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黄道婆与她的贡献(十)

黄道婆与她的贡献(十)
  作者:石拓 发表:2015/9/15 15:36:10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752
  编辑按:如今的棉纺织行业的进步真是日新月异,也说明明,前人发明重要,后人发展更重要。
  
  (十)
  上海地区历史悠久,现代考古证实,至少从新石器时代的“良褚文化”起,勤劳的上海先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默默无闻的辛勤劳作。
  自从元朝上半叶起,由于黄道婆等人的贡献,百姓们的不懈努力,上海地区乃至整个江南,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了全国的棉花种植中心和棉纺织手工业中心,成为了全国最繁华、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大约自元朝中后期起,江南的农村,从棉花的种植到棉布的产出,渐渐地出现了一个新兴产业,即棉纺织业。这个新兴产业具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中,又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行业,例如:有棉花种植户,即棉农;有棉纺织手工业的工厂,俗称“作坊”。它们包括:轧花厂、弹花制棉厂、纺纱厂、织布厂、纺织机械(手工)制造厂、修理厂等等。与此同时,出现了专业的纺织工人,即所谓的“纺织娘”,简称“织娘”;各个行业里还有各类中间商和经销商。因此,当时整个产业链中,各行各业的分工自然是十分明确。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脱离农业生产的手工业者。手工业者各自依靠,各自的本事来“养家糊口”。由此可见,当时的工商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几乎在棉纺织业产生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印染棉布或棉纱的行业,即“染整业”。染整业里,印染作坊应运而生。其中享誉世界的“蓝印花布”,就是将织好的自然色白布,经过特殊印染而获得的。如果将自然色的棉纱经过染色,随后用不同颜色的棉纱,按设计的要求顺序排列。根据排列顺序的不同,可以织出不同图案的棉布。此类棉布,就是黄道婆独创的一类棉布品种,她叫“格子布”。
  现在,完全可以想象当时社会的繁荣、富裕的景象。
  每年的金秋季节,上海地区乃至整个江南的田野里,在蔚蓝色的天空下,一片连着一片的棉田,到处都是等待采摘的棉花。朵朵棉花雪白雪白,一眼望不到边。
  村姑们忙碌采摘棉花,享受丰收的喜悦。收获了的棉花,经过黄道婆发明的“轧花机”脱籽加工,获得了“脱籽”棉花。脱籽棉花,再经过黄道婆发明的“手工弹棉机”加工,获得了棉絮及棉絮制品。如棉被、棉褥和棉条等。除了棉被、棉褥是最终的棉制品外,棉条是“纺”棉纱的原料。
  棉条经过黄道婆改进和发明的棉纺机,纺纱成锭,即“纱锭”,纱锭是织布的原料。纱锭再经过黄道婆改进了的织布机织布,织成了一匹又一匹的棉布。
  白色是棉花的本色,本白色的棉布美丽极了,她犹如黄道婆洁白无瑕的人格。生产工艺复杂的“格子布”,充满了黄道婆先生织布的技艺和智慧。而“格子布”中的美丽图案,则体现出了黄道婆对美、对生活完美的追求。
  现在,有理由认为,继元后的明朝社会,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细化到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结构,甚至出现了现代资本社会的萌芽。事实上,在明代时广大的地区,特别是江南的上海等地,在这些地区中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经济。整个国家的富庶程度可想而知,真是所谓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自给自足。
  不过,明朝的皇帝,几乎个个是“白痴”。早期的皇帝杀人成性;中期的皇帝荒唐无比;后期的皇帝“神经不正常”,既然皇帝已是如此,下属的官员也好不到那里去,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继明后的清代,更无建树。满清统治者,除了“吃”前人留下的“老本”以外。闭关自守,挥霍享乐是这一朝代统治者的特点。满清统治者几乎与世隔绝。如果说满清统治者把男人的前额剃光,后脑勺留辫子是一种“发展”的话。那么,在农、工(手工业)、商及其科学技术等,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例如:清康熙皇帝从西方引进的“欧几里德几何学”,还请了西洋老师来教授自己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智力游戏”。事实上,包括康熙帝在内的以后近二百年里,除了“洋学堂”和少数的中办西式学校,“欧几里德几何学”从来没有在社会上推广学习过。
  当时的西方社会,由于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等诸多因素。西方社会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黑暗”,已经朝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了。西方现代工业所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清朝政府倒是进口了不少。可惜的是,几乎全部成了皇室和贵族们的玩物,或者成为了摆设。平民百姓更本无法接触到。因此,社会发展的步伐还是停滞不前,现在看来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从元朝前期起,即七百余年前,我国汉族人的衣着保暖、床上用品等,已经进入了以棉纺织品为主的生活时代。而生产这些纺织品的纺织机械,虽然以人力、畜力或者自然力为动力。但是,在手工业时代,这类机械的发展已经到了顶峰,具备了现代机械的雏形。它们是现代同类机器的始祖之一。实际上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就是在一定规模的手工业基础上发生的。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到了元以后的明、清两代,我国的手工业同样具有一定的规模。可惜的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而是一年又复一年的守旧。这些事实的造成,当然有其复杂的原因。但是,可以肯定,明、清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19世纪末(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康(康有为)、梁(梁启超)等人坚决要废除“八股取士”,提倡翻译西方书籍,大兴学校从而普及教育。
  明、清两朝将近六百年的时间内,无论是棉纺织业,还是其它手工业、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内的贡献,始终没有超越前朝,似乎还是停留在元代黄道婆时期的水平,再也没有出现过崭新的对社会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在西方的“洋布”大量涌入之前,大约有500余年的时间内,我国境内的百姓,至少是汉族地区的百姓,始终采用黄道婆的栽培技术,来种植棉花;用黄道婆发明和改进了的棉纺织机械,生产棉絮、棉布等棉纺织品。
  尽管棉及棉纺织品,早已普遍用现代的机器加工生产。可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以后的二十余年中,我国的棉花、棉布等棉纺织品,全都属于配给供应的物品。每人凭票证定量供应。此类票证分成为,棉花票、棉布票、工业券等多种。这些都是重要的票证,这些票证是生活在城镇中的居民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见,棉和棉纺织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5/12/4 11:49:22  
[推荐]该作品已收录守望文学网2015年9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祝贺! 敬请关注: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68&id=1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