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饭余茶谈>上海老城厢掌故——文庙

上海老城厢掌故——文庙
  作者:石拓 发表:2022/10/14 20:38:29 等级:4 状态: 阅读:444
  编辑按:一个沉淀着丰厚文化的城市。

  文庙(或孔庙)是一个祭祀古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庙宇,有的地方的文庙也是科举考试的场所,例如上海嘉定的孔庙。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万世师表。他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后人为了传颂他的思想与学术成就,建立庙堂永久供奉。
  
  孔子是先秦鲁国(公元前1043年——公元前255年,今山东中南部)人,他先后编撰了被后人称为的先秦六经,作为他传授(教学)的课本。据说孔子的弟子(学生)有三千人,高足(高材生)七十二人。所谓的先秦六经是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六部书籍,其中的乐经据说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失传,因此后世称为五经。
  
  孔子的五经与后来的《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四部书,称为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后来的科举考试必读之书。由此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文化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庙(孔庙)是后人祭祀孔子的庙宇,其历史可溯源到公元前478年的孔子逝世的第二年。秦汉以后全国各地的主要城池,纷纷建庙祭拜孔子,因此文庙在全国应运而生,上海城也不例外。
  
  上海城的文庙位于现在的上海老城厢内,全称上海文庙。上海文庙始建于元朝的至元年间(约公元1294年),几乎与上海城同时兴建,至今也是有700余年的历史。
  
  建成后的上海文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城内几经迁移,并且随着皇帝对孔子的不断加封,不仅扩大了文庙的占地面积,而且增加了庙内关于儒家方面的内容。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位于老城厢老西门内,文庙路上的上海文庙,是清代咸丰年重建的,因此也算得上是古董级的文物了。
  
  上海的人文教育起源于老城厢,而老城厢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教育,基本与上海文庙有关。因此,文庙既是祭孔的庙宇,也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场所。
  
  在古代的南宋(公元1127——1179),上海的行政单位是镇,即上海镇。上海文庙的前身可溯源到南宋的上海镇学文昌宫(镇一级的学校)。由于元朝将上海镇升格为县,即上海县,因此镇学文昌宫升格为县学。元朝在县学文昌宫的基础上兴建文庙,即上海文庙,文昌宫成为了文庙的学宫(校)。因此上海文庙的格局除祭祀的建筑群外,仍旧保留着学宫,这就是说,上海文庙内有两个区域,一是祭祀区;二是学宫(校)区,二区相通。
  
  上海文庙的门、殿、堂、阁等格局,及所含的思想意识等,无不烙印儒家文化,并且几乎包含了明清以来关于文庙礼制的所有。与此同时,也是一座带有江南园林特色的祭祀庙宇。上海文庙的结构,以大门正中的中轴线展开。祭祀区位于中轴线上,学宫在祭祀区旁。本文先说祭祀区,然后讲学宫区。
  
  祭祀区中轴线上的大门有二道,第一道叫做“棂星门”,第二道叫大成门。棂星门三字中的棂星指的是天上的(文)星宿,其含义是把孔子比喻为天上的星宿,是天上星宿下凡。因此把棂星门作为文庙的第一道门。而大成门中的大成(大的成就)二字是指集大成,其意思是孔子集先哲们的学问达到了顶峰。
  
  上海文庙的棂星门由花岗岩石条门框和朱红色木门组成,外观类似牌坊,花岗岩门楣上刻有浑厚有力的“棂星门”三字。门前有二只威武的石狮子镇守,石条门框与石狮子是古代原物。
  
  与棂星门相比,大成门则是传统的纯木榫卯结构制得,气势宏伟,有点皇家宫门的味道。原先的大成门由于年代久远而破败不堪,上世纪90年代按原样员工以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大成门就是我们现在看到。
  
  大成门由二扇同样大小的小门和一扇大门组成,大门位于中间。平时的出入只走小门,中间的大门紧闭,除非有重大的文化活动,例如春秋二季的祭孔礼仪。
  
  进入大成门是一个石板铺地的广场。广场两侧是相同样式左右两排黑瓦红墙砖结构木的平房。广场中轴线的高台上是一尊金属材质的孔子站立的塑像,塑像的后面是大殿,这个大殿就是文庙的主要建筑大成殿。据说大成殿三字为清雍正皇帝所书。
  
  大成殿内,中间供奉孔子的塑像,左右两旁分别是鼓与编钟,以及罕见的全本《论语》石刻。大成殿的后面是崇圣祠。崇圣祠始建于清朝,是一个祭祀孔子祖先的封闭型院落。
  
  中轴线旁是文庙内的学宫(校),学宫由学门进入。学门也称文曲门,是学宫的第一道门,意为学宫之门,第二道门叫仪门,意为礼仪之门。古代上海最高级的学校是文庙内的学宫,进入学宫读书的学生须是秀才。秀才是古代进入仕途的第一步。
  
  走进学门,穿过仪门,首先看到的便是学宫的明伦堂。明伦堂是学宫读书讲学论道的殿堂,相当于现代学校的教学、办公的大楼。上海文庙的明伦堂始建于元朝,重建于清朝。现在所看到的明伦堂是清朝重建的,是老城厢难得的古迹之一。
  
  明伦堂的后面是尊经阁(藏书楼)。学宫的尊经阁相当于现代学校的图书馆。上海文庙内的尊经阁始建于明朝,高台飞檐二层木结构,工艺十分讲究,它似乎在告诉人们此建筑与内藏的经书一样经典,所谓的经书是指经典著作。尊经阁内藏有儒家经典以及诸子百家的古本书籍、其它内容的极为珍贵的古书。1931年,上海的民国政府将尊经阁开辟为国立图书馆,这是上海最早的一所国立图书馆。
  
  明伦堂与尊经阁之间庑廊内的碑上,刻有元明清三朝上海县金榜题名的状元、进士的名录。据统计,元明清三朝上海共出状元3人,进士279人,其中有我国第一个引进西方科学的明朝进士徐光启。
  
  上海文庙学宫区的一角,有个类似于宝塔式样的精致建筑,它名叫“魁星阁”。魁(奎)星与棂星一样是天上的星宿。传说魁星文章过人,是古代文人心中崇拜的神,所以建阁供奉魁星,朝拜魁星。上海文庙的魁星阁始建于清咸丰年,上世纪90年代,魁星阁得到了全面修缮。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文庙在祭祀区的广场定期举办旧书交易集市,即旧书买卖的自由市场。集市每周一次,此时的文庙成为了文化交流的场所。不过,进入市场开设旧书摊是要收管理费的,顾客进入市场逛书摊也要购买门票。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时的文庙,既是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商业的场所。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停办。
  
  在历史的长河中,上海文庙饱经沧桑,几经磨难,沉淀了深厚传统文化。
  
分享:
责任编辑:香奈儿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