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下岗以后

下岗以后
  作者:石拓 发表:2023/7/26 14:21:38 等级:4 状态: 阅读:360
  编辑按:现在想来“下岗”就像是政策性的减员,很多国企都无一幸免,好在你有真才实学,重新就业并发挥潜能。赞一个
  
  对于一个生活着的人来说,尤其是已经组织起家庭,或者是正要成家的人而言,下岗(类似失业)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下岗一词,永远烙印在,经历过下岗的人的心中。
  
  下岗一词几乎与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许下岗一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也许下岗一词会被收集在词典中。然而,下岗过的这一代人,恐怕永远会记忆在心灵深处,永远是心头不会抹去的阴影。
  
  尽管此文写的是下岗的内容(掌故),而且我是下岗的经历者之一。其实,关于下岗一词的准确解释或者定义,我并不十分清楚。但是,据我所知,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权威的解释,或者定义。不过,我经历了下岗,并被下岗,而且下岗之后,再也没有过上岗,因此我所理解的下岗类似于失业。
  
  如果说自谋生路,到处打工,也算做是“上岗”的话。那么,从此意义上说,我下岗以后,也是上过岗的,并且,一直上岗到权威机构鉴定我的大部分劳动能力丧失为止。
  
  (一)
  
  因为有众多的不合理,譬如工作岗位的终身制,即俗称的“铁饭碗”等,所以要改革,要打破“铁饭碗”。因为闭关自守,譬如不与外国人合资办企业,不允许私人办企业,不允许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等,所以要开放。假如改革开放常态化了,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无所谓“改革开放”了。如果到了此时,我想,下岗一词将成为历史。失业一词将会变成主角。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期间,在国营或集体的企业中,至少上海的此类企业中,流行的一句口号。实际上,不努力工作的人是少数,懒汉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打破了“铁饭碗”,不努力工作的人还是有的。所谓的出工不出力;行政不作为,大概就是这类人的真实写照。
  
  至于懒汉,从古至今,哪怕是今后,只要有人群的地方,懒汉总是有的。懒汉的存在,似乎与“饭碗”的“材质”,没有太大的关系。
  
  “文革”结束十年后,开始了改革开放。与此同时,所谓的“铁饭碗”也终于被打破。至于“铁饭碗”始于何时,我不得而知。不过,早于我的出生,那是肯定的。既然“铁饭碗”已打破,下岗也就顺理成章了。
  
  下岗的人无可奈何,只怪自己以前工作不努力。在岗的职工,他们尽力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指标,生怕自己也被下岗。
  
  尽管在岗人员的努力工作,尽管在岗人员对产品质量、对服务质量严格把关,譬如企业中引进、消化、吸收了“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优化管理”等,先进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体系。引进了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职工经过培训学习,也已不断地熟练掌握了,先进的现代化的生产技术。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老是在喊在叫亏损,似乎生产销售的越多,亏损也越多。甚至亏损到了发放职工的工资,也成为了问题。
  
  一般认为,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的生产销售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当时,产品的销售价格,虽然存在“计划内”的价格,但是大部分的产品价格,已经开始由市场决定,市场竞争正在初步的形成中。因此,同一档次的产品,价格高了没人买;价格低了不能卖。所以产品的销售价格,相对而言比较稳定。而产品生产成本的高与低,却大有学问可做。因此,要使企业不发生亏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中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了企业盈利的关键。
  
  经济学家说“优质”资产整合在一起,不仅能使企业“扭亏为盈”,而且还可以,赋予企业新的“生命”与“活力”。于是,企业的资产重组开始了,“优质”的资产被整合到了一起,并且组成了新的企业。“劣质”的资产,很快遭到了淘汰。原企业中的大多数人员,随着“劣质”资产的淘汰而下岗。不过,下岗人员的编制仍然留在了原企业,例如人事和劳动关系等。
  
  在原企业的下岗人员,既无工作可做,也不用去上班报到,更无任何收入,类似于旧时的“停生意”。从此以后,下岗者的生活拮据了起来。对于未来的不安与恐惧,由此产生。
  
  虽然下岗人员与原企业保留着劳动关系,可是下岗人员好像从此再也没有在原企业任职,即使有也是极少数。原企业似乎变成了一个人事、民政的管理部门,只不过管理的对象,仅仅局限于本企业,或本行业的下岗职工,以及退休职工。
  
  经过资产重组后的企业,再一次产生了下岗职工。因为资产重组而下岗的职工,以及包括以后的,由于各种原因而下岗的职工,总体上不再是因为职工们的工作不努力,而是因为企业的倒闭或其它原因。在倒闭的企业中,也有“优质”资产的部分,这些优质的部分,也被整合在了新的企业中。

  大量的企业倒闭,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工人。下岗工人太多了,足有成千百万之多。重新“上岗”成了问题。上海的各个工业局,即后来的“集团(控股)公司”,成立了“再就业中心”。下岗工人进入了“再就业中心”,我和我的妻子,曾经就是其中的一员。不过,到底有多少人在“再就业中心”,获得了“再就业”,我不知道。反正我和我的妻子,始终没有获得“再就业”。
  
  九十年代初,随着我负责的最后一个研究项目,即“氟利昂F113共沸物系列产品”中型试验生产的结束。尽管此项目通过了上海市科学技术鉴定后,便投入了正式生产。尽管“氟利昂F113共沸物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填补了这一产品我国的空白。但是,不久以后,我还是被下岗了。从此以后,我汇入到了上海百万下岗工人的队伍之中。
  
  (二)
  
  我和妻子在同一个单位里工作。那是一家创办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化工厂,具有好几十年的历史,这家化工厂专业生产“合成树脂”和“精细化工”产品。我的妻子在生产车间工作,我在中试室工作,职务是主任工程师,也是最后一任主任工程师。
  
  下岗以后,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在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同时,几乎也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简直不知道何去何从。

    上海的企业,除了能源、公用事业、石化等少数几个行业外,几乎统统倒闭,即使没有倒闭的,也已资产重组。中外合资的企业多如牛毛,跨国企业蜂拥踏来,大大小小各类开发区由此建立。比较著名的有:闵行工业开发区、漕河泾微电子开发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区内的各国企业,几乎构成了企业的“联合国”。
  
  既然产生了那么多的新企业,招收职工是肯定的。晚报上每天刊登着大量的招聘人才的广告,各个公共场馆隔三差五的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有定期举行的,也有不定期的。使我至今还不解的是,昨日的下岗人员,今天竟然已成“人才”了,况且人才下岗之多,足有百万之众。中国的人才之多,恐怕别国是望尘莫及的了
  
  我妻子比我早下岗一年,下岗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工作不努力。而是,先是生产工段的原料不足,经常停工待料;后来发展到几乎没有原料可生产了,于是不得不停产,没过多久,整个车间也停产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停,竟然成为了永远。
  
  企业的生产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车间与车间之间的联系,以及车间中的每个工段或小组,都是这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中所生产的产品,也许就是下个环节的原料,也许就是可以出厂的最终商品。现在,环节出了问题,最终的商品也就无从谈起了。好在市场正在开放,国内停产的产品,可以在国外买到。大多数国内需求的产品,全都可以直接从国外进口。而我们所在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国外也能买到,据说价格也便宜。因此,这种企业好像没有存在的必要,企业倒闭和职工下岗在所难免,剩下了的,只是时间的多寡了。
  
  妻子下岗以后,虽然享受着每月生活费的待遇,可是一家人的生活,终于拮据了起来。小菜场收摊前的蔬菜,成了我家专门采购的对象。多年省吃俭用下来的积蓄,贴补生活中的开销。
  
  新开张的企业,虽说天天在招聘人才,妻子自以为也是人才,前去应聘。当招聘单位得知是下岗的,立刻婉言谢绝。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件很好理解的事,“你既然是个人才,为何被下岗?难道人才也要下岗。既然人才也要下岗,为什么还要培养人才”。由此可见,你根本就不是人才。
  
  然而,妻子却想不通,整天闷闷不乐,精神开始了萎靡。我除了安慰,别无选择。记得安慰最多的一句话是,“别人能够生活,我们也能”。至于“人才”与否,无关紧要,“吃饭”才是要紧的。
  
  妻子待在家里,除了做饭洗衣之外,终日无事可做。有人说“相夫教子”是人生的美事,现在倒是可以笃定的“相夫教子”了。其实不然,“相夫教子”是有前提的。在我看来,满足“相夫教子”的条件,首先,要么是腰缠万贯之人,譬如“暴发户”、社会上流之类;要么是权势之人,诸如《红楼梦》中王夫人之类。其次,教子者必须是个“人才”。事实上,我们两者都不粘边,搞不好教出了一个傻子,也说不定。
  
  多年的积蓄眼看快枯竭,生活真的成了问题,恐惧开始渐渐地笼罩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有一天妻子兴匆匆地对我说:“我可以出去摆摊,卖‘宁波汤团’”。妻子的祖籍是宁波(镇海),少时学会了制作“宁波汤团”。“宁波汤团”是一种类似北京“元宵”的糯米园子,其馅是由芝麻粉、绵白糖、板油(生猪油)按比例配制而成,俗称“黑洋酥”。“宁波汤团”是江、浙、沪一带著名的点心。
  
  小摊虽已摆出,地点的选择倒是费了一定的功夫。人多的地方不让摆,人少的地方又没生意,所以选择了一个人流恰好的路边,作为摆摊的场所。摆摊的时间,也做了精心安排。清晨作为早点,可以卖给还在上岗的人吃;夜晚可以卖给路人吃夜宵。妻子憧憬着未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几千年来,在中国,商人、店家、做工者是不入流的,更不要说小摊小贩。妻子首次出摊,也是唯一的一次,不免有点难为情。她大概以为我是一个人才,大概是属于一个入流一类的人。因此,为了我不难为情,她一点也不让我帮忙,。清晨,她独自出摊去了。
  
  黄昏前,我下班回到家里,眼前的景象使我心酸不已。妻子躺在床上不停的哭泣,儿子呆呆地站立在床边。起先以为清晨摆摊遭人欺负,后来得知摆摊的用具,连同“宁波汤团”一起,已被“市场管理员”统统没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我至今不得其解。
  
  如今,每当我走在路上,看见路边的小贩,见到“有人来了”的时候,立马收摊逃跑的情景,心里总是砰砰跳个不停。我猜想,当年妻子不懂此道,因而遭了殃。再说带着生产“宁波汤团”的设备,即使要逃,也是逃不了的,除非丢弃生产设备。
  
  昨天才憧憬的美好未来,今天终于变成了一堆灰烬,现实就是如此。看来做买卖是没有了信心,打工也许是一条活路。于是,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为伍,到处找活打工。如果这也算是上岗的话,那么,妻子已经算是上岗了。
  
  (三)
  
  妻子下岗以后,我的处境也好不到那里。工厂里的车间,关闭的关闭,停产的停产,生产已是很不正常。中试室的研究工作陷入了困境,不得不停止几个特殊高分子材料的研发项目,有的还是科委下达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耗费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大量精力,成功的曙光已在眼前。现在,停止了研究,实为可惜。其中的损失和失望可想而知,我作为一个研究者,痛心不已。这种“痛”,是无可奈何的。这种无奈,也许局外人无法理解。
  
  中试室的工作重点,转向了见效快、能与合资企业配套的产品开发,并且要求能够及时投放市场的产品。我不得不终止了,我从事了多年有关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研究。负责起新产品的研发、投产、投放市场的一系列工作中。
  
  其实,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与产品研发相比,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成果,是产品创新的奠基石。因此,新产品的研发能力与基础研究力量的强弱有关,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的。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与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发达程度有关。否则所谓的“强盛”,只是建筑在沙滩上的楼阁。小到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倘若要在市场竞争中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能力、新品的研发能力、产品的质量保证等。因而,企业内部的科学技术基础研究,是一项重要的不能忽视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内部的研究部门,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企业内的一个独立部门。当然,这个研究部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有关企业所在行业中的科学与技术。
  
  企业内的研究部门,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有不同的叫法,最常用的有,譬如研究所、实验室、中型试验室等。我厂的研究部门叫“中型试验室”,简称“中试室”。中试室的配置,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到中型生产装置,一应具有,是一个典型的集研发与生产的联合体,只是规模小点而已。
  
  车间的关闭,据说因为车间生产的产品亏损,无法维持生产,工人不得不下岗。照此发展,估计中试室离关闭的日子也为期不远了,除非研制生产出,在经济上见效快的新产品。
  
  我带着我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投入到了新品研发与应用的工作中。这项工作分为三个内容,一是研制生产市场紧缺商品。二是研制生产市场上,还没有的新产品,三是市场营销。在市场营销方面,对于市场上紧缺的商品,勇敢而自信的参加,与国内外厂商的竞争。对于研发的新产品,积极开发用户,在市场上占先机。
  
  虽然中试室的工作出了成绩,经济效益也很显著。譬如:一些紧缺商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并通过了市级科技鉴定;一些自行研发的新产品,不仅获得市级科技鉴定,而且获得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奖”。
  
  由于生产车间已关闭,中试室的中型生产装置生产能力有限,产品的销售供不应求,出现了排队供应的局面。当缺货时,客户们的采购员,甚至长时间的等候,直到买到货为止。与此同时,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出。可是好景不长,大约好景了一年左右,中试室关闭。我和我的同事们,也随之下岗。于是“好景”就此结束。
  
  如果说生产车间的关闭,是因为经济效益。那么,中试室的关闭,应该不是经济效益的问题,似乎是上级的意图。中试室关闭不久,我所曾经工作了多年的工厂,也随之倒闭。除了少数留守人员以外,其余的统统下岗。
  
  不久,工厂里的所有机器设备,拆除后运出。厂房也不能幸免,统统拆光,夷为平地。再过不久,工厂原址成了房产开发商的建设用地,一幢一幢的商品房拔地而起。那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事。
  
  我直至今日还是不明白,确实不明白,上海的那么多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倒闭,难道全部都是,因为经济效益不好?难道全部都是,因为亏损维持?难道非要数以百万计的人员下岗,才能了事?
  
  下岗人员的苦衷,只有下岗的人员自己最清楚。未成家的年轻人,可以闯荡江湖谋生;已经成家并且有了孩子的家庭,真是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双下岗”的家庭,更是苦不堪言。所谓的“双下岗”,是夫妻两人都下岗的简称,我家就是属于“双下岗”的人家。
  
  生产袜子的工厂倒闭时,分发给下岗工人几箱袜子;生产皮鞋的工厂倒闭时,分发给下岗工人几箱皮鞋;生产食品的工厂倒闭时,分发给下岗工人几箱食品,让他们到街上去卖,换成钱后,用于贴补家用。总之,“虾有虾路,蟹有蟹路”各厂各显神通。这种做法,也算作为对下岗工人,在生活上的临时补助。当时的大街小巷,充满了兜售各类商品的人群,好不热闹。
  
  可是,我厂是一个化工企业,生产的东西根本没有日用价值。因此不可能有“临时补助”,只有自认“运气”差。
  
  其实,在这座城市里,我们这一代人,与长我们几岁的哥哥、姐姐们相比,相对而言还算是幸运的了。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在“文革”中“上山下乡”,去了农村插队落户。去农村插队落的人,至少有百万之多,他(她)们称谓“知识青年”。十几、二十来岁的知识青年,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他们与农民伯伯一起耕作劳动,有人戏称他们“修地球”。他们好不容易等到“文革”结束,他们好不容易可以回城进企业做工。但是,只过上了屈指可数的几个安定的年头。企业却倒闭了,即使没倒闭的企业,其资产也要重组。企业的资产在重组过程中,免不了部分工人下岗。而倒闭企业中的工人,几乎统统下岗。正当壮年的他们,下岗回到了家,拖儿带女的生活着,其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沉重的生活压力,至少在我看来是少见的。所以,直至今日,我都不愿谈及下岗之事。
  
  庞大的下岗工人队伍中,囊括了退休前的各个年龄层次、各种知识结构,他们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一起,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大都市里,共同竞争工作岗位。
  
  (四)
  
  一个人,从出生到小学低年级以前的学习,即所谓的启蒙教育阶段,我以为,无论是识字还是算术,不曾带有目的性,纯粹是家长或老师们的个人意志,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社会的意志。等到孩子的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是中学的初、高中阶段。这时才会形成有明确的目的的学习,有了理想,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且为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刻苦学习。
  
  我的小学大部与中学的全部,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中度过。在读中学的时候,有一门课程叫“工业基础知识”,简称“工基”,工基课类似于物理。
  
  我学习的这门课,是由一位有“问题”的老师教授。这位“问题”老师原本没有问题,他的问题是在“文革”中被查出了的,问题出在他的学问上。他专业执教物理学,是位物理老师。我从这位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牛顿三大定律、安倍定律、电磁感应等知识。而且还知道了牛顿、安倍等人他们都是外国人。电磁感应的发现与应用,也是外国人。
  
  除此之外,我还从另一位,也是有“问题”的数学老师那里,不仅学到了平面几何,一元二次方程中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而且知道了,平面几何是古希腊人欧几里德所建立。“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韦达定理。欧几里德、韦达等人,也都是外国人。
  
  当时,我从学校的老师们,特别是有“问题”的老师,他们那双对学生充满期待的眼神中,体会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尽管此时的“文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就在此时,在家庭以及学校中有“问题”的老师的影响下,我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目标。那就是,将来选择一个研究领域,或许是物理学,也许是数学。我理想驰骋在自己热爱的研究领域中,脚踏实地的做研究,希望有所发现和发明。

  我的学生时代不算短,但文凭只有一张,是大学的,学位是理学学士。毕业后如愿以偿地做了研究工作。研究的领域是“聚合物合成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可靠性”,这是一门边缘学科。我是这门边缘学科的建立者之一。
  
  这个研究领域是我在大学学习期间,听从了教授我们《拓扑学》的老师建议,在我毕业以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为此,我与我的合作者,付出了不少努力。其研究的成果从上世纪八十年起,连续不断地在国内外相关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直到九十年代中叶前为止。
  
  因此,我的研究生涯并不长,前后总共不到十年。在这十来年的研究生中,除了发表了一系列科技论文,以及获得了几项科技奖外,没有其它额外的荣誉。九十年代中叶前,我无奈地下了岗,美“梦”终于做醒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心思,也没有条件做系统的科学研究。其实,可靠性的研究管我什么事,材料的可靠性、结构件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管我什么事。此时,我每天所关心的事情是,明天到哪里去赚,后天的家庭开支。当然也包括了,我的廉价香烟和老酒。廉价的香烟和老酒,成了我的好伙伴。
  
  安心工作是一句劝人对待工作,要专一的老话。要做到安心工作,全凭主观的努力。然而,是否要你工作,不全在于你的主观努力,更多的是客观因素,运气部分当然也是少不了的。我的运气差极了,先是不得不放下心爱的研究工作,投入到了产品的研发之中。产品研发刚刚有了起色,至少已经初具规模,却又不得不下岗。
  
  现在,我的下岗已成事实,生活的来源成了问题。如何维持家庭的生活,包括小孩的读书,全都成了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严峻问题,这才是所要面对的研究课题。生活的压力实在是太重了,压得人萎靡不振。
  
  下岗就像一根套在脖子上的绳索,不知何时会勒紧,勒的你透不过气来。以致以后的许多年里,人们总是提醒那些工作不负责的人,“你这样下去,总有一天要下岗的”。其实,直到今天,从不下岗的人,也不在少数,这倒不是他们特别能干。事实上,这个人群中的人,即使干得再差,即使再没有能力,也是不会下岗的。而你干得再好,也必须下岗。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所谓的理想了,也不与任何人谈及所谓的理想。不过,我还有希望,希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希望平淡的度过我的余生。
  
  正当人们欢呼实现了“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下岗工人,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到现在,我以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下岗工人或许不能算作这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脊梁。但是,把他们称作,这一历史时期民族的奠基石,恐怕一点不为过。他们,也许会被载入史册。
  
  (五)
  
  有人认为,上海人家生活精致,但过于勤俭。因为勤俭持家,所以友人之间的“出手”,显得不怎么“大方”。因此,在别的地方人看来,不免有点小气。真是因为上海人的“小气”,养成了上海人积蓄的习惯。普通的上海人家,无论家庭收入多寡,积蓄总是有点的。有的人家收入少,他们宁可生活艰苦,也要从牙缝中省下钱来,用于积蓄。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下岗以后,除了每月领取下岗人员的生活补贴以外,历年积攒下的积蓄,开始补充家庭开支的不足。殷富的生活逐渐拮据,算计着每一天的生活。
  
  上海历来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当时的城市户籍人口就有一千二百多万,市民的生活主要以做工为主。现在,数以百万的工人下岗,加上其他的下岗人员,他们都在找工作。如果用“僧多粥少”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新办企业、合资企业中,数量有限的几个工作岗位,被茫茫人海所淹没。哪里有我胜任的工作?如果有,我也不至于“下岗”。
  
  如果说,七十年代末“十年动乱”的结束,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上海百万青年怀着一颗建设“四化”的红心,拥入考场参加“高考”,而那时的入取率,则不足百分之五。那么,仅仅时隔十年,上海的百万“下岗工人”,为了生计,纷纷涌入到“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所”找工作,其入取率究竟是多少?我无从得知。幸运的是这两件事我都曾经历过,区别只在于,前者完成学业后,成为研发工作者;后者却成了“多余”的了。
  
  积蓄总有用完的一天,生活还将继续,自尽也是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其实,相比之下自尽的确痛快,一了百了,从此不再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烦恼。可是,还未成年的孩子,白发苍苍的长辈,他们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终于没有自尽,而是加入到了百万“下岗工人”找工作、再就业的行列。从此,想方设法找工作,成了生活中唯一的大事,尽管找到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幸亏“人才交流市场”离家不远,小型的“人才”招聘会,每个星期举办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不定期的举办。“人才”招聘会,由许多招聘人才的单位,所设的摊位组成。应聘者根据自身特长,选择以为自己合适的岗位,前去应聘。不过,是否能被录用,全凭运气了。
  
  每期“招聘会”,我都会去碰碰运气。虽然有些“招聘会”是免费入场,不过“应聘表”是一定要购买的,一块钱一份。一份“应聘表”只能用于一个招聘单位的摊位,如果想要到几个摊位去碰运气,那就要买几份。显然,对于一个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的人来说,这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遗憾的是,我的运气太差了,虽然每次硬着头皮买了多张“应聘表”,去多个招聘单位的摊位应聘。然而,每次总是失望而归。
  
  为了减少“应聘者”的应聘“成本”,大型体育馆内,举办大型的免费“招聘会”。
  
  其实,招聘会不论大小,全都犹如一个“菜市场”。如果说,菜市场是固定摊位上的卖主,招揽自由行走的买主。那么,人才“招聘会”的现场,则是相反。到处都是手拿个人简历的应聘者,每个人几乎都伸长了脖子,仔细张望固定摊位上的招聘单位,所贴出的招聘岗位与要求,倘如稍有“搭界”,及时递上简历,努力地“推销”自己。
  
  我是成千上万的应聘者中的一员,手里拿着文凭与简历。自由行走在数以百计的招聘摊位前,眼睛瞪得大大的,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

  一家合资单位,需要招聘一位质量工程师。本以为此岗位,我一定适应。因为我曾制定过“产品质量标准”(企业标准),也曾研究过检验产品质量的方法,况且这些成就中的大多数,曾经通过科委的技术鉴定后发布执行。现在,倘如能获此工作岗位,必将有着施展才能的空间。心情的激动,在所难免,已经大半年没有工作了。
  
  我递上了事先准备好的简历,与招聘人员讲明了意图。不过,紧接下的对话交流,显得十分费劲,好在招聘人员十分耐心。在我的主动问答中,终于弄明白了,这家合资单位需要招聘的是我理解中的“产品质量检验员”,而不是“质量工程师”,并且女士优先,我只能作罢。
  
  有一家“同胞”开设的著名公司,需要招聘一位软件开发工程师。条件是35周岁以下,男性,本科以上学历,具有中级职称,计算机或数学专业。这家公司所摆出的摊位前,空空荡荡,几乎没有前来应聘的人员。我不由自主的心里一喜。心想,此招聘的岗位,似乎专为我而设定。我向招聘人员,递上了我的文凭和简历,招聘人员看得很仔细。沉思了片刻答复了我,“各项条件基本符合,就是年龄偏大,不能录用”。我说为什么?不是说35周岁以下的,我是符合的啊!招聘人员微笑着回答我,“这个部门的经理,年纪比我小,资历没你长,你去了,他很难领导”。
  
  我猜想,这家公司招聘的是部门经理助手,而不是我所理解的,招聘具有政府权威机构认定的,具备工程师证书的工程师。我虽有此类证书,但也于事无补。
  
  (六)
  
  我参加过数不清的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也花了不少钱,用于购买应聘所需的各种“申请表格”。并且在招聘现场,努力的推销自己。可是,自己的运气实在是太差,始终没有被用人单位录用。甚至连面试的机会,也屈指可数。
  
  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人才招聘会,到底要招的是怎样的人才。甚至怀疑自己,从来就不是什么“人才”。直至今日,还是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也曾经怀疑自己是否走错了地方,所以从未在“人才招聘会”上被招聘录用过。
  
  冬去春来,我每次都是满怀希望地出去应聘,每次却是满脸地沮丧,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家。既然如此,又何必花钱去买“沮丧”呢?从此,我再也不去应聘工作岗位了,哪怕招聘广告做的再吸引人。
  
  经历了太多的招聘会,在与招聘单位的面谈中,常常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

  例如:某区属少年科技站,在招聘会上摆摊,招聘中小学课外科技辅导员。招聘岗位所写的要求,自己以为基本满足。于是,我小心翼翼的递交了相关材料,带着自信的口气“推销”自己。也许因为我的真诚,也许因为我的资历与阅历。我顺利地通过了初始,并且约定了面试的日子。这次,也仅这一次,在回家的路上,一扫以往的沮丧,心想这回终于能见到就业的曙光。
  
  然而,面试前的几天,心情总是波澜起伏,想了很多。想到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自己漫长而曲折的学习过程。想到,在我不太长的研究工作的岁月中,曾经有过的发现,有过的发明。我的发现发表在科技杂志上,而发明已在工厂生产,并投入了市场。如今由于“下岗”,研究工作因此中断,永远的中断,此时的我才不到三十五周岁。想到这里,不免由衷地感到伤心。
  
  不过,现在有可能成为一名“少年科技站”的课外辅导员,尽管这是一个区属“少年科技站”。倘若被录用,我将把我的所知、所想、所能,无私的传授给,比我年少的学生,哪怕是启蒙,也是值得的。假如在这些被辅导的青少年学生中,将来能够产生出科学家,或者发明家,那我将是幸福无比。
  
  面试的前几天,在家里做了充分的准备,猜想着面试单位所要提出的各种问题。
  
  考虑到辅导对象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兴趣,找出了珍藏多年的航模和船模。这些航模和船模是我在少年时制作的。各种模型全都带有动力装置,“飞机”可以飞行;“轮船”可以航行,并且整理了已发表的科技论文和发明的实物,以及自己在学校学习期间,所学自然哲学课程的笔记。
  
  我是这样想的,航模和船模可以证明,我的动手能力和科普知识,而这些能力和知识,足以证明有能力辅导低年级学生。论文和实物足以证明,我的科研方法和水准,而这些方法和水准,足以证明有能力辅导高年级学生的实验和写作论文。自然哲学课程的笔记,是为了说明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自然哲学”的学习是必修的课程,尤其是宇宙观和方法论。
  
  记得面试的时间,约定在下午2点,我早早的赶到。参加面试的人不多,我被排在了最后一个。在我看来,前来应聘的同仁,心情比我还着急。
  
  面试似乎进行得很快,一会功夫就轮到了我。我向面试官,简要地介绍了我的能力和经历,讲明了前来应聘的目的,并且把准备好的材料,放在桌子上,用来佐证我所说的能力。然后静心地等待着,面试官的提问。
  
  面试官他反复翻阅我的,早已收到了的书面材料,没有提问,只是热情地请我等一回,说是要与他人商量一下。于是,带着我的书面材料,出去与人商量。
  
  我坐在面试室里,心里忐忑不安地等着,是录用还是回绝?听天由命了。
  
  面试官终于带着商量好的结果,回到了面试室。面试官把商量的结果,委婉地告诉我。其实,只有三个字,即“不录用”。理由是你的才能,不适应辅导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此时,我急了,真的急了。高声说“我不仅精通数、理、化,还熟知学习方法,还有动手的技能,况且又有资历和阅历,辅导青少年绝没有问题”。
  
  我又一次拖着沉重的脚步,不仅沮丧,而且失望,本能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区属少年科技站,离家的路程并不算远。可是,我手里拎着刚才面试时所带的材料,却走了好几个小时,一直走到了天黑。
  
  说实在的,那天到底是如何走到家的,现在已是完全记不得了。只记得,边走边想,百思不解的是,科技站的辅导老师,到底需要怎样才能的人?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怎样的人才,才能胜任这个工作?
  
  我的青少年时期,从来没有到过“少年科技站”接受辅导,甚至连少年宫的门,也没有踏进去过。少年时对科技的爱好,全是得益于离家不远,坐落在南京西路上,那家著名的“上海翼风科技模型材料商店”,我们俗称“飞机模型店”。
  
  母亲每月所给的零花钱,几乎全部花在了制作各种模型上。化上几分钱,在商店里购买一张图纸,根据图纸的要求,购买材料,主要材料的材质通常是桐木。
  
  航模的制作,从简单的“弹射飞机”,到稍微复杂的“滑翔机”,一直制作到以汽油机为动力的飞机模型为止。那时没有遥控装置,放飞时,机翼的一侧用绳索牵着,飞到汽油耗尽才降落。“船模”的制作也是从简单的开始,最终制作了几艘比较像样的,带有动力装置(直流电动机)的船模,譬如:单动力浆的“先锋号”游艇;双动力浆的“卫国号”巡洋舰。
  
  航模较脆弱,不易保存,现已荡然无存。船模坚固,放在书架上与书本为伍,意义非凡。书本是知识的积累,船模则是知识积累的产物。况且制作精良的船模,也是赏心悦目的,所以保存至今。当年为了寻找工作,出去应聘面试时,曾经拿出来献宝。其初衷是,证明我是一个人才,结果还是一场空。
  
  如今,虽然人到中年,并且将近尾声,可是仍然把玩少年时制作的船模。浴缸中放满了水,“先锋号”游艇起锚,在浴缸里“乘风破浪”。“卫国号”巡洋舰较大,放在浴缸里没有它施展的余地,只能放在桌子上,开启发动机。听着发动机的轰鸣声,仿佛自己驾驶者巡洋舰,守卫着祖国的海疆。虽然我终于没能成为,青少年课外科技辅导员。可是,恍惚中自己始终是个辅导员。
  
  如果说我以前的工作,是学校毕业后国家分配的,属于“计划经济”的结果。那么“少年科技站”辅导员的工作,是我主动去应聘的,属于“市场经济”行为。我以前生活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所以,失败告终的结果,不作为奇。
  
  有人说“你有学历,又有工作经验,工作是一定会找到的”,劝我不要放弃,继续出去应聘,直到受聘为止。我断然拒绝了,我有家庭,我要养家糊口。现在,绞尽了脑汁去忙于去“应聘工作”,不仅身心疲惫,而且已经到了连自己也养活不了自己的地步,哪里再有精力前去应聘。再说以往前去应聘的市场,高学历者也不在少数。他们是否找到了工作,我不得而知。反正自己觉得受聘的概率基本为零,因此必须另想谋生之道。
  
  (七)
  
  看起来到“人才市场”去找工作,就凭我这点本事,无论如何是找不到工作的,也许这就是命,是命中注定的。
  
  为了维持生计,我拿起了已经放下多时的笔,打开尘封了多时的研发工作笔记,干脆做起了“亭子间”研究者。把未曾公开的研究成果,撰写成了研究论文,投稿科学杂志。由于这些研究结果,也是当时的各国科学家们,所要寻求的,譬如:某些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参数、寿命估算及其可靠度等。所以文章发表很顺利,稿费也很丰厚,生活看来暂时没问题。
  
  然而,未曾公开的研究成果终究有限,总有发表完的一天,稿费也总有用完的一天。虽然“亭子间”可以作为研究的场所。但是,处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期,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亭子间”里的研究,要想达到世界级的水平,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好在此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市场经济”,取代过去的“计划经济”,即社会的经济转型。这样一来,尽管在人才市场找不到工作,某生的渠道还是有的,别人能够某生,我将也能。
  
  我曾经有过独立科研的经历,也有过独立研发产品的经验。科学成果没有国界,写成了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公开发表,人类共同享用,而且是免费的。技术则不同,特别是核心技术,不仅有着国界,而且其所有权,并且在一定的年限里,归属发明制造者拥有,使用者必须付钱后方能使用。
  
  在过去研发的产品中,有一个俗称为氟利昂共沸物的产品。所谓的共沸物,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沸点的液体,在一定的组份下,具有一个共同的沸点。由于我们研制生产的共沸物,是以“氟利昂”为主,故称“氟利昂共沸物”。
  
  此产品的生产工艺与流程、质量控制、检验方法及其技术标准等,是由我所给出,并且通过了科技鉴定。(详见《我的研究生涯》•石拓•著)。不幸的是氟利昂共沸物刚投产不久,工厂便倒闭,我也下了岗,产品随即转向了联营厂生产。
  
  氟利昂共沸物是一种价格昂贵的高级清洗剂,当时主要作为电子线路板上的元器件,经过“波纹焊”后,对粘附在电子线路板上的助焊剂、尘埃等,进行超声波清洗用的清洗剂。由于助焊剂溶解于氟利昂共沸物,因此当助焊剂的溶度,超过一定量时,不能再使用,成为了废物。
  
  上世纪九十年代,科学家发现了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空洞”,而造成“空洞”的主要元凶之一,就是人类制造的“氟利昂”,为此而制定了国际公约,即“蒙特利尔公约”。假如把含有大量“氟利昂”的废物丢弃,那将是后患无穷,也是“蒙特利尔公约”所不容许的。因此,使用这种产品的厂家把这些废物全部收集在铁桶内,存放在仓库里。随着年月的增加,废物也在增加,越积越多,无计可施。
  
  此时,当年参加此项目科技鉴定工作的用户单位,他们找到了我,请我帮助他们解决处理,劳务费由我定,并且是长期的。我欣喜若狂,真是天福降于斯人也。
  
  我用我的稿费和原有的部分积蓄,定制了实验室设备。用实验室设备和实验室方法,把含有氟利昂共沸物的废物作为原料,来生产氟利昂共沸物及其副产品。
  
  我之所以采用实验室方法,是基于当时自身的条件和环境。采用实验室设备处理这种废物的好处在于:(1)投入的资金少,自己的经济能够承受;(2)占地少,只要一间不大的房间就可;(3)能够精确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并且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极佳,即实验室产品,纯度极高。缺点在于产量太低,需要没日没夜的干。其辛苦之程度,至今回想起,后背直冒冷汗,真是不堪回首。
  
  处理废物的工作尽管很辛苦,可是得到的回报还是相当丰厚。主产品“氟利昂共沸物”、副产品“助焊剂”,以及少量的贵金属和残渣。主产品和副产品返回给原使用的厂家,仍然作为生产原料。这样一来不仅变废为宝,而且为原使用该产品的厂家降低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环境污染。
  
  于是,我的生活和工作算是有了着落,不用再为生活而辛苦的找工作,更不用“削尖脑蛋”,往招聘人才的单位钻,事实上也没有钻出个名堂。
  
  处理氟利昂废物的结果,使我腰间的钱包,不断的鼓了起来,看来命运即将改变,家庭的命运也将随之改变。

    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废物,因而使得废物变为了宝贝。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使我摆脱了由于下岗,而失去了生活来源的困境。

    (八)
  
  一家在世界上著名的法国公司,与一家国内著名的大型国企,即中国神马集团公司,在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开发区,合资设厂,专业生产以尼龙66为基的高分子材料。这家合资企业,在我下岗以前所工作的行业里,网罗人才,高薪聘用。我以前的领导,一位德高望重的高级工程师,把我和另外几个工程师,介绍给了这家合资企业。中方经理似乎早有准备,全部录用,并且安排了工作,然后到所在的部门工作。唯独没有安排我,我纳闷了。或许是看在那位德高望重的高级工程师面子上,不好当面回绝。
  
  正当我在胡思乱想时,中方经理来与我商量,希望我到他们在上海的子公司去。我清楚地记得,在他的办公室里,他问我“你在原单位担任什么工作?”。
  
  “主任工程师,专业研制开发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有时也涉及精细化工”。
  
  “那好,你如果愿意去‘子公司’的话,那就担任‘子公司’的总工程师”。
  
  我答应了,第二天就去了“子公司”,走马上任总工程师。
  
  我去的那家子公司,全称是“上海神马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神马。上海神马是中国神马集团公司,下属的上海全资子公司,也是专业生产尼龙66为基的高分子材料。子公司的总经理,由那家合资公司的中方经理兼任。
  
  上海神马与那家合资企业,同在上海浦东新区的金桥开发区内,都是在开发、开放的初期落户上海的。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上海神马已投产,产房是租用的;合资企业也已运行,只是生产流水线还在建设中。

  初到上海神马,眼前的情境与我的想象大相径庭。两条生产流水线只开一条,而且还是断断续续的。即没有定型的产品,也没有固定的用户,只有一些零碎的加工业务,按用户要求加工的业务。厂房是租借的,要命的是几年来的租金,一直拖欠着。
  
  直觉告诉了我,这是一个严重亏损的企业。不仅亏损,而且债务累累。而要扭转这个局面,全都要靠我这个总工程师。好在原料充足,由于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无从谈起,所以仓库里存放着大量的原材料。我想,这些原料,倘若用于我所研制的高分子聚合物合金材料,(俗称工程塑料合金),以及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中。其产生的利润,不要说扭亏,还清债务一定是绰绰有余。
  
  为了保险期间,我把我的废物处理实验室及其业务,一同搬来。并把所得利润的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奖金,尽管奖金的数量有限,可也是我的心意。
  
  我辛苦地研制生产新产品,新产品的起点很高。在当时,乃至到了现在,仍然可以称得上世界一流,譬如PC合金、PA合金等。并且辛苦的推销新产品,推销的起点也很高,都是些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并且利用了,过去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研究领域中的声望,和现在的境遇。“声望”是用户信任的保证,“境遇”则是为了博得用户的同情。因此,推销工作很顺利。
  
  我所研制生产的新产品,其销售的价格,远比从发达国家进口的同类产品低,质量则相差无几。经过用户的鉴定,采用我们的产品。他们用国产的原材料进行国产化配套,为此而节约了生产成本。尽管我们产品的销售价比进口的低,但相对于国内市场的销售价,已是相当高了,所以利润十分可观。
  
  一年以后,不仅还清了包括拖欠了多年房租在内的所有债务,而且还有结余。虽然谈不上扭亏为盈,但离扭亏为盈的距离不远了。
  
  不久,地处金桥出口加工区合资企业的生产线建成。我们搬离了租用的厂房,搬到了金桥出口加工区,与那家合资企业为邻。大约过了一年左右,总经理在合资企业的任期已满,调回总公司。与此同时,我被辞退回家。
  
  在上海神马工作的时间,总共三年左右。三年里,用足了智力和心力支撑工作。三年里,过得很累,真的很累。如果说这也是算上岗的话,那么,我自从下岗后,也算上过岗,唯一的一次“上岗”。
  
  在离开上海神马之前,用自己的积蓄,买下了我所研制的新材料,以及所需的剩余原材料。并且有偿地加工了一批产品,产品是专为用户准备的。这是因为,我被辞退后,我将另起炉灶,参与市场竞争。而另起炉灶期间的空白期,这些加工好了的产品,可以销售给用户,保证用户的正常生产。
  
  此时,我的囊中不再羞涩,生活不再窘迫,已经具备了自有资金。而资金的积累,源自于处理“废物”的实验室。现在,将以实验室为班底,开拓工程塑料合金领域。
  
  我带着我的处理“废物”的实验室设备、研制新材料所需的原材料,以及加工好的产品。离开了上海神马。离开时没有遗憾,也没有沮丧。因为我在上海神马工作的期间,看到了自己办企业的能力、研发市场需求的产品能力,以及市场营销与售后服务的能力。
  
  此时,我已过了“人才”招聘年龄的上限,即三十五周岁。再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已是不现实了,我坦然地面对现实。
  
  我没有搭档,也没有“背景”,我只有仅剩的一点智力、劳力和求生的本能,以及在这科技邻域内,踏实研究和踏实做人的“声望”,其中包括了,始终信任我所研制生产产品的企业。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始了我的创业。

  (九)
  
  当我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告我们,一个人若要成为“人才”,要有三个要素,即:(1)先天;(2)勤奋;(3)机遇。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先天”是一个人的自身条件,必须是一个智力发育正常的人。假如是一个脑子残疾的人,恐怕是不会成为人才的。“勤奋”是一个人的自身努力,假如一个不通过自身的努力的人,仅仅耍自己的“小聪明”,恐怕是不会成为人才的。
  
  如果说“先天”和“勤奋”,是人的内在因素。那么“机遇”,则是外在的了。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因此三者缺一不可。有句俗话,叫做“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我的人生中,我始终勤奋,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在想,我之所以在人才市场,屡试屡败,无人问津。并不是我的无能,而是没有机遇。机遇犹如沧海一粟,可遇不可求。也许,这可以解释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今,已经过了人才招聘所设的年龄下限,即使有机会,也轮不到我。况且“人才市场”已更名为“职业介绍所”了。
  
  然而,我之所以能够坦然地面对“第二次下岗”,是得益于我的处理废物实验室。由于遇到了处理“废物”的“机遇”,不仅生活无忧,而且还能为自己积累资金。
  
  但是,处理废物的业务,终将有结束的一天。“蒙特利尔公约”规定,进入二十一世纪,大约是2003年,将全面禁止生产使用“氟利昂共沸物”。而庆幸的是,在此之前,我恰好在资金上,具备了研制生产工程塑料合金的能力。
  
  工程塑料合金是一种新型的工程材料,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直到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研制生产。我下岗之前所研究的项目一直很先进。下岗以后,虽然失去研究的条件,但是关于这个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我是一直关心的。
  
  现在,我有了自己积累的资金,可用自己积累的资金,重返以前研究的领域。我已拥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尽管这个实验室很小,小到只有我一个研究人员。现在,我有能力将研究成果付诸生产,有能力将生产了的产品投放市场。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