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散文频道>散记人生>记忆中的“三多里”(十)

记忆中的“三多里”(十)
——儿时的记忆
  作者:石拓 发表:2013/12/9 20:50:39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134
  编辑按:三多里有着太多的人和事,虽已是过往的片段,却是不能抹去的历史。说历史也好,文化也罢,三多里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地理位置了。
  
  “三多里”整个石库门建筑群的房产,据说是清朝末年,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家族所有,此大臣的家产绝不亚于乾隆时期的和珅和大人。而“三多里”的这些建筑群,只是其家族财产中的冰山一角。真可谓官商合一。
  “三多里”的拥有者,是名符其实的大房东,弄堂里的每幢房子,都是用来租借给别人的。承租整幢房子的人,通常被称为二房东。二房东除了满足自己使用的房间外,把多余的房子再租出去。租金根据房屋的大小和朝向来定,按月付现金。如果房客有时生活拮据,只要与二房东协商得通,拖延几天或者几个月也是有的,但必须付清,否则走人。因此,房客犹如“走马灯”。
  租房必须交定金,交定金是件麻烦的事,因为定金不收现金,只收金条(纯金的金条)。金条俗称“黄鱼”,黄鱼分为“小黄鱼”(重量33克)和“大黄鱼”(重量330克)。定金收取的多少,与所租的房子大小和朝向有关。据我所知,至少一根“小黄鱼”。由此可以想象,当时能够居住在石库门房子里的人家,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近代的上海,由于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石库门建筑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阶层的人,上海也随之发展成了东方大都市。从现在眼光看石库门建筑,不免有些简陋。到了当代,好多石库门建筑,成了“危棚简屋”。但它毕竟承受了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特有的“石库门建筑弄堂文化”。
  大概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战”前夕,石库门样式的民居,不再建造。不过,新建的民居还是以弄堂格局为主。但是民居的样式与设施,基本上已经西洋化。例如:房屋内配备了抽水马桶、洗浴间、打蜡地板、落地钢窗等。这些上海民居,现在称之为“新里”。
  随着岁月与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建筑的弄堂,也给予了新的名称,称为“旧里”。部分旧里被保护了起来。
  如今,“旧里”被逐渐拆除,成片的石库门建筑,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虽然记忆会模糊、会遗忘,并且会遗忘得干干净净。但是,石库门建筑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应的石库门建筑的弄堂文化,终将会被记录。原因很简单,它曾经有过辉煌,曾经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基石。
  后记
  “三多里”是上海普普通通的石库门建筑的弄堂,现称“旧里”。从石库门建筑发展而来的新式弄堂建筑,现称“新里”。“旧里”和“新里”形成了独特的上海弄堂文化。随着上海拆旧建新的城市建设,上海的弄堂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上述文字,通过对“三多里”的叙述,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及其与之相连的“弄堂文化”。
  曾经有过的文化,况且有过辉煌,也有过龌龊,或许免不了消失,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
   
分享:
责任编辑:风飘何处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