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渔事》也写了几章了,边写我也边在矛盾着。我到底要把它写成啥样呢?是小说?是纪实?是散文?是随笔?我自己心中实在没底。脑海中的一个个故事纷纷在跳腾着,仿佛都在催促着我,先写我吧!先写我吧!我只好慢慢安慰它们,会写的,会写的,别急,别急。故事太多了,先写自己小时候的吧,渔友们的故事还没到出场的时候。
大概是读五年级的时候(公元1986年),父亲利用家门口的一块稻田开了一口鱼塘。面积不大,只有四分地左右。一条小溪从稻田边缓缓流过,其实也还谈不上小溪,只是一条小山泉而已。父亲领着我从小溪里捡来石头,把田坎外围进行了加固。小溪里石头很多,而且个头也不小,分量当然不轻。父亲用竹箕吃力地把它们挑上田边,整齐地码好并用泥土拌和着把田坎夯实了。力气还比较小的我,也跟在父亲后面,可以说是用最大的努力办好了最大的事,绝对没有半点投机取巧的扛着石头。外围石墙砌好后父亲就用竹子结好了篱笆,用木桩固定在石墙的里面,再铺上一层农膜,用泥土铺实了,再在里面砌上一道石墙。这就形成了鱼塘里外是石墙,中间是篱笆加农膜的三道防线,既做到不漏水又坚固耐用。
加固好田坎后就是细致的清塘工作了。首先是清除淤泥,使鱼塘的水能稍微深一点,然后在田里开好十字形的沟。方便鱼儿在阳光太猛时有躲藏之地。清塘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星期,那几天,父亲整日地在鱼塘里忙活,一身泥,一身水,身上分不清是水还是泥,劳累与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了。放学回家后,一放下书包,我也马上下到田里跟父亲并肩作战了。父子两个晚上回到家时就成了两个“泥猴”了。我也弄不清楚当时为什么对鱼塘这么地上心,大概是心中有个想法:自己养了鱼,就不用到河边去钓了,在鱼塘钓鱼肯定好玩。
鱼塘建成后,父亲投放了鲤鱼和草鱼两种鱼苗。两种鱼苗大约有200多尾。看着一两寸长的鱼儿摆着尾游进鱼塘里。父子两个站在塘边开始畅想未来了。父亲激动地憧憬着:“娃儿,过年我们就不用去买鱼了,我们还有鱼来卖,呵呵。”我说:“我一定要喂得鱼儿饱饱的,让他们快点长大,我还没有在鱼塘钓过鱼呢。”“趁早收了这份心,鱼塘的鱼可不能钓,把它们钓伤了就长不快了,你还是想办法怎样弄东西来喂它们吧,喂鱼的任务就交给你了。”
从那以后,我每天早上起来就多了一样活,那就是喂鱼。小鱼儿还好对付,因为他们食量不大,每天往塘里投喂一些米糠、剩饭外加一些切碎的菜叶就行了。米糠、剩饭是喂鲤鱼的,菜叶就是草鱼的美餐了。我当时按照老爸的吩咐实行定点投喂。早上喂过鱼后就去上学,放学回家后再重复喂一次。早上因为时间充忙没有办法欣赏鱼儿吃食的好风景。放学后的喂食就不同了,有的是时间。把鱼食撒到塘中,我就蹲在塘边静静地看着鱼儿们抢食。鱼群在塘中边吃食边嘻闹着,刚开始还可看见它们,可一会儿它们就搅得水都浑浊起来了,想看见它们就不容易了。只有那一阵阵的浑水和串串的小泡告诉我,鱼儿们正在吃食。草鱼吃食可就温柔多了,那星星点点浮在水面上的菜叶成了它们追逐的目标。它们瞄准了目标,轻轻地游到菜叶下面,头往上一拱,就把菜叶吃到嘴里了,紧接着马上下沉,小尾巴打破水面的宁静,闹出了一圈圈的波纹向四周荡漾起来。如果小草鱼一口不能能把菜叶吞下,它们就会衔着菜叶,在水面边游边吞食,水面就会给它们划开一道长长的水痕。鱼在水,人在岸,夕阳黄昏下,一幅人鱼和谐图就是当时情景的写照了。
在我的悉心照料下,鱼儿在慢慢地长大。随着它们的长大,我就更加受累了。为它们找食的难度就加大了。鲤鱼嘛,家里的米糠和秕谷还可应付它们的。草鱼可就有点麻烦了,它们虽然也吃秕谷,但它们更喜欢新鲜的草儿,而且是鲜嫩的油草(我们本地的叫法)。老爸忙于其它的事情,很难抽得出时间去割草。我早上要上学,也没有时间去割草。只有在晚上放学回家后我才有时间去割草。每天在上学的时候我就计划好晚上到哪里去割草。所以段时间上学,我最注意观察的就是哪里有长得好的油草。早上踩好点,一放学回家马上就挎着竹篮直奔目的地,一小会功夫就可割好草,然后就飞快地赶回鱼塘,生怕饿着了鱼儿似的。有一段时间,我上学时总带着一把镰刀,因为割草的地方离家越来越远了,等我回到家再要镰刀就来不及了。所以早上带着镰刀出门后,再在离割草的地方不远处把镰刀藏好。藏镰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能留下半点蛛丝马迹,以免镰刀给人顺手牵羊了。我就因为藏镰刀的技术不够高明,丢失了两把镰刀。后来再做这样事情时就慎之又慎了。
到了五六月,我就可以不用去割草了,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那就是红薯苗和木薯苗。每天放学回到家,两种东西是轮换着来喂的。红薯苗要用镰刀去割,来到地里,操起镰刀就割,把苗割了留下尺多长的根就行了,它们还会再长出来。割完一垄再割一垄,就好像间阀木材一样。不用一会就可割好一大捆。虽然红薯苗割得快,但我更喜欢去采木薯叶。当时家里种了一大片木薯,长得郁郁葱葱的。爬到种有木薯的小山坡上,傍晚的风送来了阵阵凉意,夕阳也毫不吝惜它最后的温暖。木薯苗上像是被铺洒了点点碎金子似的,可谓美景当前。采木薯苗的过程是最畅快的,原因何在呢?