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黄道婆与她的贡献(十一)

黄道婆与她的贡献(十一)
  作者:石拓 发表:2015/9/27 16:24:38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086
  编辑按:人类对社会的贡献总会不经意间留下印记。
  
  (十一)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生活在这个流域内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华文明,又称华夏文明。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一样,先后创立了文字、数学、天文和历法等,人类早期的科学与文化。譬如:我国的甲骨文字,就是人类早期的,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仅存的几种象形文字之一。
  由于人类发明了文字,于是就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我国至少在商代,大约公元前1700年已经产生了文字。由于这种文字刻在动物的骨片上,故称之谓“甲骨文”。
  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考古发现的证据表明,商代人已经使用甲骨文字了,用甲骨文字记载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到了西周,大约公元前1100年起,逐渐出现了用编年的形式记载历史,这就是所谓的“编年史”。
  自从西汉朝(公元前206年至25年)出现了,史学家司马迁“纪传体”形式的史书《史记》。于是,后人把“纪传体”为代表的“文体形式”的史书,称作为“正史”。正史有二十四部,所以又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分别记录了从西周至明朝,共计约近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既然把“纪传本”体记载的历史称为“正史”,那么,用其它形式的书写文体,所记载的历史就只能称为“野史”了。清朝末年的梁启超先生,根据我国现存史书的内容和书写形式,把史学分成了十种,二十二类(见《新史学》·清·梁启超·著)。
  然而,无论是编年史、正史、野史还是梁启超先生所罗列的十种,二十二类史书。就其内容来说,主要的还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等“大事”。当然还包括了皇帝、相爷、将军们的私生活。
  遗憾的是,当时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发明与创造等方面的活动;百姓生活及其社会活动等内容的记载,则少之又少。甚至在浩瀚如海的野史中,也很难找得到。由此可见,历史学家或者文人墨客都有一定的偏向性。
  虽然如此,好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全都离不开科学与技术。古代的科学与技术,就其科学的部分,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其技术的部分,大多数是通过师傅们的口传身教,由他们的徒子徒孙们,继承和发展了下来,所以才能传世至今日。
  今天,古代先人们留下的制作工艺和实物,已经成了民族的瑰宝。譬如:黄道婆的棉纺织手工业机械,至今还在纺纱织布;古代无名氏发明的“踏水车”,“踏水车”是沪语,指的是一种人力抽水机。“踏水车”是一种用“脚踏”的方式,通过机械把处于低处的水抽往高处的机器,这种机器主要用于农村水稻田的灌溉。
  如今,古代人所发明的“踏水车”,成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农村旅游的景点。游人出钱买票,就可以体验“踏水车”抽水的乐趣,体验一下古代人发明的机器,也是一种享受。还有一种叫“独轮车”的人力手推(拉)车,真是造福了子孙千千万万。现代的建筑工地,尽管现代化的机械林立,但是总能见到“独轮车”的影子。现代的“独轮车”与古代不同的地方,仅仅只是材质上的区别,由古代的“木制”,改成了现代的“铁制”。
  当然,除了古代人写的历史书籍以外,也有撰写科技著作的人。现存的古代科技类著作中,比较有影响的书,诸如:魏晋时数学家刘徽的注《九章算术》、北宋朝沈括先生的《梦溪笔谈》、明朝李时珍先生的《本草纲目》、徐霞客先生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先生的《天工开物》等书籍。然而,唯独黄道婆先生没有著作。
  尽管黄道婆没有专门的著作,也没有“正史”的记载。但这并不影响黄道婆的科技成就和伟大的贡献,因为她的成就与贡献,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元朝陶宗仪先生,在他的著作《辍耕录》中留下了记录,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有关黄道婆的最早文字记载。(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