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我的老家“刘行镇”(四)

我的老家“刘行镇”(四)
——儿时的记忆
  作者:石拓 发表:2014/12/23 16:17:46 等级:4 状态: 阅读:1565
  编辑按:上海是有着鲜明文化特征的城市,战争没能削弱。
  
  无论是1845年的英租界,还是三年后1848年扩展后的英租界,以及包括后来的法租界、公共租界等地,原先全部都是上海城外肥沃的土地。后来,分片划分成了多个国家的租借地,外国人在租借地,执行的是他们所在国的制度,清朝政府一律不得干涉。例如: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反清斗士章炳麟(1869—1936年,号太炎,鲁迅先生的老师)和邹容(1885—1905年,字蔚丹,1912年被孙中山追赠“大将军”)在公共租界内被捕,清慈禧太后除了要求“引渡”外,别无它法。结果英国人不同意“引渡”,慈禧太后也无可奈何。章太炎和邹容被监禁在外国人,设在公共租界内的“提篮桥”监狱内。1905年邹容病死在狱中。次年,章太炎先生被释放出狱,出狱后去了日本,继续从事反清活动。
  因此,租界地类似殖民地。不同的国家在各自的租界里,可以建造自己国家风格的建筑,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等,譬如:英租界内的英国人,在1850年创办“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北华捷报”是著名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NorthChinaDailyNews)的前身。又如:著名的中文报纸“申报”,也是英国人创办。1872年4月“申报”在上海创刊。1912年转让到中国人史量才先生的手上,由史量才先生接办。“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之一。
  从此以后,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发展起来了。这座东方大都市在发展中,海纳百川,汇合了东西方各地不同的文化。东西方各地不同的文化,在上海滩汇合。在汇合的过程中,有冲突、也有交流、直到认同、融合。最终产生出了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即所谓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影响至今。
  从此以后,上海在以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不间断地涌入了许多人。在这些人中,有失去土地的农民、破落的地主、破产的手工业者、身无分文的无产者、地痞流氓以及外国冒险家等。上海成了“三教九流”的汇合地、现代工商业的集中地,同时也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源地。上海本地人和来自异地的新上海人,还有不同肤色的外国人,他们与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经受着接踵而来的苦难。他们在苦难中求生存,在苦难中求发展。
  从此以后的近百年里,上海也成为了一座奇特的城市。这座城市,既是“淘金”者的天堂,也是“淘金”者的坟墓。在这座城市里,有的中国人住在“洋房”里寻欢作乐,有的中国人饿死、冻死在马路边。旧上海的许多故事就此开始。譬如:“上海白癞痢”、“山东马永贞”、“霍元甲与精武门”等等。
  如果说,上海是一座移民的城市。那么,这座移民城市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1845年。这年,黄浦江畔的“外滩”地区划为英租界。
  由此可知,无论是古代还是在近代,上海人所经历的苦难难以想象。上海人是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上海人产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性格。这种独特的性格是上海人的特征之一。
  我以为,人类的性格不是人类固有的属性,而是与其生存的环境有关。人的性格是在所处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中逐渐形成。也就是说,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中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上海人的“精明能干”和“逆来忍受”的性格,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人类在性格上的忍受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越了其所能忍受的“度”,他将以地震之动、火山之力进行反抗。上海人也不例外。尽管古代的“嘉定三屠”;近代“鸦片战争”中的吴淞保卫战;现代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上海人从来就是首当其冲,从来没有屈服过。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守望散文小组 发布于 2014/12/31 21:14:20  
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4年12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敬请关注: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