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书
——儿时的记忆
![]() 过去的书籍出版社,经常会出版一种“简易”的“图书”。大家说其是“简易”的“图书”,这是因为此类“图书”没有书皮,几页纸张内,铅印一篇或几篇文章,用一个“订书钉”装订而成,有的干脆连“订书钉”也不用。一张铅印几页书文的纸,买回家后自己裁剪装订,或者按顺序阅读。这种“简易”的“图书”,上海人形象地称之为“活页”,即此书由活络的书页组成。 活页书虽薄,薄得只有几页书页,但总归还是图书,有书名、有作者名、有出版书的一切手续。活页书的内容与有着书皮的书相比,毫不逊色。过去的“新华书店”和路边的“书报亭”里均有活页书出售。 活页书的内容,是出版社的先生们精选出的好文章,涉及面极其广泛,古今中外都有。我印象较深的有,譬如:中国古代寓言“守株待兔”、希腊寓言“农夫与蛇”、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并且附有注释。 由于活页书没有装帧,所以价格十分便宜,一分两分可以买一本,好像没有价格超过五分钱的活页书。价格便宜的活页书,给家境贫寒的莘莘学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看书学习机会。所以每当活页书出版发行期,他们总要到“新华书店”或“书报亭”里挑选购买。 在众多的书籍出版物中,活页书的出版发行好像是有规律的,即每过一定的日子出版一本,长期看活页书的读者,大致掌握其发行的日期。每到新的活页书发行期间,弄堂里的大孩子,一群买不起大本著作的小学者们,总要差遣年少的小朋友,到“书报亭”或“新华书店”去打听,我是其中的“打听”者之一。 “同志,新的‘活页’来了吗?”我们总是这样询问书店(亭)里的营业员。“同志”一词是当时社会上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称,年老的叫老同志;年小的叫小同志等等,除了“地、富、反、坏、右”外,统统称为同志。 到了自己能够看书看报的年龄,购买活页书已经是“熟门熟路”了。 儿时买价格便宜的活页书,看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从活页书中获得了不少知识。譬如:西汉时期晁错写的“盐铁论”。文章中,晁错向汉景帝论述了“盐”和“铁”在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他向皇帝建议,“盐”和“铁”的生产和经营的权利,必须归皇家所有。由此可见,至少在西汉的景帝以前,民间是可以生产和经营“盐”和“铁”的。 一分、两分钱一本的活页书,尽管只有几页的书页,但是,书中的文章不仅精美而且绝伦,完全是文化精髓中的一部分。 可惜的是,当时买来的活页书,看过算数,却不知收集装订成册,时间一长,却再也找不着了。 ![]()
评论人天堂草 发布于 2014/4/9 19:37:56
修改了几个标点和字,请核对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