3 23:09:00
再次来读,感受到的依然是你对文字的认真与执着。不过还是要向你说声抱歉,未征得你的同意就将文章标题更改了,将之前的标题做了副标题,见谅啦。呵呵,祝文字快乐,问好!
评论人守望文学网管理团队 发布于 2010/11/29 22:10:12
[分享]守望文学网11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88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