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儿时的记忆·记忆中的“三多里”(一)

儿时的记忆·记忆中的“三多里”(一)
  作者:石拓 发表:2013/10/11 20:16:50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382
  编辑按:对上海地理和历史不了解的人,作者的这些文字倒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前言
  上海地处我国第一大江,“长江”的出海口南岸;杭州湾的北端;面向东海。上海是一块年轻的土地,说其年轻,因为它是长江的冲积平原,是长江把上游山区带来的泥沙,长年累月的不断冲积而成。上海也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说其古老,因为是,至少在新石器的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活动了。现代考古发现,上海的“崧泽遗址”、“马桥遗址”等诸多遗址,同属公元前三千多年,甚至更久的“良渚”文化。
  上海在七百年前,元代的至元二十九年,即公元1292年建县,上海县城就是如今上海市的老城厢。因此,如果说上海具有悠久的历史,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由于元代的黄道婆先生(约1245—?),在棉和棉纺织科技领域中的卓越贡献,使得上海成为全国棉和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从此以后,上海在短时期内,发展成了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自从1840年大清帝国在“鸦片战争”(又称‘中英战争’,1840—1842)中的失败,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在停留于南京下关,长江江面的英国兵舰上,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中,规定了中国的广州、厦门、福州、宁破、上海五个口岸通商。从此以后,上海开埠通商。现代的上海是开埠通商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东方大都市。
  如果说1840年以前的上海,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那末,1840年以后近代的上海,则是半殖民地经济的产物。与此同时,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上海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由此产生出了我国近代著名的“海派文化”。
  自从1845年底起,上海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地区,被划为英国租界后。从杨树浦路底到徐家汇;从苏州河到肇嘉浜。上海的一大片土地,陆陆续续地被外国人,划分为外国租界。例如:英租界、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等。
  外国人在租界内建立了现代工商业。譬如:发电厂、自来水厂、洋行、银行,以及现代金融业、现代的城市交通设施等。同时,也带来了,所在国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和文化生活。譬如:以黄浦江西岸的外滩,为代表的西洋式建筑群、酒吧间、夜总会等。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外国的冒险家来上海“淘宝”,本国的投机者来上海“发财”,还有那些土财主来上海享乐。更多的是破产了的农民、手工业者。他们纷纷涌入到了大上海,希望寻找一线生存的机会。于是,上海原有的民居建筑样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增加的需求了。
  石库门建筑,就在这个历史时期产生了的。真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的“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

  (一)
  石库门建筑是上海近代特有的建筑样式,它是中国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在民居建筑上的珠联璧合。因此,石库门建筑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样式。这种建筑的样式,是上海这座多元文化城市的产物。
  石库门建筑的样式,既保留了我国民居中,封闭的庭院风格,例如:建筑内的前“天井”、后“天井”。而所谓的“天井”实际上就是缩小了的庭园。与此同时,建筑内融入了许多西方民居的元素,诸如厨房、晒台、壁炉和老虎窗之类。“厨房”老上海人通常称谓“灶披间”。
  石库门建筑的房子一般都有两扇门,即前门和后门。前门非常考究,门框是青石条(太湖石的一种),也有黄褐色的花冈岩。门框的上方是砖雕或石刻,譬如: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天兵天将、玉皇大帝等等。有民间的传说和故事,也有梅、兰、竹、菊、绿叶牡丹、大富大贵、子孙满堂等传统题材。无论是砖雕还是石刻,全都十分精美,体现了桃花源式的意境和美好的想往。当然也少不了名人、名家的题字,诸如“人杰地灵”、“紫气东来”、“大吉大利”之类。
  对开着地漆黑木制大门,十分坚固。它是古代城池城门的“缩小版”,这种缩小了的“城门”被巧妙地运用到了民居上。
  漆黑大门的中间,有着一对对称的把手,把手的底座是一个,类似“钹”的铜制东西固定在门上,把手是铜制的圆环。圆环用于敲门和关门。敲门时用圆环击打底座,底座发出“咣、咣”的声响,十分悦耳,非常动听。外出关门时只要拉圆环,听到了“吱…哐”的声音,表明门已关上。必须一提的是,听到“哐”的一声后,门内必须有人来上门闩,否则外面的人一推,门仍可推开。因为大多数的前门没有锁,全靠门内的门闩插着。门闩是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插销,只能是屋里的人操作。
  后门就简单多了,一扇供一人进出的小木门。小木门上装有锁,大多数装一种叫做“斯别灵”(洋径浜英语)的锁,当然也有装挂锁的。不过,后门虽然有门锁,却从不见使用,也不曾有过小偷出入。不像现在又是防盗窗,又是防盗门,小偷还是神
出鬼没。
  石库门房子的前门对应的弄堂称前弄堂,后门外的弄堂则是后弄堂。
  上海的过去,特别是中心城区,有着成千上万条石库门建筑的弄堂。这些石库门建筑的弄堂,是上海独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大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现代化建设的“升级改造”,年代久远的石库门建筑的弄堂,统统称谓“旧式里弄”,简称“旧里”。
  “旧里”虽然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但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石库门建筑。
  建筑于清末民初,其它的中西合璧建筑,在上海也有很多。例如:位于华山路上的老式花园别墅“丁香花园”,据说是清末李鸿章李中堂为其小妾所建、位于黄陂南路宁海西路口的老式洋房,据说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律明的旧居(现今已拆除建了绿地)。然而,上海石库门建筑的数量最多,成片构成了街道,到处可见,这是上海民居的最大特点。
  现在,“旧里”中的一小部分,作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被修缮保护了下来,例如:位于陕西南路、建国中路上的“步高里”,就是典型的“旧里”。极大部分的“旧里”被拆除。拆除了“旧里”的土地,作为这座城市新的建设用地。
  石库门建筑的弄堂都有其名字,名字高雅而古朴,颇有古代传统文化的气息。而“三多里”就是成千上万条石库门建筑的弄堂,其中一组弄堂的名字。
  “三多里”位于上海市的凤阳路至南京西路之间,成都北路的东侧。“三多里”一共有六条弄堂组成,即第一弄到第六弄。第六弄的隔壁,是上海过去较有名气的“沧州书场”,“沧州书场”是一个演出苏州评弹的剧场。“三多里”也与著名的长征医院为邻。
  “三多里”建于清末,二层砖木结构,属于老式的石库门建筑,即所谓的“旧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被拆除,拆除后建设了成都路南北高架道路,简称“南北高架”。(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风飘何处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