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基本信息

状态:
乡村渔事
位置:现代小说·乡野风情
作者:春田草
发表:2008/9/21 10:29:33
阅读:73268
等级: ★★★★
编辑按[漂泊自由的阿杰]
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选项
正常登录 隐身登录
第1章 渔人絮语
第28章 扬眉吐气
第33章 皆大欢喜
待续...
猫公竹做的钓竿
  
  有了自制钓钩和用自制钓钩钓鱼的经历。对于钓鱼的基本要领我还是有点无师自通了。重新得来的钓钩让我倍感珍惜。说也奇怪,重新用上新钓钩后,以前出现的把钓线甩到树上等低级错误很少出现了。同时,鱼获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白鲍、红鲍、麻勾等小型鱼类以外,鲤鱼、鲇鱼等大个子也经常在我的鱼篓中欢跳了。在上钩鱼儿的苦苦挣扎中,我的钓技不断进步,自己也是感到非常骄傲的。不过也还是把高兴建立在了鱼儿的痛苦上了,有时想来也会纳闷:自认为是高级动物的人类为啥总要让其它动物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呢?比如鱼,难道就因为它是鱼,就注定了要上钩。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宿命。如果这世间真的有轮回的,下辈子鱼儿也绝不会做鱼了,试想当所有的鱼儿都不想做鱼的时候,那上天又会叫谁去做鱼呢?我怕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人了。
  话归正题。小时候钓鱼,鱼竿是竹竿,少见现在的种种舒适、高档的鱼竿。我的家乡是竹木之乡,竹类资源丰富,随便数一数就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毛竹,还有蒿竹、金竹、水竹、观音竹、假楠竹、罗汉竹、箭竹等等(本地称呼)。这些竹子中,适合做钓竿的有小毛竹、金竹、假楠竹、罗汉竹。这些竹子中,毛竹钓竿当然是首选。但并不是所有的毛竹都能做钓竿的。能做钓竿的是小毛竹,我们这叫做和猫公竹。要找到一株可以做钓竿的猫公竹非常不易。因为在挺拔青翠的毛竹林中,猫公竹是很难有立身之地的。因为究其一生,除了能做钓竿之外几无其它用途。所以它还是竹笋时就往往难逃夭折的命运。人们觉得它一无是处,往往进竹山时随手一镰刀就安排了它的命运。能存活下来的猫公竹都是在一些陡峭的山崖边,或者是一些杂草灌木丛生的地方。长在这些地方的猫公竹从一开始就被人忽略了,所以才能侥幸地存活下来。做钓竿的猫公竹一般只比人的大拇指还粗一点,由于生长的环境营养不良,所以它的竹节较短,从根部往上一两尺就迅速地成锥形越来越细,到尾部已经是只比发丝还粗一点了。而且猫公竹一般情况下没有长得笔直的,在自然生存的法则下,他们为了使自己能偏安一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它们有的倒伏在荒草灌木中,身上往往缠满了各种不知名的藤蔓。稍不注意你还真分不清楚它是藤是竹。
  小时候,为了一根理想的猫公竹钓竿,我们背着柴刀在家乡的竹林中穿梭,找得眼睛都花了,有时是翻了几座山,过了几道沟运气好才发现一株呢。在找猫公竹的旅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被大人用镰刀砍过的猫公竹尽管还剩下个竹根,但它们也还是在顽强的生长着,看着那残留猫公竹根,一帮小伙伴就会在猫公竹前埋怨大人一番。“要是他们不砍它就好了,我们就不用找得这么辛苦了。”更有趣的是有时我们在山里也会碰上和我们一样为了来找猫公竹做钓竿而一无所获的大人。我们是更幸灾乐祸地对他们嚷嚷:“看你们还砍不砍,这下找不到了吧,活该,累死你去。”大人们听了也不生气,只是呵呵地笑着。
  发现了猫公竹时,小伙伴们一阵欢呼雀跃,纷纷拔开草丛,分开灌木来到小小的猫公竹前。当时我们一帮伙伴年纪虽然小,但对于发现的猫公竹时,我们还是自觉地遵守一个不成文的约定。那就是谁最先发现的,这竹子就归谁。如果是同时发现的那就用“剪子、石头、布”的游戏来解决。当确定了谁是新发现猫公竹的主人后。这个小主人不会马上把竹子砍下来,而是先确定这根猫公竹的年龄,因为当年生的竹子不可以用,最低也要两年以上竹子才能用。确定竹龄后再想办法把竹尾弯过来,目的是检查竹尾是否断了和竹子尾部的粗细。如果竹尾没有断,大小刚好合适的话才正式决定砍伐。说是砍伐其实就是用刀去掏猫公竹的根部,把竹子连根一起弄出来。因为猫公竹的根部都是弯曲的,那形状犹如农村老头抽旱烟的烟斗。而且有了这个烟斗状的根部,用手抓竿的时候会非常的稳。换句话就是手感良好。当时,如果你的猫公竹钓竿少了根部这个烟斗的话那是让别人不屑一顾的,会让人笑话的。把竹子弄出来后就是小心地修去枝丫,修理枝丫时也还只是稍微修一下,然后就是检查这猫公竹竹节上是否有虫眼。如果像尾部这种关键部位有虫眼的话还是要毫不犹豫地把它抛弃的。如果这根竹子合乎要求了,得到了它的小伙伴就会高兴得屁颠屁颠的了。然后就志得意满地扛着猫公竹自觉地走在了队伍的后面。当一行人个个都有所收获的时候,一伙人才收兵下山。四五个小朋友每人都要找到一根称心如意的钓竿几乎要花上一天时间。
  回到家中,做钓竿的任务还没有算完成,还有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把竹子弄直起来。我们这的土话叫“弹钓竿”。“弹”的意思大概相当于烤和烧。弹钓竿的准备工作大概是这样。先准备了松柴,然后打一盆水备用。燃起松柴,等火旺起来的时候,双手把住把猫公竹最弯曲的部位两边,小心翼翼地把猫公竹往火上凑,一般是弹竹节位置,一边加热一边慢慢地旋转竹节,使竹节部位受热均匀。青青的竹节在火上烤了一会儿马上就变色了,变软了,烤的部位还滋滋地冒出了竹油。当感觉到竹节充分变软而且受热均匀了,就把它移开,然后用备好的冷水迅速地洒在加热的位置,一阵雾气升腾中你还要迅速地把刚加热过的竹节往一个较硬的位置固定好,然后轻轻地用双手掰住竹节两端轻轻地用力,把弯曲的地方掰直起来,如果原来弯曲度小的话,一次就可以弄直了。弯曲度大的话要重复这样的动作很多次才行。在多次地重复动作后,弯曲的地方基本弹直了,还要把其它还没有弹过的地方也弹一下。这样每个竹节都会被松柴烤出了一圈黑印,黑印与青翠的竹身相映成趣,活像一条伸直了身子的蛇。其实用松柴把钓竿的竹节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使竿身像蛇一样,因为蛇吃鱼嘛,所以,人们有事无事地要把钓竿竹节染成黑色,一是为了美观,第二就是为了这层象征意义了。在弹钓竿的时候一定还要注意细心加耐心,特别是火不要太猛,太猛的话猫公竹就容易被烧断,特别是尾部。而且在掰弯变直的过程中用力要均匀,用力过猛的话就容易把钓竿弄破裂了,那时候,为了精确地把握掰的力度,我们总是把加热过的竹节顶在膝盖上来掰,滚烫的竹节经常把我们烫得哇哇大叫,裤子上也经常留下黑黑的印迹,非常难以洗干净,为此也不少被大人责怪。
  把钓竿弄直后还有重要的一道工序,那就是确定钓竿的长度。小时候,我们对这道工序的态度是神圣的。我们从钓竿尾部的竹节开始数起,嘴里念着口诀:“有吃,无吃,有吃、无吃。”每念一个字就跳过一个竹节。一路念到钓竿根部时,如果最后一个竹节恰好落在“有吃”这个位置,那就说明这根钓竿可以了。如果念到最后落到“无吃”两个字时是千万不行的,如是宁可砍去两个竹节也要使钓竿的节数恰好落在“有吃”处。好像这样才放心地拿钓竿去钓鱼。除了以上的排列规律,我们还有一个确定钓竿长度的排列规律就是就着竹节念叨:“钓鱼、钓蛇、钓蚂拐(本地话,青蛙的意思)。”最后一个竹节也是一定要落在钓鱼处。现在钓鱼时有时情不自禁地还会想起小时候在数钓竿时那份虔诚,那份天真。呵呵。
  猫公竹钓竿在确定好长度后,由于竹子还未干,比较重,马上拿来钓鱼还是不大灵活方便。所以还要搁置一段时间。为了防止钓竿在逐渐变干的过程中由于水份丢失再次变弯。我们的做法是用绳子系好钓竿尾,把它挂在檩条上,下面再用绳子系上一个大石头一起吊着。“石头挂在竹子上”成了当时乡村的一大风景。爱好钓鱼的人家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情形。石头挂在竹子上风景一般随着猫公竹钓竿干了就不再有了。也有砍回钓竿后没有时间去钓鱼的人也就让石头一直挂在钓竿上两三年的有。
  猫公竹钓竿带给了我童年太多的欢乐,让我一辈子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