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村镇外牛奶棚
![]()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把野牛家族中的一员——原牛,驯化成为了后来的家养黄牛,奶牛是家养黄牛中的一种。野生的原牛,大约在公元17世纪上半叶灭绝了。
奶牛是一种经过人工改良的家养黄牛,人们通常把它们饲养在“牛奶棚”内。因为奶牛的产奶量极大,所以称之为奶牛。又因为牛奶及其牛奶的制品,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所以牛奶是人们经常性的辅食之一。因此,牛奶棚饲养奶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牛奶。 顾村镇外的不远处,沪太路的东侧,蕴藻浜(河名)的北岸,有一个规模硕大的牛奶棚。“牛奶棚”是申城人对饲养奶牛、生产鲜奶的牧场的俗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的社会。至于在我国的农耕文明以前,是否出现过“游牧”文明?虽然商朝初年的人经常迁徙,但不能肯定就是“游牧”文明。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自从盘庚迁殷(约公元前1300年左右)之后,中国的主体社会已经进入到了定居生活的农耕文明了。 然而,在我国,虽然至少三千多年前已经有了家牛,至少在二千多年前有了牛耕技术。但是,家牛主要用于,先是肉类食物或是运输工具的动力(畜力),后是用于农业生产,作为耕地的动力(畜力),并且直到当代。在当代,由于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家养耕牛逐渐退出了农业领域。 尽管国人有着漫长的养牛历史,但除了某些少数民族,都不曾出现过把饮用牛奶或食用牛奶制品,作为生活中的经常性的食品。更没有培育出专门用于产奶的奶牛。 人类饮用牛奶,以及食用牛奶制品,作为生活中的经常性的食品,是起源于大约公元前六千年前的地中海沿岸,以后延伸到西欧等地。因此,西方人有着悠久的培育、饲养奶牛的历史。 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沿海的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自由通商的口岸,简称“五口通商”。于是,上海的有些洋行,经营诸如奶粉之类的进口牛奶制品。由于牛奶的特殊营养,很快成了国人口中的经常性食品。因为鲜奶是奶制品的原料,可以消毒后直接饮用。从此以后,有些国人开辟了牧场,以饲养奶牛,出售鲜奶为生。 申城地区,由于气候宜人,牧草丰富,适宜饲养奶牛。所以“牛奶棚”应运而生。顾村镇外的牛奶棚,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因此,在我国,申城有着悠久饲养奶牛的历史,有着数量众多的“牛奶棚”,也有大型生产奶制品的现代化工厂。 申城人俗称的牛奶棚,虽然正名为牧场,可是牧场内并没有放牧的草场。这是因为申城的牧场,除了饲养的奶牛外,并不种植牧草。所以上海的牧场,占地面积并不大。所谓的牧场只是饲养奶牛,产出牛奶的生产场地。至于奶牛吃的牧草,则是从外面购买的。 奶牛关在棚子里,吃喝也是都在棚子里,有专人饲养。平时,只要天气晴好,奶牛们在棚外不大的场地上散步、晒太阳。出奶有专门的挤奶车间,奶牛经过消毒后,由挤奶的工人给予挤奶。挤出的牛奶,就是牛奶棚的产品。所以,牧场的占地面积,依据奶牛的数量而定,通常不会很大。 过去,奶牛的青饲料主要是青草和玉米的秸秆。所以,顾村镇周边的农民,每年种植玉米。玉米收割后,把秸秆捆扎,然后用车运输到牛奶棚出卖。农业与牧业形成了产业链。 玉米是古代国人从外国引进的粮食作物,因此申城的刘行、顾村等地的人,把玉米叫做“番麦”。其实,番麦这个名词倒是蛮有意思的。番麦中的“番”字,在名词中通常指的是外国,而这个“麦”字,或许,就是指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地区。因为,据说玉米是古代从阿拉伯的麦加传入我国的。 在除草剂没有引进以前,申城的郊外有着非常丰富的野草资源。在诸多的野草中,大多是牛羊吃的牧草。牧草长在田埂边,沟渠旁,是牛羊等食草动物,取之不尽的食物。申城农村的大多数人家,除了饲养山羊或绵羊,也有养兔子的。 我国南方耕地用的水牛,是奶牛的近亲。水牛所吃的食物,就是生长在野外的牧草。牛奶棚里的奶牛,也吃这些牧草。因此,“牛奶棚”除了收购玉米秸秆外,也收购青青的牧草。于是,牛奶棚附近的农民,多了一条赚取辛苦钱的小道。而奶牛则能吃上营养丰富的新鲜的小草。 每到小学堂放学后,或者假期里,居住在顾村镇内外的孩子,在放牧自家小山羊或小绵羊的同时,收割牧草。他们把收割了的牧草,放在背篓中。每当夕阳下落地平线后,他们身背背篓,手里牵着自家的羊回家。背篓中的牧草,除了给自家的兔子吃外,剩余的累积起来。累积到一定量后,背到牛奶棚去出售。尽管收割来的青草,草量不大,收入也微薄,但也能贴补家用。农村学生的勤劳,常常是城里学生的榜样。 顾村镇外的牛奶棚我是去过的,是因为相帮邻居小朋友去卖牧草。说是相帮,实为好玩。记得牛奶棚里收购青草的地方,有好几个磅秤,有大磅秤,也有小磅秤。大磅秤可以把牧草和“板车”一起称,然后卸货后再称板车,除去板车的份量,就是牧草的净重。小磅秤用来称背篓中的牧草,牧草净重的计算,与大磅秤相同。 收购牧草的师傅总是笑眯眯,在我们卖牧草的同时,也要“捉弄”我们,边笑边捉弄。那是种喜欢般的捉弄,大人总是喜欢小孩子的,逗着玩也是常事。 随着岁月的流逝,顾村镇的内外,以及整个地区,已经是城市的一隅,田园已成为了历史。不过,那个牛奶棚仍在,仍然在顾村镇外沪太路的东侧蕴藻浜的北岸。 可是,顾村镇外肥沃的田地确实消失了,永远地成为了过去。或许,牛奶棚内仍然保持着田园的春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