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之旅——圆明园
![]()
公元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于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使得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获得了,自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以及古阿拉伯人流传下来的文明。因此而爆发了一场人类思想、文化、科技以及社会各领域的深刻的革命,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结果,使得欧洲各国发生了革命性的政体变化,从此欧洲人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告别了落后的封建社会,迈向了现代的工业社会。
19世纪中叶,欧洲社会普遍进入到了以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社会,而中国仍然停留在千年不变的小农经济的农业社会。 1840年,中(清朝)英(国)之间因为贸易而发生战争,即史称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或中英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清朝被英国战败,以契约(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方式结束。清朝政府因此付出了割地(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通商的代价,从此打破了大清皇朝不可战胜的神话。 1856年,因为英、美、法三国要求清朝政府修改已经与各国签订的条约,以及法国传教士被杀(马神甫事件或西林教案)等问题,清朝与英国和法国之间发生了战争,这就是史称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先从广州开战(由亚罗号事件引起)。广州沦陷后,英法联军北上直指皇城。 1860年,咸丰皇帝感到大事不妙,拔腿就跑,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次年病逝于避暑山庄。后来(同年),皇城被英法联军攻陷,洗劫并大火焚烧圆明园。 圆明园地处皇城西面,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以后各朝陆续扩建和改建。圆明园的功能既是皇家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皇帝除紫禁城外的朝堂之一。广义上的圆明园它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熙春园、春熙园五个园林组成,即俗称的圆明园五园,其中以圆明园最为豪华奢侈,是皇帝专用的。 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皇朝再次以签约(中英、中法的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的方式结束战争,大清帝国除了与他国通商、赔款和割地,别无选择。其中的俄国,以调停人的身份与清政府分别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全部,以及西部地区的大片土地。皇帝专用的圆明园在这场战争中,则被大火烧成了一片废墟,留下来的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散落在原地的,那些烧毁不了的石头建筑构件或装饰。 由于战争的屡次失败,使得清朝的有识之士看到了与世界的距离,因此他们试图通过有限的改革,即所谓的变法,来达到强国之目的。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们,鼓动光绪皇帝推行实施变法。 公元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皇帝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同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戊戌政变),变法宣告失败,整个变法历时103天。因为变法的那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所以史称“戊戌变法”。 其实,“戊戌变法”的本质是国策上的有限改革,属于改良性质的,并没有涉及到政体,如果说有的话,那也仅局限于有条件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人的基本权利等。其它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割除旧制中的弊端,提出一些新的改良政策与制度,例如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校);训练新军;鼓励私人办企业等,因此属于维(护)新(政)之类的改良运动。因为维新只存在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或“维新变法”。 由于“变法”的失败,光绪皇帝被皇太后慈禧软禁,光绪的同党逃的逃,被杀的被杀,其中最为著名有谭嗣同、刘光第、林旭、康广仁、杨锐和杨深秀六人,即史称的“戊戌六君子”,他们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于是,清朝重新走回到了变法前的老路。 19世纪末,欧洲各国、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无论是工农业,还是科技文化,都已相当的发达,政治体制也相当的完善。清朝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自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开始的闭关自锁国策,因此而失效,国际通行的规则由此进入,尤其是契约规则,使得签约双方按约定行事,而不是以权独断专行。 可是,由于二千多年的皇帝独裁专制的政体,决定了以权独断专行的方法来解决一切矛盾,且已根深蒂固,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独断专行法与契约法,是完全相悖的两种方法。因此,当中国人与外国人发生矛盾时,处理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来的至关重要了,这是因为,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譬如战争。 1900年,因为义和团(一支民间武装)损害了外国人符合契约规定的在华的生命财产,以及那些信奉洋教的中国人性命不保,外国人要求清朝政府给予制止。由于慈禧太后另有企图,引起了外国人的不满,从而引发了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直接参战的外国联军由英、美、法俄、德、意、奥(匈)、日八国组成,所以称为八国联军。清朝军队由官兵和义和团组成,慈禧太后向欧美等十一个国家同时宣战。战争的结果是,皇太后慈禧携子光绪皇帝逃往西安,以清朝的失败而告终。圆明园在这次战争中再次遭殃,被八国联军以及顺手牵羊者洗劫一空。 由于圆明园是清朝几代皇帝修建的皇家园林,它是康熙皇帝在18世纪初开始圈地兴建,在被英法联军焚烧之前的一个半世纪里,各朝皇帝从不间断地扩建,增容。因此,圆明园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豪华绚丽,园内汇集了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当然,豪华绚丽的背后,充满了无数百姓的苦和泪。 圆明园在经历二次洗劫后的岁月里,不断有人来“捡漏”,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烧不掉的很难搬动运输的由几堆石头组成的宫殿遗址,以及几个考古挖掘的现场。宫殿遗址作为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考古挖掘现场不得入内,估计地下还有宝贝有待发现出土。 从那些劫后余生的石头来看,至少在清康(熙)、乾(隆)时期的皇室高层,不但接受欧洲文化,而且为我所用,他们虽然不懂,也不成研究过其中的科学原理,例如西洋楼遗址前的大水法。“大水法”被解释为人工喷泉,皇家人以为是水在做法(水神在歌舞),故称大水法,由此可见,欣赏与享受他们还是十分地精通。 皇室高层与官僚,一面享受着西方科技带来的新生活,一面则用科举八股愚弄百姓,这样的皇朝不败,才是天理不容。 由于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所以这场战争又称为庚子事变。第二年,也就是农历辛丑年,清朝政府与和庚子事变有关的十一个国家(除直接参战的八国联军外,还有间接参战的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共计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战争就此结束。“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亿5千俩关银(货币单位,类似于现在的法定单位元),因此后来把“辛丑条约”中的赔款,称为庚子赔款。 20世纪初,美国总统老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1858—1919年,19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批准退回所得“庚子赔款”中的一部分,即庚子退款,后来各国纷纷仿效。庚子退款主要用于清朝的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并且专款办学和派遣留学生。老罗斯福的举动意义非凡,现代中国的科技、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基础,与庚子退款密不可分。 在圆明园的大火期间,邻近的另一个皇家园林——清华园(原熙春园的一部份),幸免于难,逃过一劫。到了清末,朝廷用庚子退款在清华园开办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即清华学堂。民国17年(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现名清华大学。 站在圆明园的遗址上,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可以想象当年皇家奢华,然而,具有讽刺的是这种奢华来自于西洋,尔后又被西洋所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