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我的老家“刘行镇”(二)

我的老家“刘行镇”(二)
——儿时的记忆
  作者:石拓 发表:2014/12/2 12:00:25 等级:4 状态: 阅读:1580
  编辑按:家族历史与民族历史重逢,便有了不可磨去的记忆。
  
  我不想回忆遥远的过去,可是记忆却把过去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历史的碎片,老是在脑子里时隐时现。曾经的许多意义,淡忘了许多。记得的东西,总是那样的深刻。
  记得父亲告诉我,自从他在老家,读完小学(刘行小学)后的阴历新年,恰逢“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3月3日)。由于老家的所在地,在上海的战略位置。因此成为了抗击日本兵的战场。我的祖父率领全家,逃难进了外国租界。当“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祖父他们回到了被战火毁坏了的老家,父亲留在了租界,继续求学和谋生。
  父亲告诉我,求学读书时的岁月很苦,也很累,用做零工赚来的铜板,贴补学费和生活。所以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少了,尽管同住一个城市,可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啊,因为“光阴”,而很少回家,每当出现游子思乡之情时,不免黯然泪下。不过,到底还是读到了书,读到了古文,白话文,也读到了英文。
  然而,父亲又告诉我,读书时读到了的书,大多数是前人或前辈所写,前人把持着历史。况且,写书之人的倾向性,无法辨别真伪。作为鉴戒可以,不必苛求。相对而言倒是求学来得重要,求学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欧洲的近代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邻域,就是无数求学者探索的结果。而我国,只有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的探索,算是向经典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但毕竟孤掌难鸣。
  同时,父亲又告诉了我,探索是一条艰难而又孤独的人生路,学问也许会带来横祸,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命运,就是例子。然而,活着的人需要探索,人类只有不断的回顾和探索,才会发展。
  父亲成家后,由于养家糊口,也是很少回老家。可是,我在小的时候,经常去老家住上几日,看望祖父、祖母。所以老家的一草一木,被记得清清楚楚。
  上海的沪太路是一条近代建筑的,由市中心闸北区,直接通往江苏省的公路。外环路是一条近年来,继“内环线”后,建造的又一条环城公路。沪太路与外环路两条道路的交叉口附近,有一个不起眼的古老小镇,这个小镇就是刘行镇。刘行镇是一个自然集镇,是在古代自然形成的,现代曾经是著名的战场。
  二十世纪的前二十年,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1911年10月的革命浪潮中被推翻。同年11月,同盟会革命党陈其美等人,组织发动了上海光复起义,上海军民浴血奋战,尤其是革命党敢死队与大清帝国兵,拼死战斗,以攻下江南制造局为标志,上海光复起义胜利。
  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建立。从此,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刘行镇的男人,终于剪掉了满人强加的辫子。刘行镇的女人,也终于摆脱了,自宋朝以来强加裹小脚的摧残。但是,社会的动荡仍在继续,百姓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刘行这个古老的小镇,逐渐兴旺了起来。直到“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及以后的战争,小镇几度受到重创,又几度重建。
  如今,曾经的繁华,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居民点而已。只有“刘行老街”的路牌,和古时遗留下的几十块,残缺不全的石板路路面。它们似乎在告诉今人,这里原本是古镇。
  我的祖父、祖母,还有一家远房亲戚,居住在这个古老小镇的北街。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前后,我的父亲和他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分别在这个小镇上出生。因此,刘行镇是我的老家。
  我家没有家谱,也没有族谱。我所知道祖先居住的老家,只能追述到清末民初,也就是刘行镇的老家。父亲知道祖先居住的老家,可以追述到清朝及清朝以前。所以,刘行镇的家并不是父亲讲述给我听的老家。
  据我的父亲说,我们祖先居住的老家,是在上海县城以北三、四里地,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附近,一个石姓人家居多的村庄里。也就是说,父亲所说我们的老家,是在黄浦江畔。
  大清帝国道光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845—1848年间,我们老家所在的整个村庄,连同周边包括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土地,统统被清朝政府租借给了英国人,成了英国租借地,简称英租界。从此,居住在一个石姓人家居多村庄里的所有人家,流离失所,无一幸免。(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4/12/31 21:14:05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4年12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敬请关注: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