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油炒米与炒面粉
![]()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正处在儿童时代。那时,儿童食品同样匮乏,为了满足小孩的嘴馋和营养,父母们想尽了各种办法,来满足孩子们的要求。我记忆最深的是,要数自制的油炒米与炒面粉。 油炒米与炒面粉是两种自制的食品,这两种食品的原料就是普通的大米和面粉。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里,它们都是小孩们的一种比较珍贵的零食,我孩儿时经常吃,不过是“藏藏”(沪语读音kang第一声)吃吃。不为别的,只是比较珍贵,因而细水长流慢慢的吃。用我母亲的话来说,就是“杀杀侬额馋虫”。 因此像油炒米和炒面粉,这种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的主食为原料,经过母亲们的奇思妙想,用她们灵巧的双手,加工成小孩子们的零食,就不作以怪了。而制作这种零食,对于有大米和面粉配给的家庭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油炒米的制作比较简单,我小的时候母亲常做。因此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油炒米的制作方法如下:先将米洗净,浸泡在淡淡的盐水中;等米充分浸泡后,沥干水待用。铁锅里放入少量的油,等油烧热后,随即放入浸泡过的米,并且不断的翻炒,炒到米色粒粒金黄即可。 油炒米金黄色、喷喷香十分诱人。吃的时候一粒一粒吃,吃在嘴里慢慢地咀嚼,非常美味。说实在的,所谓的油炒米只是有点油腥味而已。因为那个时期每人每月定量供应肆两油,即200克。烧小菜还勉强,那有多余的油用来炒米。 炒面粉则简单多了,只要将面粉放在铁锅中,不断地翻炒,炒到面粉金黄色即可。炒面粉有两种吃法,一种“干吃”,另一种“湿吃”。所谓的“干吃”就是直接吃,香味十足。“湿吃”须用开水冲泡,再用筷子搅一搅,搅成糊状即可吃了。有条件的话,再上放一点食糖。不过购买食糖,除了钱外还需“糖票”。“糖票”是一种购买食糖的票证。 当时商店里最多的食糖叫“古巴砂”,一种淡黄色的砂糖。这种“古巴砂”糖,据说产自北美洲的古巴。不过,现今在上海的市场上已经消失了多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闻所未闻。 小孩嘴馋是客观的事实,其实大人的嘴也很馋,只是大人容易控制摆了。因为人们嘴馋,所以专家们研制生产了各色各样的零食。种类繁多的零食,就是在三年的自然灾害期间,在南京路和淮海路上的食品商店里,也是有买的。商店玻璃橱窗内,也是琳琅满目,真是看了就会流口水。 殊不知,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食品商店里的许多零食,属于“特殊供应”的商品,简称“特供”。“特供”商品需凭特供商品的票证,这种“特供票证”只有特别人群才有。因此,食品商店里的相当部分食品,只供应特别的人群。住在“三多里”的大部分人家,没有“特供票证”。因此像巧克力、奶油糖等食品,不是吾辈等人所能及。平民百姓如果有需求,一般很难买到。 于是,像油炒米和炒面粉之类,这样的自制零食就应运而生了。小孩子手里抓上一小把油炒米,一粒一粒吃吃白相相,倒也悠闲自在。 当年的父亲母亲以及长辈们,为了小孩子的成长,为了小孩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确实是费尽了心思,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里,在我们买不到或者根本买不起零食的年月里,感到了匮乏中的充实。 把米放在油里炒一炒,成为了美味的零食,真是天才般的伟大发明。 曾经的油炒米和炒面粉,现在已经没有了踪影,现在的小孩也许已经不知此物了。然而,记忆却留了下来,留在了老辈们的心灵深处,永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