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源流疏(草)
![]() 《史记》无地域志。《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索引:“……《地理志》云:会稽毗陵县,季札所居。《太康地理志》曰:‘故延陵邑,季札所居,栗头有季札祠’……《公羊传》曰:‘季子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何休曰:‘不入吴朝廷也’。此云‘封于延陵’”。 《汉书·志八上·地理》: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东入海,扬州川。莽曰毗坛。 《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 《三国志》无地理州郡志。 《晋书·志第五·地理下》:毗陵郡,吴分会稽无锡已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太康二年,省校尉为毗陵郡。统县七,户一万二千。丹徒,故硃方。曲阿,故云阳。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有磨山、春申君祠。 《宋书·志第二十五·州郡一》: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晋武帝太康二年,省校尉,立以为毗陵郡,治丹徒,后复还毗陵。东海王越世子名毗,而东海国故食毗陵。永嘉五年,帝改为晋陵。始自毗陵徙治丹徒。太兴初,郡及丹徒县悉治京口,郗鉴复徙还丹徒。安帝义熙九年,复还晋陵。本属扬州,文帝元嘉八年,度属南徐。领县六,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二,口八万一百一十三。去州水一百七十五,陆同;去京都水四百,陆同。 《南齐书·志第六·州郡上》:晋陵郡: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 《梁书》、《陈书》均无地理州郡志。 《魏书·志第六·地形二中》:兰陵郡,晋置,后罢。武定五年复,治永城。领县四,户十千四百二十四,口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昌虑,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挑山、孤山。承,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抱犊山、承城、坊山。合乡,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三孤山。兰陵,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北齐书》、《周书》皆无地理州郡志。 《隋书·志第二十六·地理下》:毗陵郡,平陈,置常州。统县四,户一万七千五百九十九。晋陵,旧置晋陵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郡。有横山。江阴,梁置,及置江阴郡。平陈,废郡,及利城梁丰县入焉。有毗陵山。无锡,有九龙山。义兴,旧曰阳羡,置义兴郡。平陈,郡废,改县名焉。又废义乡、国山、临津三县入焉。有计山、洞庭山。 《南史》、《北史》俱无地理州郡志。 《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三》:常州上,隋毗陵郡。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置常州,领晋陵、义兴、无锡、武进四县。六年,复陷辅公祏。七年,公祏平,复置常州,于义兴置南兴州。八年,州废,义兴来属,省武进入晋陵。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乾元元年,复为常州。旧领县四,户二万一千一百八十二,口十一万一千六百六。天宝领县五,户十万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六十九万六百七十三。在京师东南二千八百四十三里,至东京一千九百八十三里。晋陵、汉毗陵县,属会稽郡,吴延陵邑也。晋改为晋陵郡。隋省郡,于常熟县置常州。武德中,移于今治。武进晋分曲阿县置武进,梁改为兰陵,隋废。垂拱二年,又分晋陵置,治于州内。江阴梁分兰陵县置。武德三年,于县置暨州,领江阴、暨阳、利城三县。九年,省暨阳、利城入江阴,属常州。义兴汉阳羡县,属会稽郡。晋立义兴郡及县。武德七年,置南兴州,领义兴、阳羡、临津三县。八年,废南兴州及阳羡、临津二县,义兴复隶常州。无锡,汉县,属会稽郡,隋属常州。 《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常州晋陵郡,望。本昆陵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绢布、纻、红紫绵巾、紧纱、兔褐、皁布、大小香秔、龙凤席、紫笋茶、署预。户十万二千六百三十三,口六十九万六百七十三。县五:晋陵,望。武进,望。武德三年以故兰陵县地置,贞观八年省入晋陵,垂拱二年复置。西四十里有孟渎,引江水南注通漕,溉田四千顷,元和八年,刺史孟简因故渠开。江阴,望。武德三年以县置暨州,并析置暨阳、利城二县。九年州废,省暨阳、利城,以江阴来属。义兴,紧。武德七年以县置南兴州,并析置临津、阳羡二县。八年州废,省阳羡、临津,以义兴来属。有张公山。无锡。望。南五里有泰伯渎,东连蠡湖,亦元和八年孟简所开。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俱无地理州郡志。 《宋史·志第四十一·地理四》:常州,望。毗陵郡,军事。崇宁户一十六万五千一百一十六,口二十四万六千九百九。贡白纻、纱、席。县四:晋陵,望。武进,望。宜兴,望。唐义兴县。太平兴国初改。无锡,望。 《辽史》、《金史》皆有地理志,然均不辖。 《元史·志第十四·地理五》:常州路,上。唐初为常州,又改晋陵郡,又复为常州,宋因之。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户二十万九千七百三十二,口一百二万一十一。领司一、县二、州二。录事司。县二,晋陵,中。倚郭。武进。中。倚郭。州二,宜兴州,中。唐义兴县。宋改义为宜。元至元十五年,升宜兴府。二十年,仍为县。二十一年,复升为府,仍置宜兴县以隶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