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站长邮箱
最新消息:

你的位置:首页>杂文频道>杂说天下>1368——1644:中国人的异样脸谱

1368——1644:中国人的异样脸谱
  作者:吕彦霖 发表:2011/2/13 11:32:57 等级:5 状态: 阅读:3257
  编辑按:引经据典,发人深思。作者的博学让人敬佩。
  
  忽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在于重新获取,而在于不断告别,世界加诸于身的事情已经太多,唯有不断的遗忘才能够获得收获新事物的力量,但是古老的东西即使我们不曾见证,也有责任保存,不失为我们而是为别人,我不说是为了子孙后代,这样一个时代,劝解别人为子孙后代留下些许念想的人是会被大众骂死的,我珍爱生命,所以远离。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种集体的思维的困境,这种困境与生存无关,与动荡无涉,而在于缺乏信仰的支持,面对让我们找不到北的现代化,我们总在追赶,却始终落后,我们一生追赶而一生落后,我们忙碌,却始终不曾远离挫败感,这就是现代人的困境,我们很空虚。我的这些东西如果可能写成供大家消遣的文字,我已经足够满足,我们都是过客,但因为双眼和记忆,我们才有了收集时光的可能,是为序。

  (1)朱元璋
  我始终对于明史保持着好奇心,原因在于明朝历史的纷乱与传奇,这样的历史更像我们的人生,中国的史家极少客观,这也难怪,国史馆与翰林院属于国家公职人员的集散地,拿工资的都应该知恩图报,于是乎大家都沿着前辈的道路继续篡改,历史于是变得面目全非死无对证,我们的经典不过是胜利者言论的汇总,以及对于所有失败者的杀无赦。有汇总来看的我们深受其害,这可以说是后来者的痛苦。
  唐宋的确在我们的脑子里飘逸的够久,唐似乎总是在盛世,纵使有安史之乱甘露之变宦官专权,但总体上也是一个健壮的男子,虽不免卧病在床,但总有痊愈之时,这里有最好的诗人,最开通的君王,最不要命的臣子,以及最令人唏嘘的风流艳史,一曲菱歌抵万金的日子总是令人怀念的,华清宫的富丽纵使抵不住胡骑,但在我们的记忆里,爱情总是比权利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可以从歌咏中一再佩服中国人民对于这场不伦之恋的忍耐力。而宋朝有酒池肉海的东京,无数的词人,坚毅的改革家以及他们令人景仰的毅力,有苏轼,米芾,以及绝代风华的浪漫皇帝,虽然一向懦弱以致亡国,但还是足够发达,瓷器令人称羡与爱慕。
  但是明朝却让人难以分辨,明朝有强盛更有衰落,这里有几个算得上正常人类的皇帝,但更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昏君,这里充满了奇案与异事,特务与阉司,这里有无数个历史上的登峰造极,好与坏,挣扎与反抗都如此鲜明,我们由不得不心生疑虑。
  我们先从朱元璋,这个王朝建立者说起。余秋雨先生虽然屡负骂名但也时有惊人之语,其有言曰:任何王朝都是以一群英姿风发的建立者为开头,又以一群失败者的落寞背影未结束的。朱元璋自幼受尽苦难,家中人口众多,每添一口都是一场灾难,朱元璋受过了所有苦难,入皇觉寺为僧,后投于红巾军郭子兴部下,逐渐升为总兵,后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这个不曾裹脚的强悍女子便是身后屡受赞誉的马皇后。以画像言之,朱元璋是十分有碍瞻观的,而马氏给予这个苦命又丑陋的放牛娃的爱,的确使他铭记终身,朱元璋曾被郭子兴关禁闭,马氏揣烧饼送给朱氏,因唯恐烧饼凉了而放在内衣之中,结果把自己烫伤了。如此关爱,可谓伉俪情深。而马氏的死亡也无疑是朱元璋其后晚年性情大变,趋于残暴的重要原因,乾清宫的冤魂日夜不宁,晚年的朱元璋除了矛盾,就是无穷无尽的疯狂挣扎,失去了爱的他,一无所有,只有权力,而证明权利力的唯一法门,便是无穷无尽的杀戮。
  在某种程度上说,拥有了绝对权力的人务必要选择绝对的孤独。在疑虑与压抑之中,他们令人痛惜的走向了癫狂与愤怒。朱元璋也是受害者之一。
  细心观察,人世中谁都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朱元璋也不能免俗。
  我们确信,相对于元顺帝之流朱元璋绝对是一个得道明君,以建都南京为例,朱元璋禁止依前朝之例以黄金造辇,臣下疑问,朱元璋说:“朕富有四海,黄金何贵?天下草创,应禁骄奢,朕为表率。”一个对比,更像是告诫,富有四海的他尚且要节俭,那么为他打工的臣子们就更应该注意。洪武一朝,对于贪污的打击可以称之为疯狂,朱元璋将自己对于贪官的仇恨发泄在自己的手下身上,明律规定,贪污六十贯以上者,处死弃市,抄家,并有妻子永为奴婢的危险,并且,县衙之侧土地庙中,都挂有一个人皮草囊,为贪官之皮,以示告诫。
  毫无疑问,这是另一种恐怖,官员的恐怖,洪武一朝,杀死的官员不下十万。人人自危,痛苦在历史上第一次如此深重地缠绕上了官僚阶级。我们不否认,朱元璋对于吏治的整肃是十分正确的,但我们只是疑问,郭恒案,空印案两案不必株连数十万人,将江南富户杀戮殆尽,造成历史上所记的:牢狱溢满的结局。我不知道什么使朱元璋的内心如此躁动不安,他一直都是一个趋于稳定的人物,我相信陈友谅抑或张士诚都不会接受朱升的“缓称王”的建议,他们都是企图心太过外露的莽夫,而不是阴险狡诈的君王。但是朱元璋却在其后的每次大狱重都毫不迟疑的选择痛下杀手,我并不认为这是以儆效尤,因为规模过于庞大,这场目的普通的杀鸡骇猴的老把戏更像是一场炫耀权威的大屠杀。所以,这其中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除去整肃吏治之外,朱元璋在报复,报复那些曾经欺压过他的人的同阶层人士。虽然位列皇帝,但是朱元璋的心态还是农民的,但如此确定地相信,官吏是恶的。
  相信官吏是恶的的朱元璋感到自己越发孤立。满堂朝臣只不过是虎视眈眈的一群掌握权柄的凶灵,朝堂越是喧闹,朱元璋越是寂寞。他忽然很害怕自己的地位被抢夺,他知道这个位置的诱惑力,他在日思夜想中走向癫狂,他开始不相信,进而开始对一切言论选择怀疑,他越想越多,试图找出一切蛛丝马迹。他不再拥有朋友,推心置腹的亲信,他连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也开始怀疑,他笃定的相信,相比至于那些新科进士,这些家伙更有能力动摇王朝的根基,于是他找到办法来对付他们,但他又惊慌的发现办法并不多,那好吧,只有,杀。
  于是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等等。左丞相胡惟庸凌迟,大将军蓝玉弃市,京城的新闻开始与死亡密切相关,并且每一个死亡的背后都是一个权倾天下的名字。随后右丞相李善长被杀,历史在这一刻露出了他本来的狰狞,史载,李善长举起他的免死牌,对天狂呼:谋逆谋逆,造反造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再然后是那位被朱元璋称为“战必胜,攻必克,妇女无所爱,财物无所取,大将军一人而已”的劳动模范加道德完人徐达,他战功赫赫,并且是朱元璋的发小和儿女亲家。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但诸位不要认为这是在沉思是否下手,他只是在沉思如何下手才能杀的干净漂亮。徐达一生鞍马劳顿,常不解甲,因此背上有疮,朱元璋令他到南京就医,使他病势加重,又赐他一只背疮者食之即死的蒸鹅。暗示其若不吃家人不可保,徐达只有含泪谢恩,食鹅而死。
  功臣里只有两个没有死,但也是晚景苍凉。
  我们不能再次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来解释这一切。我们只能感受到,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是对于我们想象力的挑战。他肃清了所有的假想敌,所以他没有了敌手,没有了敌手反而更让他孤独,于是他只有杀死更多的敌手,才能使自己觉得安全。朱元璋晚年,他的寝宫经常闹鬼,我宁愿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的确该受惩罚。
  朱元璋的政策,给明朝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也给明朝的早衰留下了隐患。
  首先,嫡长子继承制,即所谓的东宫。缺乏竞争的环境和生而有之的地位造就了一大批超乎常人理解的昏君。其次,分封制,我们惊异于不择手段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竟然会允许分封,他的儿子和侄子镇守边地但是没有拱卫京师,他赐予诸王清君侧的权利,使他们有理由起兵反对中央,最终靖难之役,建文帝不知所终。再次,杀戮功臣,大量功臣的死亡使得朱允文在朱棣起兵时指挥不灵,兵力优势荡然无存,倘若徐达,常遇春一人健在,应不致于兵败如此。
  但是这一切都已经成了既定事实,历史最容不得假设。你我只是看客。
  我们不知道受过良好儒家教育的朱允文会不会使明朝变成另一个模样。但是至少廷杖可以取消,大臣们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尊严,以及脆弱的臀部了。
  朱元璋时代百姓还算是安居乐业,人大某教授称之为“治隆唐宋”不敢苟同,终明一朝,都没有集体性的盛世景象,数得上的是永乐年间和所谓的“仁宣之治”,虽然我对明宣宗朱瞻基以及鲁迅《阿Q正传》中屡次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宣德炉保有深沉的好感,但是我不能把我个人的好恶作为评判历史的证据。如果再加上昙花一现的"弘治中兴”,明朝仍然算不上一个表现优良的朝代。如果您是想用统计数据开荒田亩赋税来压倒我的专家,我只能说,我不认为不同时代的数字具有如此真实的可比性,那您说乾隆还开不上汽车呢,您现在有了汽车并不能代表您就比乾隆还小康吧?您还是一百姓,他还是一皇帝。
  而我所思考的,不是相关的《食货志》,而是朱元璋登基后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如此的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们见过嗜杀的君王,后赵的石勒,石虎都算得上,他们的癖好令人毛骨悚然,很正常的欣赏美女的活动变成了把美女的头割下来洗净,放在玉盘中传阅。但他们毕竟只是未开化的蛮人,只是割据一方的豪强,算不得中央王朝的君主。而朱元璋登基之后的所为,见证了一条中国历史的铁律;所有的君主都是先夺权,而后专权,而后滥权,而后以杀固权,而后展开延展此生的杀戮。
  朱元璋是有雄心的皇帝,也是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翻看张廷玉等所撰的《明史》,对其也有很多溢美之词。但是我们不能不察觉到他的孤独,尤其是他晚年的疯狂,他爱他的长子,而长子朱标早逝,他爱他的皇后,而马皇后先他而去。他爱他的孙子,他让朱允文接位,有害怕他对付不了那些功臣良将,于是他杀死他们。但是他的翼护让他的孙子在一场大火笼罩的城破之日不知所终。
  他的爱全部失去了对象,而那仅有的一份却成了最终的伤害。
  《野史大观》中称:燕王破城之日,有太监将建文帝带到寝宫,拿出朱元璋早年存着的一个木匣,拿出僧衣,度牒,白金十锭,剃刀一把,为之剃度之后,用小船把他带走了。
  但愿历史容得下这个童话般美好的结局。

  (2)朱允文
  这是一个十足悲剧色彩的皇帝,他是中国历代文臣都一心向往的圣君明主,却最终死无葬身之地,南京城破,在一片大火中他不知所终,于是有了很多传言,说他的祖父早已料到朱棣会夺权,因此特意安排人等待这一天把他接走,他削发为僧云游四海。也有人说他流落南洋,因此朱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便有了更为隐秘的目的,找到这位可能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的侄子,处之而后快。也有人说,他死在乾清宫的大火里,总之,他的死亡成了中国人最着迷的秘密,无数种猜测后,是他的生命,痛苦,抱负,无奈,和求而不得的千万孤独。
  朱允文的父亲朱标是原来的太子,是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和因为过惯了刀口舔血的日子而显得剽悍异常的父亲相比,朱标是一个谦和温良的皇子,是马皇后的第一个儿子,嫡长子,以及朱元璋脑子中最完美的守成之君。但是他死了。他的死是最让朱元璋痛心的两场死亡之一。马皇后和朱标的死亡把朱元璋的心灵切碎了。巨大的痛苦与失落让他只有用杀戮来排遣,他也是个可怜人。然而,朱元璋又立了新的继承人——朱允文——朱标的长子,他的皇长孙。他立下了立嫡长子的规矩。而朱允文就是建文帝。
  朱允文像极了他的父亲,同样的谦恭,同样的温良,同样的笃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具儒家风范的皇帝,他是个君子,这是他一生的致命缺点,但你登上皇位,你必须把自己变成一只阴狠的野兽。但是,毫无疑问,这个决定让文臣欢欣鼓舞,他们受够了朱元璋廷杖摧残,坐卧不安,总是莫名其妙的被问到个人隐私的。受够了这个老头子的疑神疑鬼。他们期待一个和他们怀有同样信仰,信任他们的皇帝登场。而当朱允文登基时,他们便觉得美梦成真了。
  朱允文的确是个好皇帝,他继承了祖父的对于人民的爱惜,有很自然的照顾了官僚的尊严。他重用文臣而不是乾纲独揽,他听取意见而不是独断专行。他让所有人感到舒服,而不是恐惧。他的统治本来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会有巨大成就的。而这时,他祖父留下的问题开始困扰他,他必须每天担心握有重兵的叔叔们造反,他看着燕王日渐坐大。他一向是不太有主意的。据说他曾经劝祖父不要杀死那么多功臣,朱元璋给了他一个满是利刺的手杖,让他去拿,他没办法拿,朱元璋就挥剑削掉所有刺让他拿,并且意味深长的告诉惊魂未定的孙子,我做这些是为了你。我们看得出朱元璋对朱允文的关爱,我们更能觉察到朱允文的懦弱,过分的温良让祖父担心他是否可以指挥虎狼般的功臣们。最终,他的政府没有功臣,只有文臣。没有冲突,只有承平和承平之下潜伏的巨大危机。他失去了对手,也失去了依靠,最终进退维谷。
  但建文帝是个好皇帝,所以他担心割据,所以他在大臣齐泰,黄子澄的辅佐下削藩。他们的政策正确,先小后大,先疏后亲。他要给所有叔叔一个喘息和考虑的机会。这是深得中庸之道的。于是削藩很顺利,他的很多叔叔成了庶人,或者交出了兵权。他几乎要成功了。然而,他的四叔不想在成为庶人和交出兵权里选择自己的命运。他给出了另一个答案,自己当皇帝。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北平起兵。建文帝的大军也压到燕王封地。兵力的悬殊让这一切看起来不像一场战争,但是喜欢开玩笑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更出乎意料的答案,燕王赢了。
  没有过多的纠缠以及耗时的拉锯战,姚广孝的计策使燕军直接进攻南京,明军兵败,谷王等人开城迎降。所有关于建文帝的一切,都在一场大火里,灰飞烟灭。
  这是一场悲壮的正剧,邪恶战胜,真理覆亡,杀戮的屠刀再次举起。像极了萨特的经典《死无葬身之地》。命运惩罚的只是失败者,这一切,和正义与否毫无关系。

  (3)朱棣
  南京城破,终于到了仓惶辞庙日。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我们看不清,在此时此刻,朱允文的表情。这其中的一切,与我们预料的结尾差距巨大,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荒谬,即使十次百次地未雨绸缪,也无法预估,在某年某月某日,自己会不会身首异处,即使如同仍旧在历史中沉默着的朱允文,也无可逃遁。
  但是我们还是有史料可循,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脉络中发掘,当朱允文死后,他的臣僚们悲惨的命运。朱棣像极了他的父亲。他驱逐北元,他打击瓦剌,他习惯在血雨腥风里完成杀伐决断,军人背景给了他面对危机的镇定自若。也给了他处理失败者特有的残忍。他走进乾清宫的时刻,除了胜利的狂喜,还有早已算计好的判决,他知道,此时此刻,所有人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包括他自己的,他和朱元璋第一次走入这个权力之巅一样,浑身都被占有欲充满,他想要报复,报复从此贯穿了他和他父亲的一生。在掌握绝对权力之后,所有的法规与道德信条的约束都将形同虚设。
  然后,朱棣用自己的恣意妄为的残杀让世界惊恐万状。而他则是费尽心力地惩罚着失败者,告诫着反对者,用别人的尸骨,别人家人的尸骨宣泄愤怒的朱棣,发出了野兽般的叹息。
  首先是黄子澄,这位洪武十八年的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探花及第的翰林编修,出色的学习型人才,他被朱棣绑起来亲自审问,朱棣以挑拨叔侄关系斥责之,而黄子澄则是句句批驳,连呼其为反贼,并且历数朱棣罪过,申明太祖遗言。这是一种知识分子身上少有的坚决,很难想象,一介书生面对一位气势汹汹嗜杀成性的剽蛮君主可以如此慷慨陈词。他知道自己退无可退,却又坚信自己绝对正义。于是中国历史上文臣信仰最为坚定的建文时期,为我们贡献出两位视死如归的名臣。朱棣自然大怒,下令将黄子澄的耳朵鼻子割下,用火烧熟塞入他口中。问他;甘否?他本以为这些突如其来的残忍可以令眼前这个满脸血污的书生惊骇万分,但是黄子澄的回答却是:忠臣义子之肉,有何不甘?这一番满含着战栗的回答更像是灵魂的檄文,字数不多却直击要害。黄子澄只是怒骂不已,朱棣和他的父亲一样迷信暴力而轻视信仰,这一刻更像是命运在为他补课。他再次下令,他明知他无法使面前这个几乎晕倒的家伙屈服,只能用更暴力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的恐惧,他下令用利刃把黄子澄的皮从脊椎骨剥开,披在肩上。还是那样的怒骂,尽管声音渐渐细微。朱棣只有回头下令拉出去凌迟。
  他终于发现,即使自己拥有了天下,却也无计可施。这是建文四年,一个关于信仰和忠诚的悲壮往事。
  然后是齐泰,这是一位九年没有犯过任何错误,经过严酷的朱元璋首肯而去太庙陪祀的大臣,是朱允文削藩的同谋,结局简单,杀无赦。
  朱棣并不过瘾,或者说,他并不甘心,黄子澄死的太像一个义士,一个胜利者。于是他要惩罚所有与他相关的人。他要报复死了的黄子澄。于是《明史》中这样记载接下来的事件:“祸及满门,株连十族,家属被杀65人,异姓致死者54人,外亲400余人皆充军,唯其子彦修因已入昆山籍,能说昆山话,才幸免于死。”明正德十五年,武宗为之昭雪,而横亘在者之间的岁月,所有人都在等待对这次牺牲的认可。黄子澄的悲壮甚至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虚无缥缈的正义与良知。
  而更让朱棣震惊的还在后头,他以为黄子澄的死亡已经足够有教育意义,他甚至想象到了目睹与听闻黄子澄死亡的所有人的恐惧。但是,他再一次错了。这一次,他遇到的是方孝孺。他比黄子澄更难对付。而且,方孝孺是学界的代表,是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在攻破南京之前,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就苦求朱棣城破之日不可杀死方孝孺,理由:方孝孺死,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朱棣知道他的影响,于是应允。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朱棣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于是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朱棣又一次感到无计可施,于是他走下殿,和方孝孺进行了一次历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对话。朱棣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孝孺反问:“成王安在?”朱棣答:“已自焚。”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道:“国赖长君。”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这段充满暗示,夹杂着义愤填膺与阴谋的对话中,朱棣理屈词穷。但是他还是幻想自己的权势可以压服方孝孺,他不相信,黄子澄的教训对方孝孺毫无影响,他认为还未散去的血腥可以让眼前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彻底让步。方孝孺拿起了笔,朱棣笑了。然而结果再一次折磨着朱棣的尊严。史载,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
  激烈的反抗必然招致更激烈的报复,尤其是面对朱棣这样的暴徒。
  朱棣揉揉眼睛,忽然不相信面前站的是一位书生。《明史》上记得分明。气急败坏的朱棣,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能遽死,当灭族。”朱棣一面将方孝孺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
  而方孝孺忍住悲痛,写下诀别诗句,为亲属送行,也为自己祭奠。
  朱棣让他受尽折磨之后,才送他一死,凌迟。
  最终,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连他的学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牵连。这就是亘古未有的“灭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
  在这些不动声色的数字前,我们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朱棣终于除掉了所有反对者,大部分人物还是会见风使舵的,政治家的敏锐不容许他们像黄子澄,方孝孺们,那样选择。
  史载,还有一个选择死亡的人物-铁铉,文臣武将,终于死的同样荡气回肠。
  得到天下的明成祖再也不会像建文帝那样得到大臣们的无时无刻的忠诚,权力的角逐历来是肮脏并且容不得一丝人情的。
  也许我们只能把那些关于建文帝和他臣子们的故事理解为,历史用来遮人耳目的海市蜃楼。
  
分享:
责任编辑:老撷
网友评论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用户名:密码:
本文共有 篇评论
评论人九生 发布于 2011/2/13 13:17:59  
真是好文章啊
作者回复:谢谢您的阅读
评论人米田 发布于 2011/2/14 13:08:03  
学习了.问好!
作者回复:看过您的文章,请您多批评
评论人晚亭 发布于 2011/3/1 11:38:19  
[推荐]守望文学网2011年2月优秀散文作品集锦 http://www.sw020.com/swform/dispbbs.asp?boardid=4&Id=9329
评论人白贝壳 发布于 2011/2/13 14:29:27  
这类文章很常见,作者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作者回复:我希望写一点自己认为的真相
评论人杨海山 发布于 2011/2/13 15:00:31  
欣赏!
作者回复: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