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记忆中的“三多里”(四)

记忆中的“三多里”(四)
——儿时的记忆
  作者:石拓 发表:2013/10/31 19:04:05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168
  编辑按:吃喝拉撒睡是生活的基本要素。生活就是由无数的细碎组成的,一个时代结束了,这些要素是现代生活转变的基点。赏读,问好。
  
  【四】
  “三多里”的早晨比较有意思,可以代表老上海早晨的景象。
  黎明前,首先是清运生活垃圾的“垃圾车”,在其隆隆的车轮声音中,被清运垃圾的工人拉进了弄堂。清运垃圾的工人,把居民倒入在弄堂里“垃圾桶”内的垃圾,用铁锹铲入“垃圾车”内。铲完了垃圾桶内的垃圾后,再把四周打扫的干干净净。
  这里所说的“垃圾车”是一种人力车,车身用木板做成,车身下面是两个胶皮轮子。车顶上的木板可以翻动,装“垃圾”时翻下,装好后翻上盖好,以防在运输过程中“垃圾”的散落。车前有两个把手和一个背带,清运工人在运输时,把背带套在肩上,手拉把手。手拉与“肩拉”同时进行,大大增加了车子的动力。车子后面的一块木板是活络的,当工人运输到“垃圾”集中地后,拉开活络的木板,便可将“垃圾”轻松的倒出。
  “垃圾”被清运后不久。便有专门收集清运居民排泄物的工人,即“倒粪”工人。他们拉着一种叫“马桶车”的人力车,进入了弄堂。工人张开了大嘴,高喊着“马桶拎出来”。于是各家各户纷纷拎出了“马桶”,由倒粪工人把各户人家“马桶”里的粪便,倒进“马桶车”内。倒马桶是要付费的,费用按“马桶”的只数计,每只“马桶”每月收取三毛五分钱,俗称“马桶费”。
  说到“马桶”顺便介绍一下。“马桶”是一种圆鼓形木制的桶,也有一种内外烧结白色搪瓷的铁桶,俗称“搪瓷马桶”。“马桶”是江南人家中,在家里用于“大、小便”的一种设备。每种“马桶”都有个盖,盖的作用是防止桶内的气味外漏。所以桶上装有拎环。“马桶”可以拎在手上走,这叫做“拎马桶”。还有一种“马桶”没有拎环,搬运时用两只手端,这叫“端马桶”。
  “马桶”有别于“抽水马桶”,虽然两者具有相同的功能,但是“抽水马桶”是泊来品,从外国引进的。而“马桶”则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品,它是我国江南人家,每家每户必备的卫生设备。东西方的文化,在某些方面是相当接近的。
  “马桶”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美好的想往,过去我国的江南地区,青年男女在喜结良缘的时候,“马桶”是一种必备的嫁妆。当然,此时的“马桶”是崭新的,结婚时由女方陪嫁过来,而且里面还装满了红枣、花生、煮熟了的鸡蛋等食品。这些食品是用来分发给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这个时候的“马桶”,有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叫做“子孙桶”,它预示着新人婚后,能够早生贵子,将来子孙满堂。“子孙桶”的功效是短暂的,它随着结婚仪式结束而结束。
  “马桶”的另一个功能将是长期的,那就是作为家庭人员“大、小便”的生活设施。因此,必须每天清倒。清倒后的“马桶”,还要及时的清洗,以便于家人起床后享用。清洗“马桶”的工具叫“马桶划洗”,简称“划洗”,这是一种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刷子。而清洗“马桶”的过程,上海人俗称“消(音)马桶”。
  清洗“马桶”的过程是:准备一盆清水,先把一部份清水倒进马桶内,一只手扶马桶,另一只手握着“划洗”,把“划洗”沿着马桶的内壁旋转划洗,然后倒出脏水。如此重复几次,即可将“马桶”清洗干净。
  “马桶”的清洗工作是在弄堂里进行。清洗“马桶”的时候,“马桶”内壁遇到“划洗”的摩擦,发出了“刷、刷、刷”的声音,其节奏感极强。尤其是十几只“马桶”同时刷洗时,其声音犹如一种叫“沙球”的乐器,所敲击出的声音,好听极了。
  “消马桶”的工作,大多数的人家是由阿姨妈妈、大姐小妹来做。不过,男人偶尔也要做,否则无法“方便”。至于其它方面的家务,则是不分性别的,譬如买菜、淘米、烧夜饭等。不过,懒惰之人也是有的,懒惰之人是不分性别的。
  我小的时候是从我母亲那里,学会了“消马桶”。现在,虽然“马桶”不用了,但是学会了的“手艺”,是忘不了的。
  国人中的大多数,称上海的男人为“小男人”。其实,上海的男人长得并不“小”,与通常的汉族人一样。所谓的“小男人”,我的理解是,大概指的是能够与自家老婆,或者兄弟姐妹,共同承担家务劳动,有时担当家庭主妇的角色。有着极强的生活自理能力。
  事实上,近代的上海,有着数以千万计的穷苦大众,来到上海滩谋求生活。如果他们没有惊人的生存能力,那是不可能在上海“混”下去的。
  上世纪的五、六、七十年代,上海有数以百万计的中、青年技术工人(以男性居多),响应了国家的号召,到内地支援“三线”建设。上海的技术工人,在“三线”艰苦的生活坏境中,不仅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打理的似乎有点“小资”的感觉,而且他们的生产技术也是一流的。这使得其它大城市同去支援的同事们,赞叹不已。
  所以上海“小男人”,他们虽然“进得了厨房”,但也“上得了厅堂”。他们可以在一个不大的居住空间里,把家庭生活打理得十分精致。
  现在,虽然马桶在许多地方,已经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但是有些手艺人,把原本实用的“马桶”缩小了数倍,做成了工艺品,成为了摆设。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和曾经有过的文化。
  当时有一个行当,那就是替人家洗“马桶”。洗“马桶”的工作一般女性居多,清晨起个早,出点劳力赚点生活费,辛苦了自己,却方便了别人。
  “马桶”倒好洗净以后,解决了家人一天的“方便”。接下来还有一项非做不可的家务,那就是“生煤球炉”,简称“生炉子”。“炉子”也别称“风炉”,用煤球为燃料的称“煤球风炉”;用煤油为燃料的叫“洋风炉”,“洋风炉”是泊来品,所以在“风炉”前加上了一个“洋”字。(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然野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