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之旅——八达岭长城
![]()
现在的长城沿线,在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水岭。长城的北面是没有固定居住地的游牧民族,他们靠游猎为生;长城的南面则是有固定居住地的农耕民族,他们靠种植粮食为生。因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时不时的来到农耕地区掠夺粮食与人口。为了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农耕地区的人民,首先在入侵者的必经之路,建筑起了高高的城墙,用以阻止游牧人的入侵,这就是后来长城的雏形。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人名)消灭东方六国后,建立了秦朝,他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随后,秦始皇将过去各自为阵的分段城墙,连接了起来。城墙东起辽宁,西至甘肃,总长一万余华里,因此被后世称为万里长城。至于为修建长城而死去的民工,以及为此而家破人亡的家庭数不胜数。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就是讲述修长城的故事。 万里长城是一条军事防线,用来防止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入侵。因此,在它问世后的二千多年里,历朝历代都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善和改建。其中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工程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所以后人称之为明长城。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一段,也是整个明长城中保存最长最为完好的城墙之一。它位于皇城西北延庆山区的八达岭。高高坚固的城墙,建筑在蜿蜒曲折的山脊上。城墙的内侧筑有上墙的阶梯或斜坡,斜坡既可行马也能走人,可以轻松的上城墙。城墙的上面有军事设施,这些设施足以打击靠近的来犯者。外墙除了光滑的墙壁外,没有任何可以攀爬的支点。因此试图从外侧城墙翻越进入内侧,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看似固若金汤无法跨越的长城防线,历史上曾被攻破好几次,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屡次入主中原,建立皇朝。 例如:公元4世纪末,北魏鲜卑人跨越长城进入汉地,不久迁都平成(今山西大同),后来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12世纪上半叶,金女真人(清朝满人的祖先)攻破长城防线灭(北)宋;迁都汉地中都大兴(今北京);公元13世纪,蒙古人攻破长城防线长驱直入,一鼓作气灭金、灭南宋,迁都大都(今北京),建立元朝;公元17世纪,明朝守军在长城脚下与清(金女真人的后代)兵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明朝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清兵攻破长城防线,迁都北京,明朝灭亡。 由此可见,长城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历代皇帝试图采用高筑墙的方法,过上安逸享乐的日子,不仅愚昧而且劳民伤财。事实上,长城只能混过一时,无法长治久安。因此长城的被屡攻屡破,屡破屡建,最苦的还是老百姓。然而,唯有清朝筑墙的目的将另当别论。 满清入主中原后,汉民成为了“三等公民”,是满清奴役的对象,是摇钱树。满清八旗子弟可以世代享受俸禄,以及其它的一些特权。清政府除了规定婚姻上满汉不通婚外,还采用修建长城的方法,阻断满汉、蒙汉之间的民间交流。因此满清修建长城的目的,不在于军事上的防御,而是实行种族隔离。 我行走在八达岭长城的城墙上,遥望长城内外十分壮观的崇山峻岭,山中黄栌树的叶子已经开始变红,不久将会红遍长城内外,我想这里的景象一定更加壮观。 长城是伟大的壮观的,建筑长城的工匠们更伟大更壮观。可是,在这伟大壮观的背后,则隐含了民族的悲哀,这就是既不愿意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也不愿意看到外面的世界,唯我天朝独大的盲目自满。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是历朝的普遍认知。如果说东南的大海,西南的大山,西北的沙漠是与外界隔绝的天然屏障的话,那么长城则是人为阻断与外界交往而建筑的屏障。 因此,当诸子百家各家争鸣的辉煌时代成为历史后,处于屏障区域内的社会,在儒、释、道的思想意识支柱下,在皇帝独裁专制的社会制度下,愚民成为了统治者长治久安的法宝。从而直接导致了哲学、数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缓慢,整个社会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小农经济式的农耕层面,未曾向前迈进一步,哪怕一小步,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到了近代,当域外人的坚船利炮,从海上打进内陆,且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后,诸如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等事件,这才如梦初醒,方知世界如此之大,国家如此之多,域内与域外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如此的不同。从此以后,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长城修建史,就此结束。 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的设施,或者作为不同民族之间隔离墙的历史,随着皇帝独裁专制制度的覆灭,而一去不复返。但是长城作为历史的遗留,却给了后人太多的历史文化沉淀,太多的思考与遐想,以及人类发展的脉络。无论如何,长城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八达岭长城的参观游览终于结束了,旅游车引擎的深沉轰鸣声,似乎在召唤我们上车。我们怀着对祖辈们的敬意,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历史悠久的八达岭长城,但皇城的游览仍在继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