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天目山随笔
![]()
(一)
浙江的西部,从安吉北部向南,到千岛湖的西侧,自北向南有一条狭长的山岭,她就是美丽富饶的天目山岭。天目山岭也是浙西北与安徽东南部的分水岭。 东天目山,是天目山岭中的一座山,位于整条山岭的中间,靠近浙江杭州临安的一侧。东天目山的四周,崇山峻岭,很少有人居住。即使有人居住,也是居住在相对平坦的山坡地。因为平坦的山坡地不多,所以生活居住的人家也不多,而且比较分散。因为居家不多,所以人口稀少。加上交通不便,因此东天目山的森林,还算原始。 东天目山山高一千四百余米,山上有个古老的佛教寺院,寺院名为“昭明禅寺”。寺院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大同年间,至今已有将近1500年历史。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历史时期,始于公元420年,结束于589年。北朝(公元386——581年),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共有5个朝代,最后被隋统一。长江流域则为东晋朝,以及后来的南朝所控制。东晋朝(公元317——420年)。南朝(公元420——589年),南朝共存在有4个朝代,最终也是被隋所统一。 古中国南方的佛教兴起,始于南朝的梁朝,简称南梁。梁朝是南朝的第3个朝代,因此晚于北方的西晋16国时期(公元304——439年)。 (二) 梁朝皇帝萧衍(汉人,公元464——549年)的长子,同时,也是个皇太子的萧统,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文学和信仰佛教。 皇太子萧统(汉人,公元501——531年),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佛教的信徒。据说,萧统皇太子在东天目山,整理编辑大乘佛教的经典《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大约在公元401年,首先由西域龟兹国人鸠摩罗什翻译,是我国最早的《金刚经》译本。萧统皇太子的成就是,把以前翻译的很难读懂的《金刚经》,分为了三十二章,每一章都有一个标题。于是方便了读者,读懂经文的内容。这种分法,被后人普遍认可,这就是所谓的《金刚经》“三十二分则”。 萧统除了将《金刚经》分则(章)以外,还编著有《文选》等著作,经后人整理的有《昭明文选》。 萧统皇太子没有等到继位,就已驾鹤西归,谥号昭明,故称昭明太子。不久,人们在萧统皇太子,曾经整理编辑《金刚经》的地方,建造寺院。据说,太子的父亲梁武帝,赐予名字“昭明禅寺”,于是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在杭州临安东天目山,所看到的“昭明禅寺”寺院。 昭明禅寺在历史上,因为年代久远,所以几经修建,因此流传至今。不过,今日的昭明禅寺中,大部分的建筑结构,已被现代的钢骨水泥所替代。 昭明禅寺在佛教中,是韦驮菩萨的道场。韦驮菩萨是佛教中的护法天神。虽然韦驮菩萨的法力无边,可惜,无奈于人间。尽管如此,人间还是烧香点烛,祈求韦驮菩萨给予公道,哪怕今世不能如愿,但愿来世。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公元25——220年)的早期,到了魏晋时期,已经盛行。因为佛教是外来的文化,所以魏晋以前,朝廷规定,除胡人(非汉人)以外,汉人不得建寺出家。魏晋以后,由于战乱,尤其是西晋16国时期的战乱,黄河流域成了杀戮的屠宰场,以及其它的多种原因。自西晋16国起,中国境内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汉人可以大兴寺院,并且不问出生,都能出家。 佛门讲究清净,因此寺院通常建在偏僻处。佛门讲究不杀生,因此,寺院成了战乱中的人,避难的场所。魏晋以后,由于北方战乱在先,所以,佛教在中国境内,首先在北方发展起来,后来发展到了南方。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后,中国境内南方的东晋朝,与北方诸族的16国对峙,虽然互有攻略,但战场都在长江以北。因此,长江以北的百姓,仍然痛苦的生活在战乱之中。 偏隅南方东晋朝的政治,是司马氏集团政治的延续。因此高级士族间的平衡,是东晋得以生存的基础。一旦平衡被打破,东晋朝也就行将结束。公元420年,重臣刘裕打破了这个平衡。以刘裕的“宋”,取代了司马氏的东晋,东晋灭亡。从此,中国进入到了南北朝分裂的时期,因此战乱继续延续。 南朝的各朝,都是短命的皇朝,梁朝(国名,公元502——557年)建都建康(今南京),是南朝的第3个朝代,存在了将近56年。虽然梁武帝萧衍是个文化人,信佛教。但是,梁武帝也是一个贪婪、残暴的皇帝。他既是长江流域祸乱的始作俑者,也是混合儒家、道教及佛教,各种说法的先驱者。 梁武帝的末年,战火终于从长江以北,烧到了长江的南面,江南地区成了杀戮的战场,百姓在痛苦中求神拜佛。江南的佛教,从此兴盛了起来。 东天目山山高林密,交通十分不便。寺院建在交通如此十分不便的深山里,显得非常神秘。因为交通不便,所以古代人在烧香拜佛的同时,也作为避难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以昭明禅寺为中心的东天目山,大兴土木,开辟为了旅游景区。因此,原来寂静的山林,引来了八方的游客。东天目山热闹了起来。 (三) 如今,由于交通工具的多样化,高山峻岭已不再是个障碍。现代化的代步机械,已经深入到了,昭明禅寺山门外的不远处。所以,每天都有来自四方的游客与信徒,前来昭明禅寺游览和烧香拜佛。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们乘坐旅游大巴,从住宿处行驶到,东天目山西门外的停车场。由于山势较陡,没有宽敞的平地。因此,停车场是顺着山势,开辟出的平地,由上下两块组成,垂直距离将近20米。两块平地都是一面是山体,另一边是峭壁,所以面积较小,也比较险峻。 停车场的旁边,是进入景区的收费口,我们的付费是每人30元,其中包括了景区的游览车费。 我乘坐景区游览车,行驶在盘山的道路上。道路下面的山谷,除了森林,别无人家。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峦,在云端中忽隐忽现。索道缆车,成了上山的唯一捷径。 距离索道在山上的那个出口处不远,有一条石块砌成的盘山古道,古道直通山上的昭明禅寺。古道的起点,大概是在东天目山的山脚下。因为盘山,所以路程一定不会短的,要是全凭脚走,将是十分地吃力。乘车、坐索道缆车(另付40元),使得上山变得了比较轻松。况且缆车的出口,已经离开寺院不远了。 出了索道口,走上了盘山的古道。古道虽陡,但也宽敞。两边的古树成林,尤其是成群的古柳杉,粗大无比。古树的成林与粗大,说明山上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真可谓是风水宝地。 同走在古道上的还有,许多肩背“背篓”的青年男女,他们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们身背装有建筑材料的背篓,沉重的背篓,压弯了他们的腰。然而,他们口中念念有词,迈出艰难的每一步,坚持上山。背篓中的建筑材料,是用来修建寺院的。由此可见,宗教信仰的力量。 江南的佛教,自南朝盛兴以后,虽有起伏,但几乎从未衰弱。中国的四大佛教圣地,南方有三,江南占有其二。上世纪的“文革时期”(政治运动,公元1966年5月——1977年10月),佛教虽然受到了冲击,但是“文革”后的不久,重修寺院,恢复了往日的香火。近年来,寺院更是成了旅游的景点。 原来古中国并存的儒、释(佛教)、道(教)三家文化,虽然儒家文化的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但是,如今已经成为了过去。剩下了的释、道二家,不仅香火延续,而且旺盛。 我的东天目山之游,在现代交通工具的帮助下,游览了半天时间。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法细细地品味。走马看花似的逛了一圈,也算是,到过此地一游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