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上海老城厢掌故——城隍庙

上海老城厢掌故——城隍庙
  作者:石拓 发表:2022/9/21 18:38:14 等级:4 状态: 阅读:500
  编辑按:城隍庙沉淀着老上海的历史,还浓缩着老上海的文化,它是上海最著名的品牌。
  上海老城厢的中心区域或者叫城中,由于有座古老的庙宇,即始建于明朝永乐年的城隍庙,因此本地人习惯上叫老城隍庙(也是与后来老城厢外的新城隍庙区别)。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叫法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就是指庙宇的本身,广义上指的是包括庙宇在内的老城厢的中心区域(下文不特别指出,均指广义上的老城隍庙。
  
  上世纪的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上海老城厢中心区域内的大部分的商业、餐饮,尤其是百年老店等单位,整合一起成立一个名叫豫园商城的上市公司,其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挂牌交易。于是,老城厢历史上大规模的动拆迁改造工程就此开始。
  
  随着改造工程的结束,各类商店的开张营业,豫园商城也就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所谓的豫园商城是指:旅游、商业、餐饮、黄金珠宝玉器、小商品等,以及包括了其它综合性行业的,修缮与仿古建筑融为一体的大型商城(场)。从此以后,随着老城厢中心区域的原住民陆续迁出,豫园商城成为了餐饮、购物、娱乐、旅游的具有传统文化的商业场所。
  
  豫园商城的全部新建筑,采用现代的工艺与材料,仿制明清建筑的样式与街道,将商城内的仿制建筑与历史留存的古建筑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走进古代的感觉。因此,豫园商城每天吸引成千上万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成为了了解上海的过去;穿越上海过去的立体通道。可是,尽管豫园商城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了改造,但是上海人还是愿意叫老城隍庙,由此可见传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其实上海闲话中的“到老城隍庙去白相”早已融入了本土文化。
  
  原本私家园林的豫园内,不仅有(假)山,还有名为荷花池的人工湖。豫园内的山是由开挖人工湖的泥土堆砌而成,山上建有楼台亭阁,有从苏州等地运来的奇形怪状的太湖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大有缩小版的名川大山之感。人工湖上建有桥,即著名的九曲桥;湖的中心建有亭,即著名的湖心亭。湖心亭建在九曲桥桥中央旁与桥连接,从桥可以直接走进亭。九曲桥和湖心亭均始建于明朝嘉靖年。
  
  不知何年何月,九曲桥湖心亭连同荷花池从豫园内划出,划归老城隍庙(广义),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模样,成为了老城厢的一景。
  
  荷花池的四周,除了一部分是豫园的正门和粉墙外,其余的都是具有百多年历史以上的上海老字号。
  
  绿波廊酒楼(简称绿波廊)是背靠荷花池的一家百年老店,始建于明朝嘉靖年。绿波廊最初是豫园内的一个亭阁,划归老城隍庙后,于上世纪的民国早期开办茶馆店,经营茶水和茶点。到了上世纪70年代,尤其是豫园商城成立后,绿波廊陆续改扩建成为酒楼。酒楼除了经营经典的苏(州)帮和本帮菜肴,例如松鼠黄鱼、虾子大乌参等外,还经营精美的苏式点心,例如糕点拼盘等,其名声享誉海内外,是老城厢乃至老上海的知名饭店之一。
  
  在老城隍庙,与绿波廊酒楼齐名的是上海老饭店。如果说绿波廊的特色是带有苏州特色的本帮菜,那么上海老饭店经营的则是纯粹的本帮菜肴,是本帮菜的原创之一。
  
  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元年,上海浦东有个人家到老城隍庙开设了一家名为“荣顺馆”的饭店,经营诸如肉皮三鲜汤、油爆虾之类的具有本地特色的菜肴,其规模属于家庭式的小饭店。由于菜肴具有纯正的本地味道,深受过往旅客的欢迎,上海本帮菜也由此一炮打响,因此生意兴隆。这就是上海老饭店的前身。
  
  上世纪豫园商城成立后,对上海老饭店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与重建,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上海老饭店。
  
  绿波廊的对面是宁波汤团店,这也是家百年老店。记忆中的宁波汤团店似乎在绿波廊的隔壁,店面记得是一开间门面,里面分成两间,一间工场,一间堂吃。虽然店堂狭小,但生意极好。前来堂吃的客人络绎不绝,吃客们经常背对背地等候座位。后来由于豫园商城的建设,搬到了绿波廊对面的新址,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宁波汤团店。
  
  上海有许多经营宁波汤团的店家,但以老城厢的宁波汤团店最为有名。宁波汤团顾名思义源自于浙江宁波,是一种大小类似北方元宵的糯米圆子,与元宵的区别在于宁波汤团是采用上好的糯米水磨成粉,沥干水后做成汤团的外皮,采用板油(猪油的一种)和芝麻粉及绵白糖按比例混合做成馅,然后外皮与馅搓成圆子。吃的时候放在开水中煮熟即可。宁波汤团香糯可口价廉物美,是江浙沪一带的家常点心,也是大年初一的必吃(寓意团团圆圆)。我小时经到老城隍庙去白相(沪语玩),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前往吃上一碗。
  
  宁波汤团的隔壁是卖上海五香豆或叫奶油五香豆的店。老城隍庙五香豆是上海的名特产,价廉物美,味道咸中带甜,回味久远。不仅是零食,还是上佳的下酒菜。凡到上海的游客,总要买上几包老城隍庙五香豆,是送亲朋好友的礼物之一。
  
  据说上海自从有了城隍庙(明永乐年建,见下文)后,就有人在城隍庙的周边,用优质品种的蚕豆自产自销一种名为焖酥豆的食品。由于焖酥豆制作简单,价廉物美,因此深受吃客的欢迎。但后人并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改进焖酥豆制作的配方和烹饪技术,最终将焖酥豆发展成为了五香豆。从焖酥豆到五香豆,经过了几百年精益求精的漫长发展,终于修成正果,老城隍庙五香豆的味道达到了炉火纯青。
  
  老城隍庙五香豆又名奶油五香豆。尽管五香豆冠以奶油两字,但与奶油毫不相干,五香豆的奶香味纯粹是通过复杂的烹饪技术烧出的。由此可见,精品的背后充满了长时期的辛劳和知识的积累,不是投机取巧所能取代的。
  
  五香豆店的对面是卖梨膏糖的。梨膏糖是又一种上海特有的食品。
  
  据说梨膏糖起源于历史上的唐朝,最初是一种用来治病的中药。由于中药苦口难咽,因此有人放入以生梨等为主的甘甜水果一起熬制,用来解决苦口难咽的问题,后来发展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糖,即梨膏糖(食品)。梨膏糖在我国较为普遍,尤其江南。但在众多的梨膏糖中,要数上海梨膏糖的味道最为纯正可口。
  
  清朝咸丰年间,在老城隍庙出现了首家自产自销的梨膏糖店家,据说熬制梨膏糖的配方与熬制技术是祖传秘方。后来相继出现多家经营梨膏糖的店家,但各家的梨膏糖都有其高招,因此上海梨膏糖的品种繁多。
  
  清光绪年,一种带有伴奏的名为“小热昏”(卖梨膏糖)的路边摊或走街串巷的叫卖,把上海梨膏糖传遍到了五湖四海,成为了上海特产。在海外,梨膏糖深受华人的青睐,尤其在东南亚一带。
  
  始于清光绪年的南翔馒头店也是背靠荷花池。南翔馒头店经营著名的南翔小笼包或小笼馒头。南翔小笼包原产于上海郊外嘉定南翔古镇,是南翔镇的特产,所以称谓南翔小笼包。
  
  清朝同治年,南翔镇一个名叫黄明贤的点心师,用不发酵的面粉擀成皮子,用猪肉按比例加入(猪)皮冻,发明了小笼包(馒头),在自家经营的店内出售。因为小笼包发明地在南翔,所以就叫南翔小笼包。在上海,小笼包有许多改良型,但乃冠上南翔二字。
  
  上世纪20年代,有南翔人到老城厢的城隍庙开店,这就是老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上海的南翔小笼与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都属我国面食制品中的精华。
  
  上世纪70年代,有一暑假我去探望在外地插队的兄长,与前来送行的朋友在南翔馒头店叫了几笼小笼包,坐在靠荷花池的窗边,望着窗外的美景,一面品尝小笼馒头的美味,一面畅谈人生和理想。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犹如一只放飞的鸟儿,怀着美好的理想,即将踏上人生征途。
  
  在老城隍庙,除了休闲和各种味道的小吃外,黄金饰品也是历史悠久的。明清两代银楼林立,由于历史的沧桑,有的倒闭被历史淹没,有的转行做其它生意,有的却扩展壮大。在扩展的银楼中,要数创建于清道光年间的老凤祥银楼最为成功。老凤祥三字也同时为老凤祥银楼所有产品的品牌。
  
  较老凤祥银楼晚了百多年的老庙黄金,同样是享誉全国的黄金饰品的名牌。上世纪80年代,狭义上的老城隍庙庙堂被用来开设专卖工艺品的商店。不久,老城隍庙物归其主,庙堂内重塑“老爷”恢复香火,因此工艺品商店迁址附近。迁址后的工艺品商店专卖黄金饰品并改名为老庙黄金。
  
  狭义上的老城隍庙就是一座供奉“城隍老爷(神)”的道教庙宇。在我国的历史上,自从产生了道教后,守护城池的神,即城隍,也随之出现,因此便有了城隍庙。
  
  在上海的历史上,虽然建县于元,但当时并没有兴建城隍庙。据历史记载,明永乐年间上海县衙将城内的一座,传说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吴国的小庙改建为城隍庙,以后经过重修、扩展完善,这就是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城隍庙。因此上海城隍庙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这也是江南地区一处难得的故迹。可是,600多年来,上海城隍庙不仅饱受了历史沧桑,而且几经磨难。
  
  历史上的上海城隍庙火烧不断,屡烧屡建,屡建屡烧。最近一次火烧是在上世纪20年代初。这次火烧后的城隍庙重建,由原来的砖木结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从此免遭火灾之苦。
  
  上海城隍庙除了火灾之外,还受兵灾。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战争)上海沦陷,城隍庙成为了英军的兵营;在后来清咸丰年间的上海小刀会起义中,小刀会与清军在城隍庙激战,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军与清军战斗。上世纪的30年代的抗战初期,城隍庙曾被用来收留难民。
  
  到了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老城隍庙再次浩劫,清空了庙内的“老爷”后,先后作为仓库和工艺品商店。这个工艺品商店就是后来著名的老庙黄金。
  
  几百年的上海城隍庙史,见证了上海的过去,沉淀着深厚的上海文化。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