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我受邀去过的城市(三)

我受邀去过的城市(三)
  作者:石拓 发表:2016/11/3 19:07:23 等级:4 状态: 正常发表 阅读:1287
  编辑按:跟随作者的笔迹,领略历史悠久的城市——泰安。
  
  三、泰安
  泰山脚下的泰安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泰安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泰安市因泰山而得名。
  泰山在自然地理上,是大自然中的一座大山,地处我国山东省境内泰山山脉的西端。而在人文历史上,泰山则被称为“五岳”之首,有五岳独尊之说,似乎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历朝历代自认为功大无比的帝皇,几乎都去泰山封禅。其实,封禅是一种隆重的礼仪,而去泰山封禅的皇帝,要数秦始皇是首位的了。
  我是1989年11月去泰安的,是去参加中国兵工学会非金属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那年。我虽然已经三十出头,也许是我的童心依旧,也许是泰山太有名了,也许太要了解,泰山几千来的人文历史,尽管我学的是理科,可我对人文历史还是念念不忘。会议期间,有一天趁我没有报告的任务,我“旷工”独自去登泰山。
  我登泰山的行程是,以进入泰山脚下岱庙的山门为起点,经红门、中天门、南天门后,直登泰山之顶玉皇顶。记得回程时,是乘下山的缆车到山腰处的汽车站,换乘下山的中巴车回到泰安市内。
  岱庙据说是皇帝在登泰山前,举行登山大典的地方。生长了千百年的古柏,保存了千百年的字画、千百年前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见证了它的过去。红门、中天门、南天门,似乎是皇帝“走进天国”路上的一扇又一扇大门。其实,皇帝自己也不相信真有天国的存在,皇帝相信的是长生不老。因为只有长生不老,才能永远“吸允”百姓们的血,才能永远过着专制腐朽的生活。
  登泰山路的两则峭壁上,刻有大量的古代文人、官僚,乃至帝王留下的文字,即泰山石刻。在泰山石刻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登封泰山后,据说是亲笔书写,然后刻在山峰峭壁上,名为《纪泰山铭》的唐摩崖石刻。
  众多的泰山石刻中,上至独裁专制的帝王,下至封疆大员的官僚,以及儒、释、道的各路文人,统统留有歌颂的文字。可是,我在众多的歌颂文字中,看到了独裁专制的残酷,譬如:石刻“五岳独尊”。虽然人们对“五岳独尊”有不同的解释,而我的理解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我“旷工”擅自登泰山之事,虽然回到住所,就“东窗事发”,但没有招来同行们的指责。我想,大概他们是为了不影响,我的论文报告和答疑时的情绪,也许因为比我大十几、二十几岁的缘故(十年“文革”,使得科研人员出现了断层)。所以,自我感觉很是幸运。
  会议结束前,我有幸与同会的科学家们,一起去了一趟山东曲阜。
  曲阜是我国古代先哲孔子的家乡,也是鲁国的国都。曲阜几乎是孔家的天下,到曲阜旅游,在某种意义上是参观孔家的全部,从参观孔府,到参观孔庙,再到参观孔坟。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儒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后来,经过他的学生及其追随者的发展,尤其是到了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大儒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独裁专制建议。后来,这个独裁专制的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于是,儒家学说演变成了,我国独裁专制的正统思想。而孔子在他死了几百年后,则“时来运转”。自从西汉平帝追封孔子为公爵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加封,到清朝顺治年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和大成至圣先师为止。孔子的地位在不断的上升。
  曲阜的孔家,在我看来是一个,独裁专制国度里的国中之国。孔家既是专制皇家的缩小版,也是专制人家的扩大版。这种等级深严的独裁专制,其实是种极其残酷的制度,这种制度竟然可以存在二千多年。我想,生活在现在的人,包括我在内,所不能理解的。
  虽然,我国的独裁专制,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但是,作为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还有市场,并且这个市场,似乎有着扩大的趋势。在现代的中国社会,儒家思想是否有积极的一面,是否要发扬光大,还是属于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当时,在泰安或曲阜的交通工具中,有不少的马车和驴车。不过,这两个城市对于马车和驴车的应用,有很大的区别,泰安侧重于运输货物,曲阜主要是旅游者的代步工具。作为运输工具的马车和驴车,在过去的北方,据说包括北京在内,非常普遍。我是江南人,江南没有马车或驴车,第一次看到,感到十分地惊奇。
  拉车的马或驴,在它们的屁股下面,始终挂着一个口袋。这只口袋的作用相当于,马或驴的“马桶”。因此街道的卫生,还是有保障的。
  山东泰安与省城济南,虽然同处我国的北方,相距也就80公里左右。但是两地之间,由于泰山的阻隔,气候有些不同。泰安的气候接近南方,而济南则是地道的北方气候。(待续)
  
分享:
责任编辑:行之书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