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掌故——徐光启
![]() 在古代中国后期的历史上,元明二朝上海先后有二个,曾经为国人做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物,一是棉纺织科技大家元朝的黄道婆,二是引进西方科学第一人明朝的官僚科学家徐光启。黄道婆和徐光启他们的科技成果,对后世影响极大,甚至在当代科学技术中,仍然在应用他们的科技成果。 由于黄道婆生活在当时上海县城外的华泾,今上海徐汇区华泾镇,不在老城厢内,所以本文不加叙说(读者如感兴趣可阅读本网站的《黄道婆与她的贡献》一文)。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等。他出生于现今上海老城厢大南门内,乔家路234——244号九间楼的一个富有人家。因此上海老城厢九间楼是徐光启的老家,也是他的启蒙之地,他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本地人。 九间楼建于明朝嘉靖年,位于徐氏家族建筑群太卿坊内,由于他家的房屋上下二层共九间,因此当地人俗称九间楼。后来因为损坏,现存7间。这7间楼房是上海地区难得的,也是老城厢唯一的明代江南民居。虽然九间楼如今只剩7间,但人们仍然叫它九间楼。 1581年(明万历九年),19岁的徐光启从九间楼走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秀才,尔后娶妻成家,以教书为生。可是,在次年(1582年)的乡试(考举人)中落榜,因此回家仍以教书为生。 徐光启在教书的同时苦读经书。为了寻求出路,几年后的万历十六年(1588年)与同乡董其昌(明朝著名的官僚书画家)等人一起,再次参加乡试,结果徐光启落榜,董其昌考中举人(次年的1589年,又考中进士)。几年后,徐光启外出游学教书。 徐光启在游学教书期间,在广东认识了耶稣会的外国传教士郭居静,并成为了朋友。多年以后,邀请传教士郭居静来上海传教,并居住在九间楼。从此天主教传入上海。 1597年(明万历二十五年)徐光启再次参加乡试,结果以解元(第一名)中举。可是,次年(1598年)的会试未能入取进士,再次回上海老家教书。几年后,徐光启接受天主教洗礼,信奉天主教,教名保罗(禄)。因此徐光启是个虔诚的基督徒。 1604年(明万历三十二年)在徐光启42岁的那年,终于考中进士,在翰林院下属的瀚林馆任职,任期三年。从此开始了他的科学工作。 徐光启在科学上第一个科学成果,是与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6卷。从此,具有逻辑基础的西方数学传入中国。尔后翻译了利玛窦的《测量法义》,并为此书写前言(题测量法义)。《测量法义》是一本应用直角三角形原理,来进行测量的科技类的书籍。因此徐光启被称为引进西方科学的第一人。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在瀚林馆的三年任职期满卸职,走马上任翰林院检讨一职。可是那年恰逢他的老父亲去逝,因此回上海老家丁忧(停职守孝三年)。在丁忧期间,徐光启请传教士郭居静来上海传教,定稿翻译的《测量法义》一书,并且将《测量法义》与古中国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进行比较,写下了《测量异同》一书。 《测量异同》一书是对《测量法义》的补充,是一本专门研究关于勾股定理方面有关问题的书。与此同时,还对农业科学有关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写下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著作和笔记,为他以后的《农政全书》打下了基础。 丁忧期满后,徐光启回京复职翰林院检讨。在京任翰林院检讨一职期间,以及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与耶稣会传教士合作研究天文、水利等科学技术,以及继续他的农业研究。与此同时,写下了许多学术著作。 1624年(明天启四年),徐光启升任礼部右侍郎等职。由于朝廷被宦官魏忠贤专权及政治等原因,徐光启因此弃官隐退回上海老家。在上海老家隐退期间,他潜心研究农业和其它科学,并且根据他以前关于农业的研究和参考前人的研究,在1627年(明天启七年),完成了60卷的农业科技巨作《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是一本集清朝之前中国农业大成的科学技术书。《农政全书》是现存的古代五部农书之一。 也是在1627年(明天启7年),宦官魏忠贤被刚继位的崇祯皇帝清除。次年1628年(明崇祯元年),徐光启官复原职回京,继续做礼部右侍郎,次年升任为礼部左侍郎。1630年(明崇祯三年)升任为礼部尚书。 古代中国的历法,在徐光启之前,是采用阴历的。阴历是一种建立在月球环绕地球运行的基础上,计算日子(计时)的历法,包括节气,即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例如谷雨,惊蛰,清明,春分等。由于阴历误差较大,虽然历朝历代有专门的历法管理机构加以修订,例如明朝有钦天监。但是年数一长,譬如经历了几百年,由于误差等因素的积累,造成了节气的计算失去了它的准确性。 由于古中国是个农业国,是根据节气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因为失去了节气的准确性,所以影响了农时,甚至耽误。如果耽误了农时,其结果少则歉收,多则绝收,这就是为啥古代经常灾荒的原因,天灾人祸除外。 1629年(明崇祯二年),因为朝廷的钦天监预测日食不准,徐光启因此间接发现了节气推算的不准,从而找到了造成灾荒的原因,于是徐光启提议修改历法。不久,徐光启的提议得到了崇祯皇帝的批准,并由徐光启组织官员主持修订历法。 由于徐光启从耶稣会传教士那里学到了阳历。阳历是一种以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基础上计时的历法,有着非常高的精确度。因此徐光启把阳历糅合进阴历,创造了一种适应中国农耕文明的新历法,这就是为我们大家所熟悉并通行的农历,农历亦称阴阳历。 所谓的阴阳历是指历法中,既有阳历计算的部分,也有阴历计算部分,因此农历是一种阴历和阳历相结合的历法。例如二十四节气,徐光启采用阳历记时(日)法中的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来确定二十四节气,如地球远日点那天定为夏至(每年的阳历6月21或22号);近日点那天定为冬至(每年的阳历12月21或22或23号),其余以此类推。这样一来,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的日子被固定了。从此以后,根据节气的农业生产再也不会被耽误。 徐光启在主持修订历法期间,他与同事及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等人主编《崇祯历书》。历经五年的艰苦工作,《崇祯历书》在1634年(明崇祯七年)完成(徐光启后由同僚历法学家李天经主编)。《崇祯历书》是一部具有一百多卷的巨作,书中以农历为主要内容的部分,一直被沿用至今日。 《崇祯历书》问世后,由于明末战乱,因此在明朝没有实施。清初顺治年,将《崇祯历书》中农历(阴阳历)部分改名为《时宪历》,随后开始实施。后来几经反复,最后由康熙皇帝钦定采用(康熙帝在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载入史册),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农历(阴阳历)。 由于徐光启的贡献,再次得到崇祯皇帝的升迁,先后任职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1633年(崇祯六年)徐光启病逝,谥号文定,后人称之徐文定公,其墓地在现今上海老城厢外的徐汇区光启公园内。 纵观徐光启的一生,他刻苦努力,积极进取。从他的科举之路可以看出,他是个从不言败的人。从他弃官回乡的行为来看,他是一个是非分明刚直不阿的人。他不仅好学,而且善于探究。他引进并翻译的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至今仍是中学数学的内容之一,并且是重点。他编制的农历(阴阳历)至今仍在使用。他是中国古代晚期一个难得的正值的官僚科学家。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上海人黄道婆与徐光启的贡献,不仅都与贫民百姓的生活与生产息息相关,而且使得百姓们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因此他们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如果说两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的话,除了出生与所从事的专业不同,那就是境遇了,前者终生耕织贫者,后者爱憎分明终生为官富有。前者民间用歌谣传颂,后者皇帝给予谥号文定。 黄道婆的棉纺织科技发明完全独立于西方,并且早于西方,这是黄道婆的惊人之处,也是国人之骄傲。而徐光启的贡献在于他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并且加以应用的第一人,他用科学使得原本深不可测的玄学,显露出了原形。 徐光启的一生写有许多著作,涉及数学、农学、天文学等诸多领域。在我看来,徐光启所著的《崇祯历书》和《农政全书》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直接推动了古代中国农业的进步,使得农业从古代走进了近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