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掌故——城门
![]()
在上海,自从元初的黄道婆(公元?——1320年,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人)引进并发明改进了棉及棉纺织手工业机械,使得江南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了全国繁华的经济中心之一,明清以后直至今日更是举足轻重。
由于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到了明嘉靖年,上海开始挖掘护城河,护城河为圆周。与此同时建筑城墙建立城池,因此城池内的区域为圆形,这就是如今称之为的上海老城厢。 最初的城池在东西南北方向建有四扇城门,其中的大东门面朝黄浦江,大南门面朝黄浦江的支流陆家浜(河流名),老西门和老北门它们分别面向上海浦西的腹地。一条东西向的方浜(河流名)流经老城隍庙贯穿城池的中央,直接汇入黄浦江。因此上海从老城厢开始,直至扩展到今日,一直是黄浦江畔一座繁荣的城市。这座城市,向东可走向世界各地,向西则通往内陆各省,而黄浦江就是上海的母亲河。 城门是城池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城门的多寡,不仅反映城池的规模,也反映了城市的繁荣。关于上海的城门,明清以来,由于老城厢内的居民日益增多,商贾如云,于是通往城内外的道路需求日益高涨,因此从建造初年的四扇城门,到了大清朝的末年,先后新开建城门有六扇之多,因此上海的新旧城门共计十扇之多。 下面从大东门开始,逆时针讲述各座城门的故事 老城厢的大东门地处现在复兴东路与中华路的交汇处,朝向上海城的正东面。中华路是过去的护城河,民国初年拆城墙填河造路,将护城河的一半取名中华路(另一半取名人民路);复兴东路在历史上曾经是城内的河道,后来填河筑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取名复兴东路。 大东门面向黄浦江,江的东岸即为上海的浦东地区。大东门外的黄浦江边有个叫杨家渡的渡口,方便浦江两岸民众的来往。渡口的对面就是今日浦东新区著名的小陆家嘴地区。大东门离位于小东门的十六铺码头和十六铺渡口不远,是上海四座最古老的城门之一。 由于上海开埠之前关于大东门的故事,或许过于平凡,没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因此几乎不曾了解。直到上海开埠以后,即近代以后,关于上海滩的故事,几乎都涉及到大(小)东门,例如十六铺码头的黑白两道及变迁。由于故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范围极广,因此本文只能选择性的讲述开埠之后大东门的大概。 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沿海五口通商,上海作为五口之一,对外实施了通商。由于黄浦江不仅是可以通航停泊万吨巨轮的天然良港,而且还是一条通往内陆的主要河流,因此无论是外国厂商,还是国内的土豪,都想在黄浦江岸边建厂建码头建仓库,以或工商业份额的一席之地。大东门外的老码头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的老码头是大东门外一个占地约上百亩的一个区域,这个区域是黄浦江沿岸工商业的缩影。这是因为,原来的所谓老码头是集工厂、码头、饭店旅馆、商店,以及苦力为多数的石库门居民区、棚户区融为一体的社区,同时也是黑白两道争夺利益的战场。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政府对具有百多年历史的老码头,在保留历史建筑及基本格局的情况下,实施了现代化改造,成为了市中心濒临江边的一个难得的怀旧景区, 改造后的老码头,是当代上海南外滩的一个著名的休闲娱乐场所。因此如今的老码头,既指一个怀旧的区域,同时也是一个商业区,这个商业区属于某个集团公司所有,而历史上的老码头源自于19世纪中叶上海的开埠,以后逐渐发达。 近代以来,大东门的内外日益繁荣,尤其是浙江宁波的生意人,横渡杭州湾经吴淞口到大东门的老码头或杨家渡上岸经商。因此大东门的内外,以石库门建筑为主要民居的街道纵横,成为了居民密集区。有意思的是,街路的名字大多数用这条街所经营的特色产品来命名,例如,大东门外经营腌制海产品为主的街道叫外咸瓜街,其中的咸瓜是土语,即腌制的海产品,街名中的外字意为东门外。因此街路名“外咸瓜街”的意思为“东门外卖腌制海产品的一条街”。也有用相对位置命名的,例如外马路,外马路是东门外一条靠近黄浦江的马路。 大东门朝北百多米是小东门。小东门是俗称,据史料记载原名宝带门,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水门(可进出船只的城门)。一条纵贯上海县城的方浜(河流名),自小西门流进,从小东门流出进入黄浦江。民国初年拆城墙填河筑路,方浜和护城河被填平。填平后的方浜在城内的部分叫方浜路,由于城隍庙的前门建在城中央的方浜边,所以城隍庙附近的一段方浜路,上海人习惯上叫做城隍庙前门。城外的部分叫东门路,东门路与黄埔江的交汇处有个过江去浦东的渡口,即东门路渡口。 上海的小东门,不仅国内无人不晓,而且闻名世界,是近代上海最繁华的地区之一,这倒不是仅仅因为小东门外十六铺码头和大达码头的缘故,而是小东门周边云集了近代上海商业、餐饮娱乐业,药店医院等设施,同时也是各类物资的集散地。小东门内始建于清乾隆年的中药店童涵春堂,目睹了小东门变迁。 东门路的北面是十六铺码头。十六铺码头是一个大型的客货轮国际码头,它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上海开埠,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最为繁忙也是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大码头,是老上海的标志。尤其是有关老上海的各类传奇故事,几乎都与十六铺有关。 较十六铺码头稍晚的大达轮船码头,简称大达码头,是清末官僚实业家张謇(光绪二十年状元)所创办。 20世纪初的清末光绪年,张謇开办了航行于江苏南通到上海沿线的大达轮船公司,于是在东门路的南面修建客运码头。当时东门路以南的黄浦建沿岸,以浙江宁波人为主的各路实业家,修建了许多大小不等,各种功能的码头。后来经过整合,以大达码头为名统一对外营业。与十六铺码头不同的是,大达码头以沿海及内河客货航运为主的码头。 小东门的北面是新开河。新开河又称新东门。新东门据说是清末宣统年开设,是上海最年轻的城门,城门外是与法租界的分界线。 新东门外的黄浦江边有个名为新开河的码头,这个码头功能是用来装运城市垃圾及粪便,因此上海人称垃圾码头。过去的新开河垃圾码头,据说如今已改造为生意兴隆的临江星级酒店。 新开河的西南面是老北门。老北门是一座建于与上海城墙同时代的城门,因此叫老北门。由于19世纪50年代大清帝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老北门城外被划为法租界,其中的金陵东路就是一条完全法国式的马路。老北门的城内便是城隍庙以及豫园的后门。 清咸丰年,老北门的近旁开设了一扇新的城门,为了区别起见,把新开的城门叫为新北门。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南南路,从新北门进入横贯老城厢。 大清末年的宣统年,为方便城北居民的交通,在老城厢大镜阁的附近,开设小北门。小北门外的四明公所(或宁波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在沪的浙江宁波人创立的一个包括坟场在内的会馆。四明一词是浙江宁波的别称。四明公所属于宁波人在上海的同乡会性质。 小北门城墙内的大镜阁原是一座古老的关帝庙。清道光年间,因有两江总督题匾额“大千胜镜”,所以又称“大镜阁”。大镜阁是上海老城厢内难得的古迹之一。 小北门的东南面是小西门。小西门也是水门,一条方浜从小西门流入,纵贯老城厢到小东门流出,进入黄浦江。小西门的城外地区因有座名为南阳的桥而得名,因此上海人通常把这一地区叫做南阳桥。南阳桥地区,在19世纪5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划归法租界,其中南阳桥杀牛公司是老上海为数不多的大型屠宰场之一。在当代,位于小西门的上海二手货交易市场,也是无人不晓。而小西门内老城厢的上海实验小学,则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也是教育质量最好的小学之一。 上海实验小学原名万竹小学(因地处万竹街而得名),始建于清朝的最后一年(1911年),是一所含有初级和高级的完全小学。在现代中国,从上海实验小学毕业的学生中,不乏著名的科学家,外交家以及政治家。 小西门的东南面是老西门。老西门是仪凤门的俗称,因为仪凤门地处老城厢的西面,又是最为古老的城门之一,因此百姓习惯上将仪凤门俗称老西门。 老西门的大富贵酒楼是近代徽商在老城厢开设的。这个酒楼始建于清光绪年,原来是专营徽菜的饭庄,后来汇入上海本帮菜的元素,创造出了含有本帮味道的徽菜,例如徽州名菜“臭鳜鱼”及沪徽融合的酱汁肉等。大富贵是沪上的老字号酒楼。而老西门内的文庙或孔庙,则是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古老的孔庙之一。关于上海文庙将另文叙述。 老西门的东南面便是老城厢的南门。南门有两扇,即大南门和小南门。大南门在老城厢的正南,是一扇与上海城墙有着相同年龄的城门。在明朝后期,大南门内曾经出了一个名叫徐光启的官僚科学家。 徐光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西方科学引进中国的官僚科学家。关于徐光启将另文叙述。而大南门外的大片区域,则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摇篮,是著名的包括江南造船在内的江南制造局所在地。当代建造的南浦大桥,在此跨越黄浦江。 大南门的东北面是小南门。小南门与大东门、小东门一样都是沿黄浦江的。由于近代以后,黄浦江沿岸工商业发达,城墙成了妨碍交通的累赘,因此拆墙开(城)门,小南门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小南门外的沿江,不仅有诸如王家码头、南码头等的码头,还有过江的渡口,例如董家渡。在小南门通往董家渡的路上(董家渡路),有着一座著名的巴洛克式的大型天主教堂,即董家渡天主堂。董家渡天主堂始建于19世纪40年代的清道光年,完工于50年代的咸丰年,工程历经数年。 小南门内有座年代久远的救火会瞭望塔,这座瞭望塔建造于清宣统年,是一座高大的钢铁结构的建筑,救火会用它来观察火情,因此居高临下。小南门的这座瞭望塔是为观察老城厢内的火情专门建造。救火会现在叫做消防队。小南门的北面就是大东门了,一圈下来又回到了原点。 上海城是圆型的,她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护城河,有城墙和城门。城门根据社会发展先后开设了十扇。民国初年,拆城墙填护城河筑路,路的南半圈叫中华路,北半圈叫人民路,整个环城路的周长约十余华里,路的里面就是如今称谓的老城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