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的女皇——慈禧
![]()
如果说,西汉朝的吕雉与唐朝的武曌,是皇帝册封的母仪天下的皇后,那么,清朝的叶赫那拉·杏贞(慈禧),只是皇帝册封的一个贵妃(懿贵妃)而已。然而,这不要紧,因为,后来身为皇太后的慈禧太后,她在权力上,在政治上,绝不亚于前者。更为重要的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对于中国的近代,乃至现代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末代王朝清朝(公元1616——1911年),在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入主中原。清朝是一个满族人统治的朝代。虽然满文化与汉文化有着一定的距离。但是在帝国的政体上,基本采用汉制。所以,西汉初年形成的皇帝专制,皇族、外戚、官僚三位一体的中央集权政体,到了二千年后的清朝末期,还在继续。 公元1857年,大清帝国咸丰皇帝册封原本是懿妃的叶赫那拉·杏贞为贵妃,即:懿贵妃。公元1861年(咸丰11年),30岁的咸丰皇帝病逝。于是,年仅26岁的懿贵妃,便成为了寡妇。同年,太子(懿贵妃所生)载淳继位,即同治皇帝,生母便成为皇太后。因为咸丰有皇后(无子女)且健在,按传统,称咸丰皇后为东(宫)太后,称同治皇帝的生母为西(宫)太后。 咸丰病逝不久,同年,西太后联络东太后、关键性的皇族成员,发动了“辛酉政变”,消灭了“顾命八大臣”及其集团。从此,东、西二宫太后垂帘听政。 次年,1862年(同治元年),同治皇帝晋生母皇太后徽号慈禧,史称慈禧太后;晋皇太后徽号慈安,史称慈安太后。公元1881年,光绪七年,咸丰皇后(慈安太后)去世。 从此,大清帝国虽有皇帝,即光绪皇帝,但权归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一人大权独揽,临朝称制,做了事实上的女皇,直到病逝为止。 与前辈的吕后和武则天相比,慈禧在内政外交的治理上,似乎更为辛苦。 这是因为,公元17世纪初,欧洲的“文艺复兴”基本结束。欧洲社会经过了革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逐渐进入到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国家的政体,也已发展到了,或者现代共和制,或者现代议会制,或者君主立宪制。人类的主体社会,已经由农耕手工业社会,发展到农业化工业化的社会。 可是,大清帝国仍然停留在了农耕手工业的水平上。这与世界主流社会相比,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西汉初期,朝廷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的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用“和亲”政策。后来吕后仿制。虽然外交顺利,边疆也太平,但是有损于大汉朝的面子。 唐朝初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与吐蕃王国(现西藏)和亲。太宗以后,唐与吐蕃战争不断,互有胜负。武周皇朝时,女皇武则天命令武威道总管将军王孝杰,以及将军阿史那忠节(突厥人),讨伐吐蕃。公元692年(长寿元年),击败吐蕃,收复失地(安西四镇),尔后坚守。从此以后,武周一朝外交太平。 其实,在冷兵器的时代,无论是汉朝,还是武周朝,相对于周边的国家而言,还算是个强国。所以,外交比较容易。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清朝入主中原。此时,西方人已进入到了热兵器的工业时代,而中国仍然处在冷兵器的时代。到了慈禧垂帘听政时,更是成为了一个弱国了。既然是弱国,内政与外交,因此而比较麻烦。 如果说,吕后、武则天的临朝称制,同时代男人中的精英们,有点不服气。那么,慈禧的垂帘听政,令同时代的精英,不得不佩服。因为,当时的精英们,除了知道“天圆地方”,以及天朝“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之外,实在找不出什么有比太后更多的知识了。 由于太后与她的精英们愚昧或者抱有侥幸心理,相信了义和团(民间组织)中有的人具备“刀枪不入,枪炮不伤”的功能,利用义和团抗击世界列强,因此而导致了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皇城)。战争中,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逃出北京,光绪妃子(珍妃)被同胞投井身亡。 次年(辛丑年)签订《辛丑条约》,以大清帝国失败告结束。战争赔款的金额高达4.5亿两银子(不计利息在内),这就是史称的“庚子赔款”。 有人以为,慈禧相信“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是因为慈禧的愚昧。其实不然,因为今朝,也是有人相信,相信人的特异功能存在。而且相信的人,有的还是社会精英,表演特异功能的人,不但是精英,更是人才。难道当今的人也愚昧?百余年来未曾有过进步?值得深思。 慈禧太后支持“洋务运动”为的是大清皇朝的巩固与强大。但是,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洋务运动也就随之失败了。洋务以后,虽然继续派人留洋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政治。但是,中国最终也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科学体系。反倒是随着西方科学体系的完备,似乎只有勤奋学习,辛勤劳作的份了。 1898年(戊戌年)的“戊戌变法”,是大清帝国的精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政治变革。这场变革表面上似乎是以国家的强盛为最终目标。这是因为康、梁等人认为,只有通过变法国家才会强盛。可是“戊戌变法”只有短短的103天,而且以失败而告终。 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因此变法中的有争议的内容显露了出来,其中最为致命的是据说要仿效英日的政体,在清朝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因为“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是以废除原来的中国政体为基础,即皇帝专制,皇族、外戚、官僚三位一体的中央集权的政体。所以,必然会遭到包括慈禧太后在内,以及大部分皇族、外戚、官僚的反对。因此“戊戌变法”的失败,似乎是注定了的。 也许慈禧太后生怕因为君主立宪,而失去帝王的权力。也许总是想着大清的政权应该掌握在满人的手中。然而,慈禧太后适得其反,因为太后的反对,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导致了更加激烈的革命。革命的结果,不但失去了帝国,而且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政治走向。慈禧去世后的第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中国人终于走进了共和。 慈禧太后一生的政治,几乎集成了二千多年来,古中国帝王的统治手段与经验,极力维护皇帝专制,皇族,外戚,官僚三位一体的中央集权政体。但是,时代毕竟变了,一个以人为主权的政体,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早已被复兴,而且在不断地发展。 慈禧太后等人,及其政体,已经不适时代了,古中国的政体即将终结。 公元1908年11月(光绪34年),慈禧太后在万寿无疆中去世,享年74岁。从此结束了她自公元1881年(光绪7年)慈安去世后,独霸朝政27年的政治生涯。慈禧太后27年的政治生涯,是事实上的女皇,最后的中国女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